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坑村,是珠海市斗门区黄杨山畔一座偏僻的乡村,2024年底的一个周日,数百名嘉宾涌入这里,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新建的牌坊十分盏哦!”参加汉坑村建村280周年的客家村民呼朋唤友。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坑村因吴氏的上颖、曰峰、立厚三代父子公孙伯侄皆享年90多岁,均出现五代同堂,于是清廷先后授予“升平应瑞”“流芳百世”两座牌坊。后皆被毁坏,经珠海市客家文化研究会出钱出力,“升平应瑞”牌坊才得以重建。
曾获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文化杰出贡献奖”的知名歌手李晓茜也应邀到场献唱《厓在汉坑等你来》,“晓茜的歌声十分盏,听哩耳孔都会出油!”汉坑村民纷纷夸赞。
“十分盏”?是的,在广东梅州、河源,还有珠海斗门的客家人,有时在应酬环节会频繁使用到这个词汇,用来夸赞一些美好事物。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罗湾村委书记罗大杰也告诉笔者,他们村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搬过去的,全村罗氏客家人居住已有十代了,繁衍有800多人,平时也会说“十分盏”这个词。
翻翻古诗词,“十分盏”这个词曾出现在北宋苏东坡的《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诗中有一句“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常有人将前句翻译成“用使君的垂莲盏,痛饮一番”。
“垂莲盏”或许是宋代官宦人家使用的杯子,东坡老用“十分”,形容“痛饮”时的心情,但是后来“十分盏”又是如何衍生,成为“衣冠南渡”的客家人用来夸赞美好事物的词汇呢?略有遗憾的是,在《客家话字典》中,这个词却被录为“十分赞”——在广东,“赞”与“盏”的字音可是略有差异的,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误读”呢?
提到了客家词汇“十分盏”,还不能不提苏东坡在诗的标题写到的“槐叶冷淘”。
槐叶冷淘是源自唐代的美食,以槐芽、槐叶之汁和面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后放在冰窖或井水中冷贮。唐代诗圣杜甫有首《槐叶冷淘》,提到“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而苏东坡写《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时,年近六旬,刚被贬谪到惠州,新朋旧友避之不及,而款待他的詹使君即时任惠州知州詹范,冒着被人举报的风险,把苏东坡奉为“上宾”,“待以殊礼”。
让人疑憾的是,苏东坡诗中提到的惠州槐叶冷淘,还有“红点冰盘藿叶鱼”怎么就失传了呢?
【名家简介】
陈彦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