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走遍世界各地,也深入了解内地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丰富了我的运动生涯,也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亚冬会刚结束,香港短道速滑运动员、香港速度滑冰学院执行董事朱定文在香港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从选手到导师,助力新生代培育
提起朱定文,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个说着一口纯正“大碴子味”东北话的香港运动员。由于香港冰雪运动起步较晚,缺乏国际标准的冰场,职业短道速滑选手不得不“北上”训练,朱定文便是其中之一。从小在内地训练的他,师从前国家队选手孙丹丹,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滑冰技术,还练就了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在北京冬奥会后,他因这一独特身份走红网络,成为短道速滑界的一段佳话。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朱定文决定投身青训事业,在香港创立香港速度滑冰学院,希望帮助更多香港青少年圆梦冰雪运动。“从小到大,我一直有一个梦想——看到一位中国香港的运动员,能够站上冬奥会的领奖台,为国争光,为港争光。”朱定文说道。
采访当天,他正在香港滑冰场带着十几位小学员训练。“身体要压低,脚步要稳!”训练场上,他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员,反复示范动作,确保孩子们掌握短道速滑的技巧。作为冬奥会中国香港短道速滑代表队的运动员,如今的他更愿意把自己丰富的经验传承给下一代。“我知道,以我现在的年纪和训练状态,想要实现登上领奖台的梦想已不太现实,但我希望下一代能替我完成这个心愿。”他说。
由于长期与内地接触,朱定文不仅爱上了东北话,在教学上也更倾向带学员去东北集训。“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内地集训,让孩子们在训练的同时,感受东北文化,体验东北人民的热情。”他笑着补充道:“你要是去采访我们的学员,会发现他们的普通话比一般香港小朋友说得还流利,而且还带点东北味儿!”
在训练场上,记者听到孩子们大声喊着:“香港短道速滑杠杠滴!”这句带着东北口音的口号,如今已成为香港短道速滑队的“官方语言”。在朱定文看来,这不仅是训练环境的印记,更是香港与内地冰雪运动深度融合的生动证明。
大湾区成冰雪训练新高地
朱定文坦言,香港的冰雪运动发展受限于场地条件,目前只能在接近国际标准的冰场进行基础训练。“如果要备战综合性大赛或进行更高强度的专项训练,我们仍需依赖更大、更符合奥运标准的冰场。”朱定文说。
在朱定文看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冰场硬件设施一流,训练体系逐步完善,已经能够满足专业选手的高水平训练需求。“如果想冲击更高的竞技水平,大湾区的冰场无疑是最佳选择。”他说道。
作为“雪资源稀缺”的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正加速布局冰雪产业,竞逐万亿元级市场蓝海。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冰场,包括深圳市龙岗区昆仑鸿星冰球馆、广州融创雪世界、深圳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上中心,这些高水平场馆不仅具备承办国际赛事的条件,也为专业运动员提供了完善的训练环境。
“小时候,我们经常前往深圳、东莞、广州的滑冰场集训。”朱定文对此很是感慨,如今他更欣喜地看到,这种单向的训练模式正在演变为双向互动——不仅香港选手北上训练,越来越多的内地运动员也开始选择来香港接受专业培训。
实际上,尽管香港的冰雪运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凭借国际化的视野以及与内地的紧密合作,已成为内地运动员深造的重要选择。在国家“北冰南展”战略的推动下,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崛起为中国冰雪运动的重要训练基地。
科研“学霸”换竞技赛道,成“香港老铁”
不说不知道,在冰场上叱咤风云的朱定文,竟然还有着另一份令人惊叹的履历:16岁发表学术论文、精通5门语言、攻克科研难题——这些光环的加持,让这位“学霸型运动员”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他在初中时期研发的“快速验癌系统”,这项将60小时检测时间压缩至2分钟的创新成果,为年仅13岁的朱定文赢得了香港“少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然而,他并未选择走科研道路,而是坚持在冰雪运动上深耕。自从在冬奥会后走红,不少网友亲切地称他为“香港老铁”。对于这个称号,身为推动香港冰雪运动“第一人”的朱定文坦然接受:“香港短道速滑队还很年轻,而我在队里已经算是‘老运动员’了,我更希望下一代的运动员能比我做得更好,把经验传承下去,继续回馈给下一代。”
“老朱,杠杠滴!”香港冰雪运动,未来可期。
文|特约撰稿人 梁源 记者 王漫琪
图、视频|梁源
剪辑|黎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