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主持】南粤风度与川渝气质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5-01-24 17:39

作为一个在广东生活了十八年的川渝人,常常在思乡之余,默默细数第二故乡广东的点点恩泽,免不了要跟故乡比较一二,越比较着就越觉得有意思,便将南粤风度与川渝气质捋了出来。

有很多话可以形容广东:老实地精明着,勤劳地懒散着,低调地奢华着等等。但这些均不足以表达我的理解,广东给予我最浓厚的认知是:保守地开放着。

开放源于广东人敢想敢干勇立潮头的精神,而这并非仅仅始于改革开放。从广州开埠以来,就有许多广东人从码头走出,走向世界各地。“潮水往复”的潮州至今都表达着勇闯天涯的信念与决心,开平碉楼透露着华侨艰苦奋斗的历史与反哺故乡的恩情,就连粤菜的名震天下也与广东人敢想敢干的个性有关:。谁曾想一句“食在广州”竟然诞生于19世纪的上海。

开埠后的上海成为远东国际贸易中心,商机灵敏的广东人蜂拥而至,导致居住在上海的广东人猛增至数十万,于是上海的广东菜馆应运而生。广东菜不仅喂饱了在上海从事商贸工作的广东人,更得到了各地食客的喜欢,因此浓缩为一句“食在广州”的高度肯定。这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因为敢想敢干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无意中将粤菜推向饮食的高位,打开另一片局面。

然而如此敢想敢干的广东人,却非常赤诚地守着旧。有个段子讲到:如果我今天没有穿拖鞋出门,我妈就以为我要去参加婚礼。虽有点夸张与戏谑,但广东人确实是朴实的典型代表。一个全身上下行头值不到200元的,可能是手握几栋房钥匙的包租公;一个身穿背心脚踩拖鞋的,可能家里有好几辆法拉利;一个打扮像老农民的,随随便便吃一餐几千上万……

你说你都这么有钱了,捯饬捯饬不行吗?在务实的广东人眼里,不管对待事与物都喜欢原汁原味,因此便习惯不加修饰以本来面目示人,所以新潮、流行、时尚这些元素与广东实在有些不相契合,内敛、守旧、朴素,这些才是广东人的遵从之道。

又例如节日、喜庆时派发红包利是,派发的不求数多但求人手一包,逗利是的不图发家致富而广结善缘,施与受都同样开心。

中国传统文化在岭南一带保存得十分完好,以至于初到广东时颇为震惊,礼数多、讲究多、规矩多,有好有坏,糟粕与精华并存。当年大学老师的一句话浮上颅顶:要看中国传统文化,就去看港片。果然是:最开放的,却最守旧。

川渝,偏安一隅,巴蜀大地,文化自成一派,女性地位尤为尊贵,成就领先全国的“耙耳朵”文化。川渝名气太大,吃吃喝喝不枉此行,看山看水亦不枉此行。从山水、吃食间皆可领略川渝气韵,究竟何为川渝气韵,我却只道一句:开放地保守着。

此话怎讲?且不妨从耙耳朵说起。

明末张献忠起义致四川人口剧减,而后有“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移民社会没有宗亲依靠,只好认老乡,认干亲、结拜兄弟,拉帮结伙。当时四川女性很少,所以金贵。从移民开始,四川的女性地位站上了制高点,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几年热门的各省省服展示刷爆各大短视频平台,川渝地区男人以其红格子围裙迅速出圈而成为热点。确实,在川渝地区,基本由男人掌厨,女人则坐享其成。耙耳朵便是如此传承的。要知道,对于一个被封建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国家,“尊重女性”几个字一直易说不易做,但是川渝人却实实在在践行了几百年。

这不是开放是什么?川渝一带婚嫁几乎是不收彩礼的,就算收也是象征性收取一点意思意思。重庆最是凶猛,彩礼分文不取,真真正正“0元购”。川渝女子不值钱吗?当然不是,这跟值不值钱无关,反而表现了川渝女人的开阔和先锋,在时代的浪潮上,川渝女性顺应潮流开拓前行,因为她们,传统的中国社会竟有了一种别样的驾驭现代文明的流畅和自觉。这不是开放是什么?

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物产丰饶,川人在灵性水土的滋养下养成了独具一格的气质和性情。四川人散漫悠闲,古时和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加上天府之国的美誉加持,川人形成了强烈的盆地意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进不来,我也不想出去。就连川渝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火锅的外形也是写意的盆地形象。

火锅造型是盆地形象的具象化

川渝的盆地意识主要表现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有“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说法。但是换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四川人会过日子。一句话举重若轻,化干戈为玉帛。总归是过日子的,何必搞得这么累,人一辈子不就图个开心快活吗?正所谓快乐就是:老婆孩子藤藤椅。对本土文化高度自洽的川渝人诠释了什么叫做开放地保守着,这种倔强与天真可以看作川渝人特有的精神品性。

南粤与川渝种种不同之中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乏:侠肝义胆。

为救亡图存,广东无数的仁人志士加入到革命与战斗当中,“中国近代史,广东写一半”,便是这么来的。

广州总统府

南粤大地上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我眼里是侠义,是气节。川渝大地上也不乏侠肝义胆的跌宕与壮烈,真真是“川人从未负国”。

这都是我看到的侠之大者。

保守地开放着的南粤和开放地保守着的川渝,相距一千多公里的距离,在相同之中演绎不同,在不同之中契合相同,非三言两语可道尽,不管它们如何不同或相同,皆散发着厚重的中国味道,中国味道就是极好的味道。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玫姣,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河源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民革党员。出版《韶光逸事》《锦年素事》两本文集。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