首页 > Masters’ Literary Theory 名家文论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何志平】香港长衫 新时代里的别样芳华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何志平 发表时间:2025-06-29 21:36

我近来在内地,偶然看到央视新闻主播们一改往日西装革履,取而代之穿着云纹盘扣、水墨晕染、高腰襦裙、提花缎面等中式服装,完美融合现代材质与传统元素,端庄优雅大气又不失时尚感,每件都像一本立体的文化教科书。我心振奋,这看似改变的是几件衣服,实则为文明主体性的重新确立,中国人开始重新定义正式场合着装,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新时代铿锵宣言。

插画∶苏敏怡(来源: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老友笑说,也不知从何年何日起,作为舶来品的西装以某种不成文的示范效应,成为国人正规场合中之“正装”,象征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具现代性等内涵,且伴随着《新闻联播》开播至今,整整走过了四十多年。从西装到华服,本质是视觉符号及文化话语权的升级。过往西装革履,映射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的迫切渴望,意喻“向西方标准看齐”;如今中式正装,宣告着“中国标准走向世界、领跑全球”的自信和底气。

我喜穿连肩袖的唐装,只是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之香港,往昔由于工作场合要求,大多被西装和领带所规范及约束。其实,早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前,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就曾商议过回归后特区政府正规场面的着装问题。有人提议借鉴他国国服灵感,如印尼巴迪克、印度纱丽、越南奥黛等,以中国特有面料、款式及风格制定香港代表性服饰,表达新的身份;也有人希望将港式长衫发扬光大,用图案设计或者穿法习惯等,讲求宽松、舒适、自然,且适应香港室外闷热、室内空调凌厉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香港气候湿热,服饰跟随岭南文化习俗,一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简洁、随意、淡然,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精髓。特别是近代以来,港风服饰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沿,形成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统领香港百年时尚的长衫文化。香港人对长衫的钟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血脉基因与文化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

“香港故宫馆藏×香港非遗”中展示的香港长衫

长衫,是香港人对男女中式袍服的统称,通过流畅的线条、典雅的造型和含蓄的意境,既表达了女性的古典与婉约、性感与内敛,也彰显了男性的谦恭、风骨与气度,支撑起开放豁达的香港长衫之魂。

无论是《花样年华》女主角苏丽珍,还是《一代宗师》中叶问师傅,抑或那个年代的香烟卡、广告画、海报和日历牌,全都渗透着长衫的气息,体现出香港长衫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不过,缝制一件长衫过程繁复,包括度身、打样、剪裁、熨烫、刮浆、缝合和试身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需大量仰赖师傅的经验和手艺,以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成衣业兴起,制造业发达,民众对于五花八门的西式衣物“识鲜”兴趣远高于传统衣物,再加上量身定制既费时又昂贵,长衫制造业日渐式微。在现代生活里,长衫只属于高端人士在重要场合、典礼宴会、时尚秀场等正式氛围及礼仪性场合。

我印象中,儿时祖父及其他老人家都身穿顺德特产“黑胶绸”,又名香云纱、莨绸。与软糯无骨的丝绸不同,香云纱轻薄坚挺,柔软且富有身骨,表面闪亮,反光抗热,色调暗哑,上身丝滑,吸热散热,冬暖夏凉。过往容易起褶皱,祖父时常吩咐要熨烫,但却“越穿越柔软,越旧越珍贵”。时至今日,香云纱独特制作工艺已改良至无论如何揉搓,都保持如初,不起一丝褶皱,且在炎热夏日“流汗不沾身,越穿越凉爽,越穿越轻快”,每一匹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可谓一匹纱,千年心,且穿且珍惜。

如今,国兴国潮盛,一袭长衫,一枚盘扣,立领、对开襟、连肩袖、云纹、提花万字纹宋锦、漳缎、香云纱等,“中国风”重返国际舞台。我想,若有一天,我们都身穿独具中国传统元素又能适应国际交往需要的港式多元化民族性正装、半正装、休闲装或运动装,绽放别样芳华,岂不快哉!

【名家简介】

何志平,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粤ICP备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