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ysln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何志平|时光与香港,一切恰是最好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何志平 发表时间:2025-03-24 17:19

近来整理家中旧物,一盘盘泛黄的磁带,一张张老旧的黑胶与镭射唱片,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隧道,无数青春记忆在正午的阳光下簌簌而落,多年的光阴之尘忽而弹落而去,曾经那些深入血脉的信仰以及生生不息的力量,像鸟儿一样飞了出来。你我他,哭着,笑着,与一首首粤语歌,在这南隅的小岛上一起长大。

00c66015f42aa0a8b7a94948b8e2967.jpg香港狮子山(资料图片)

我喜欢音乐,喜欢拉小提琴,喜欢《狮子山下》《我的中国心》《万里长城永不倒》《从不放弃》《风再起时》等粤语歌。这些歌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风格杂糅多元且多变,既传统又现代,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敏感而包罗万象。它记录下青春少年的热血无畏和追寻“理想”的百折不挠,也表达了人生的彷徨和归家的渴望,以及对世事如棋的哲学思考;它赞叹英雄人物的侠义无双,也认同市井小民的乐观通达;它在爱情和亲情里柔肠百转,于人们隐秘的内心深处激起涟漪,也会因为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慷慨激昂,不惧不让。

黄霑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人在街头巷尾哼唱的,多是充满通俗俚语谐趣的粤语流行曲,如邓寄尘的《墨西哥女郎》、郑君绵的《飞哥跌落坑渠》、郑碧影的《诈肚痛》等。上流华人社会偏爱广州传来的粤剧歌曲和粤曲小调,亦有一批名流商绅喜爱战后从北方南下的国语时代曲,如周璇、白光、顾媚、姚莉的《夜上海》《四季歌》及《三年》等。当时的莘莘学子耳熟能详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欧美流行曲,奈何中学生们的英文程度都不深,市间便兴起“听流行曲学英文”的风气,一批批英文歌集陆续面世,人人手执一本。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宣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厌恶,摇滚乐、反叛、和平与自然的民歌创作传入香港。香港青年学界追捧“彼得、保罗和玛丽”“卜戴伦”“连侬”“披头士”等从民谣歌手到吉他摇滚乐队的组合。唱着英文歌曲,哼着隆隆的节奏。本地青年流行乐队先后有许冠杰的“莲花”及谭咏麟的“温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次电视节目中,惯唱欧西流行歌曲的许冠杰突然打破囿限,破天荒第一次中曲西唱,以西方唱腔清唱传统粤语小调“一水隔天涯”,创意效果惊人。后来许氏兄弟专辑《鬼马双星》,其中一九七二年面世的《铁塔凌云》,更成为香港文化的标志性时代曲。那时年轻学子在一九六七年后,纷纷心往他邦,认他方为乐土,结果许氏兄弟将自己外出所见心得谱成此歌,触动无数香港人的心弦:铁塔、富士、自由神像,都“岂能及渔灯在彼邦”。这也是香港年轻一代,第一次唱出了对家乡香港的热爱。

之后,由摇滚乐队伴奏的粤语流行歌曲,通过电视、广播、演唱会等途径传播,如《上海滩》《小李飞刀》等主题曲,逐渐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的主流。一九八二年,香港电视台和唱片娱乐公司开始主办每年一届的「新秀歌唱大赛」,陆续发掘梅艳芳、吕方、黎明、郑秀文、杨千嬅等歌手;一九八四年,又启动了全港十八区业余歌唱比赛,张学友、李克勤等脱颖而出。这两个大赛,可谓香港歌坛的两大摇篮。从此,歌星大型演唱会日夜举办。能容一万二千五百人的香港红磡体育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开启香港流行音乐产业的巅峰时期。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粤语歌又乘着录像带、光盘和“卡拉OK”的快车,风靡大江南北。同时香港影视剧在亚洲、欧美等地区的发行,也使香港流行歌曲随之唱响了全世界华人的各个角落,在中国非粤语地区及全球华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华语流行乐坛的重要文化现象。

这些年我辗转多国,不管是年长的华人侨胞,还是留学旅居的年轻一代,或多或少都受到香港歌曲的影响。哪怕很多人不会说粤语,也能随口哼唱《海阔天空》等。我想歌曲流行,不是容易上口娓娓动听,只因它代表时下社会心声,唱出多少人的共鸣共情。音乐形式和节拍,是载体媒介,用来输送人内心的感觉情绪,是无言的表达与社会的集体情感的忠实见证,反映着我们的精神面貌、喜怒哀乐、回忆与安慰。“流行”更是印证那个年代,我们对理想最热切、最激情的追求和仰望。

就像罗文的《狮子山下》,直到今天,仍被称为是最能够透彻地描述香港精神及情怀的“香港之歌”。歌如历史,历经时间的筛选考验,而流传成为经典的流行文化,正因其中蕴含着一种无名的力量,直击心灵最深处的那一块柔软。

2016年,一位台湾女作家在香港大学发表题为“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互动中,提问台下听众的人生启蒙歌。一位香港教授回答:“是进大学时,好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作家惊讶地反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唱响了第一句,之后一个接一个的听众参与他的歌唱。千人会场上,《我的祖国》歌声越来越大,最后形成颇有声势的集体大合唱。

当时坐在听众席后排的我,不期然间热泪满眶。当歌声响起,我剎那顿悟,不管粤语或是什么语言,不管年代,只要歌曲可把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与那纵横五千年的大我连上心、结上盟,就能回归自性,找到真我。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才能跟着我们一段又一段的人生路,一个又一个时代,一路“流行”。

时光与香港,倏然而过,一切恰是最好。

文|何志平 转载自《大公报》

【名家简介】

何志平:香港资深时评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粤ICP备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