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志平
早晚秋凉秋意浓,不知不觉今年秋天亦快要完结,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要来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
每年新历十月二十日前后,地球会到达太阳黄经二百一十度,霜降来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渐,露结为霜矣。”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它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树叶一片枯黄,开始凋零及散落;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我国古代把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第一候时,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以祭天;第二候时,大地上的树叶枯黄且掉落;第三候时,蛰虫皆躲在洞内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此时,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大地一派深秋,万物亦为迎接严冬做好准备。事实上,在气象学中,并没有霜降这回事。能够从天而降的,除了雨水之外,就是雪和雹等,至于露和霜就并非如此,它们都是由地面上的水气凝结,进而又在树叶、泥土等地方凝结成霜。
当北方地区可能已然见雪,但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还在摄氏十六度左右,距离见霜的日子还有一段距离。因而霜降之前,南方地区仍然是三秋的大忙季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则因天气冷得特别快,已在秋收扫尾,即便耐寒的作物如葱,也不能再生长,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有人说“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但真正危害植物的不是霜而是冻。霜只是天冷的表现,冻却是杀害庄稼的敌人。但因为冻则有霜,人们早已把霜与冻给等同了。
霜降寒冷,按中医理论,此为脾脏肠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亦会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这时就需要有适当的进补,例如常吃食梨、苹果、橄榄等水果,可收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消食止渴的作用。
《淮南子》中说:“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古人把丈夫过世的妇女称为遗孀;另外,秋天属五行之金,有肃杀之意。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所以历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农历十、十一和十二月。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亦称“秋决”。纵使如此,秋天还可以是美丽的。诗曰“霜叶红于二月花”,红花处处,正是赏花的好日子!
事物如此,人亦如此。秋叶飘零而落,不是生命的尽头,并非生机的陨落,只是为了新一轮的重生,等待下一回的涅盘修行。想起那日在辞青山上,瞭望着熟悉的香江大地,满目秋色胜似春光,亦然觉得这应不是萧条的惆怅,而是迎风傲霜的奋斗豪情!所谓人生从来都是泥沙俱下,阴阳并存。我们走在路上,时而畅通,时而曲折,时而快步,时而缓慢。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在构建自己的人生格局。可唯一不变的,应该就是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宽广胸怀,就是心中那对世间万物博大的关爱与同情,心存慈悲,学会感受一切美好!
就像紧跟霜降节气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和“药师节”,三个节日都映存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与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寒衣节是对仙逝先人的祭扫烧献,对往者的追溯怀念,这是中国传统价值做人的基本理念,源出于孝,亦是把自己定位于家族祖先,血脉传承,文化身份,和共同命运的大我根源之中。药师佛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了十二个大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一般人都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这些誓愿的主旨跟佛门的主张颇为径庭,佛门主张活着守苦行,死了享极乐,他却着重为众生求得现世的安乐,要让人健康长寿且活得快乐,有点儿道家的味道!这些先人之念,都化为对今人之关爱,对众生万物的慈悲,对千古鎏金岁月的释然。
所以,香港人要站起来,爬上去“登高”,方能站得高才看得远,才能感受大地悲天悯人的大德,更能体会苍穹造化的包容!不要低着头只顾眼前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要放眼世界,北望神州,胸怀天下,利益众生!
这,才是“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气概,情怀,与格局!新时代的格局!
【名家简介】
何志平,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医学博士、国际著名眼科教授、香港杰出眼科教授,曾同时担任中国内地十三所知名大学、医院、研究所的荣誉教授、顾问和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
1994年起,先后出任中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特区政府临时市政局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及香港太平绅士等社会公职。
2002年开始组织创办一系列的“粤港澳文化高峰会议”活动,为粤剧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工作;2003年开创每年在港举行的“亚太地区文化合作论坛”,向国际社会展示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崭新状态,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贯彻实施,作出了杰出贡献,荣获金紫荆勋章。
2008年,在香港成立香港中华文化学院。2010年,出任获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香港民办智库“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一带一路”故事。
2013年,国务院委任为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2014年7月,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担任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顾问,并于2014年起与联合国共同组织每年一届的联合国国际能源大奖。
2023年6-7月,担任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