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Literary Theory 名家文论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何志平】人间至味是“饮茶”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何志平 发表时间:2025-04-13 21:48

在香港,“饮茶”起初叫作“上茶楼”或“上酒楼”,后来又演变为“去饮茶”,成为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香港人饮早茶、下午茶、夜茶,甚至正餐也去饮茶。大家见面开口的第一句常是“饮佐茶未”,意思为“你饮茶了没有”。

我的童年,便是从和爷爷上茶楼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我尚是个小毛头,茶楼也只是寻常百姓喝茶聊天之地,酒楼则是富贵人家喝酒宴会的场所。后来,酒楼为求生存,扩大业务,渐渐成了较为高级的兼具茶楼功能的地方。若要勉强区分的话,早上及中午光顾的,多称之为“茶楼”,大家中午到茶楼是“食晏”,晚上及其它重要时节光顾的,如喜庆宴会,便称“酒楼”,以示隆重。同一餐馆,往往在白天唤作“茶楼”,待晚间会自发称为“酒楼”,这是香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因香港家庭多数空间狭窄,茶楼就成了家、工作地点以外的公众见面互动场所,大家社交聚会洽商等活动尽在于此,以致饮茶文化弥漫整座城市,在时光褶皱里,留下每一代香港人满满的成长记忆。

那时每逢周日,让我与弟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临近中午,到油麻地公众四方街(今称众坊街)与上海街交界的“一定好”茶楼占位,等大人们来饮茶。“一定好”面对榕树头公园,楼高两三层,有独具特色的走马骑楼(露台)。我们最喜欢坐在骑楼旁的大圆桌,喜欢那里光线充足,景观开扬。我们看准哪一张桌子快要空出来了,就站在人家背后,耐心等人吃完离开后坐下。两个小不点占着偌大一张圆桌,很多茶客经过都忍不住询问:“可否分半张桌?”我们摇着头,盼望着大人们快点来。

爷爷终于来了,我们欢呼雀跃,赶紧洗碗筷、点食物。虾饺、叉烧包、蛋挞、干蒸烧卖、肠粉是必叫之物,还有“菲林”,即芝麻卷。我们醉心把“菲林”拆成一个长方形薄片,再慢慢品尝。爷爷是一族之长,十一个儿女各有家庭,平时各自忙碌,大家只能趁着周日,来见见爷爷,也看看其他宗亲们。亲戚们如潮水般一批批涌来,又一批批退去。先来一两房,吃完一轮,走了,另一房又来了,再吃一轮。一顿午饭,热气缭绕,笑语盈盈,消磨三四个小时,时间似乎慢了下来。在当时,周末一家大小一起饮茶,是香港社会的主流生活模式,象征着亲朋好友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心里认为应该做的事,是一种难得偷得半日闲的小幸福。

现在,时代不同了。茶楼已不是昔日茶楼,可以提供多元服务,既能聚会聚餐,还可举办婚寿宴、公司周年宴及节日庆祝宴会,庆祝方式也更加多样,完全不似旧日。茶楼为聚集茶客,不仅招揽歌女瞽师以地水南音娱宾,还要搭台聘请红伶献唱,入门券包括品茶饮、吃点心及看表演套餐消费。像“元禄居”与湾仔庄士敦道“龙凤”茶楼(现龙门酒楼),在不少旧照片中,清晰可见女伶麦前献唱,后面一队乐师,台下茶客或品茶,或闲聊,或听歌,一派悠然自得。

除了歌声,还有鸟声。“玩雀”曾是一个时尚,茶客连饮茶也要带上爱鸟。大家一边饮茶,一边听着鸟鸣,一边交流心得,好不快哉。旺角“奇香茶楼”,吸引了大批雀贩前来。其后雀友“落脚”附近的康乐街,变为80年代赫赫有名的“雀仔街”。雅与俗在此和解,酿就了香港人特有的生活原味,有着清气,又很接地气。一杯香茶,一两件点心,拂去一天疲惫,以片刻闲暇,暂避生活的喧嚣急躁,在忙碌中觅得须臾的平和与宁静。茶楼不仅仅是茶楼,更像是与时间的对话及与自己的和解,如同一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最美文化休闲空间,半是风雅半烟火。

如今香港盛行“三点三”下午茶。每到下午三点一刻,人们便停下手头工作,来到茶餐厅或快餐店,点上一份中西结合餐食,配着咖啡奶茶等,享受静谧午后时光,偷闲充电回气!高端人士更喜欢在环境高雅、气氛清静、茶点精致的“半岛”“香格里拉”“万豪”等知名酒店,饮“高茶”,或西窗独坐安闲自得,或待客交友洽商。很多人认为,香港人做什么都快,走路快,说话快,吃饭快,整个社会节奏就是紧张的快。然而饮下午茶,仿若疾步行走中突然停下的深呼吸,是那么的从容、自然与自在。香港“茶楼”,不管出现什么形式的变化,也自始至终散漫着一种“闲”的体验,处处“闲”情“闲”味,是香港人绷紧生活的心灵避风港与缓冲区。有一人自饮闲酌“一盅两件”(即一个茶盅两块点心),有两三人一壶清茶闲谈天地,也有拖儿带女闲聚温情,尽是放松惬意的心闲,随风随雨随云且随它去的悠闲。

我人生首次饮英式“高茶”,是在港英政府“官立小学”,教师均是天之骄子的公务员。小学三年级时,我拿到班级作文比赛第一名,被老师特邀到教员休息室参加当日的早茶歇。老师递给我一杯英式红茶,连杯带碟,甚是沉重,我只能双手端着,呷了一口,苦似黄连,差点全吐出来。老师们见状笑弯了腰,忙帮我放糖加奶,我才把它喝完。但其实,最吸引我的不过杯旁那块甜甜的小饼干。

后来,我常想,倘使香港没了“茶楼”,是否会改变一大部分人文景观?爷爷在时,我们饮茶,饮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爷爷不在了,我们长大了,天涯各处,大多数周日还需要工作,现在也只能尽量抽空陪老母亲饮茶闲聊。小小茶楼,里面围着的不单是家的约定,更是人间至味。在这里,可以坦然、释怀、放下,以平常心见万千世界。

得闲饮茶了,仅此而已!

【名家简介】

何志平,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粤ICP备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