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技术在新闻采集、编辑、传播等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界对此的研究也持续深入。历经数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新闻传播业现已进入全方位强化AI技术应用的阶段,正迎来新的转型升级变革。
2024年举办的中国新媒体大会,高度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广泛应用,并生动展示了其巨大潜力。会上,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深度赋能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不仅清晰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媒体生态的内在逻辑,更为传媒业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操经验,同时也为传媒学界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教学层面提供了有益启示。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年末举行的2024年数字新闻业研究论坛暨《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4)》发布会,以“AI时代的新闻业公共价值”作为主题,凸显了数字新闻业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的传播研究这一关键点,为我们全面审视近年来新闻业的变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视角。年度观察报告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宏观视野与深度理论剖析,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呈现出近年来新型智能技术应用的发展态势,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变革中的新举措、遭遇的全新问题、探索的前沿思路,新闻从业者的实际应用状况、伦理相关议题以及学界教学模式的变革等多个维度。年度观察报告开篇,徐桂权、张志安两位教授与国际传播学会前主席的对话《互联网平台、数字新闻业与AIGC时代的传播研究》尤为引人关注。这场对话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深入透彻地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产生的深远影响。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新媒体大会展示的丰富内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年度观察报告和论坛,还是其他机构举办的相关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应用的认知,为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AI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关键参考。
从媒体业界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已持续多年,而2024年成为这一技术在该领域取得新突破的标志性一年。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闻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单人生产、人人协作向人机协作的新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应全方位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将新闻传播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所谓全方位推进,指的是智能技术不只是介入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某个环节,而是要全面覆盖整个流程,融入到各个环节的应用中。主流媒体需要建立全新的新闻生产业态,不断加强用户终端建设,以适应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的动态变化。通过智能化的用户终端和跨场景的传播策略,一方面使主流媒体更好地触达用户,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间的无缝对接,并与头部商业互联网平台高效对接,增强传播影响力。全方位推进还包括全面考量智能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果,即智能化推动下的内容产品创新程度、传播中的流量指标以及用户获得的优质体验。因此,智能化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必须围绕全新的用户体验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智能化的内容分发系统应实现精准推荐,精准激发用户的兴趣点。不仅要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生产流程时间,还要丰富内容形式,拓宽和顺畅传播渠道,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全方位提升。
在AI时代,数字新闻业的专业性和韧性对于维护其公共价值至关重要。在智能技术全面融入新闻业的进程中,必须正视并解决其潜在的弊端。智能技术能够快速抓取和分析海量数据,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丰富、有价值的素材。然而,部分材料可能因信息源不足等问题,无法有效支撑AI技术的深度学习与预测分析,从而导致错误信息或片面、偏激信息的传播。为此,新闻工作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对AI技术进行必要的监测与判断。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完善智能技术的校对与纠错功能,提升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统计的精准性和基本事实的准确性。总之,在人机协作推动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AI在数据处理、信息筛选等方面的优势,但避免过度依赖。需充分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判断力,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并坚守社会责任。
(原载于《岭南传媒探索》2025年第1期)
【名家简介】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前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