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出产甘蔗、水果、蚕丝、棉花、五金器具、香油以及桐油。在东南沿海一带,16世纪的外贸活动刺激了茶叶和蔗糖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和广西以及福建,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这是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的一段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16世纪,广东已经广泛种植甘蔗并生产蔗糖。
那么,甘蔗种植及蔗糖生产是从什么时间传入岭南的?当时岭南种植甘蔗及生产蔗糖的规模如何呢?
甘蔗传入
关于甘蔗传入南方的时间问题,美国学者穆素洁在其著作《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中介绍:
大抵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从东南亚或许从印度东部,甘蔗引入中国最南方。经过长时间的停滞,到6-7世纪才传播开来。现存的关于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的古老著作之一《南方草木状》(约305年),使用了“诸蔗”的名称,但是书中说其亦被称作“干蔗”。
从各种历史记载来看,唐朝末年,蔗糖已经为人所熟知,但仍不是日常用品。直到宋代,蔗糖才成为中国城市常见的食品。
对此,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也阐述:
糖在中国上层社会中重要的礼仪用途(主要是在佛教礼仪中)可以远溯到唐代,它也有医学方面的用途。在唐之后的宋代(960—1279),糖在富人中的用途扩展到特殊场合以外:蔗糖产品逐渐完全融入了富人的生活时尚和饮食习惯中。
另外,美国知名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教授在《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中也说,宋朝时,成为重要商品的其他南方作物还包括甘蔗、蓝草(制染料用)等。当时,南方的水果在北方及中原地区颇受欢迎,晶糖则作为水果防腐剂得到广泛使用。
甘蔗广泛种植
“早在17世纪初,广东就向日本和东亚其他区域出口蔗糖。此外,广州更是在加勒比蔗糖经济起飞之前,把糖卖到了欧洲。”这是《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中的记载。
该书还介绍到,1550年之后,广东等沿海地区商业性农业也加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农民放弃了水稻,转向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而且,当时广东的甘蔗种植并非资本密集型,而是掌握在小型农业家庭手中。
据估计,到18世纪早期,广东已经有一半的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其中,甘蔗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至少从明清时代起,广东当地的粮食生产不能自给,重要的原因就是种植经济作物众多,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对于广东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也这样描述:
“18世纪初,经济作物,包括甘蔗,棉花的种植占用了广东一半的耕地,广东只能生产出自身所需大米的一半。因此,需要从外面输入的大米的总量越来越大。”
当时广东大量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现象,多个到过岭南的外国人进行了观察并留下了记载。
比如,1752年,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到广州旅行后,在其著作《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中说,从珠江进入黄埔后,看到“岸边出现了几种植物,包括甘蔗和有气味的莎草。”
再如,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其《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也提到,他在乘船沿着北江而上的时候,看到两岸“种植着很多稻子、山药、甘蔗、桑树和棉花”。
还有,美国医生、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1854年至广州行医,他编撰的《清代广州旅本》中说“佛山人口稠密,在中国被称作‘九十六乡’,这里主要种植水稻,也大面积种植甘蔗和桑树,还有不少果园。”
通过这些外国人的观察和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广东地区大量种植甘蔗是事实。而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路士的《中国志》,这本在1569年出版的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则介绍了他在广东参加宴会时,桌子上摆放着“清洁和切成片的甘蔗”。
蔗糖生产
虽然古代的广东种植甘蔗也切片做水果食用,但人们大量种植它,还是为了制糖,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当时广东蔗糖生产情况如何呢?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说,中国生产的糖绝大多数产于广东、福建和四川。虽然没有广东总产量的确切数字,但广东甘蔗“种植园”每英亩产量预计在2400磅左右。
该书中还记录了广东18世纪的甘蔗种植中心的15个县,其中3个县“据说”有40%的土地用于植蔗,还有一个县用于植蔗的土地占比达到了60%。
虽然上述数字未必准确,也无法找到相关史料进一步核实,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广东种植甘蔗及生产蔗糖的规模巨大。正因为如此,糖在清代的广东地区的民间被广泛食用,该书中这样描述:
“1680年前后广东省的一篇报道告诉我们,糖被塑成人物、动物和建筑的形状,‘嫁女者无论贫富’,糖梅成为婚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钱人会筹备有‘数十百罂’糖梅上席的宴会。”
可见,当时的糖已经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即使穷人也要在新年时吃加糖的点心,大量糖果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佐证了当时广东大量生产蔗糖的情况,否则,怎么能支撑起普通百姓的大量消费呢?
日本学者山本进在《清代社会经济史》一书中总结记载:
在福建和广东的沿海地区散布着肥沃的河口三角洲地带,这些地方广泛改种甘蔗和烟草。甘蔗和烟草性喜肥沃而温暖的土壤,在江南地区难于栽培,因此福建和广东两省就大力发展具有较高商品附加值的砂糖和烟草生产,然后外销江南,再从江南购回棉花和棉布。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