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每年农历八月尾九月初,当地球到达太阳黄经一百九十五度时,就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日子。为黄历的“九月节”,落在每年10月8日前后三天里,反映深秋的季候现象。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一候时,鸿雁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在空中排开,大举南迁过冬;二候八月尾时,古人看海边蛤蜊色近雀鸟,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三候时,植物从夏天的繁华点缀,到秋天的逐渐凋谢,而唯独菊花在这个时节却开得分外灿烂。农历九月是戌月,也是“菊月”。
“寒露”形象反映了深秋黄历九月气温下降的现象。秋分开始,天地之气转向阴盛阳衰,气候也逐步由暖和向寒冷靠近,寒露和霜降在秋分之后接续而来。所谓“露水先白而后寒”,寒露,从字面上已经意味着比白露的气温还要低,地面的露水变得更多更冷,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寒意愈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亦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是代表着金气开始隐藏,冬水之气开始显现,火气已然耗尽。金为秋凉,水为冬寒。因此霜降之后的寒气强于金气,露水开始凝结成霜。所以说“寒露水,恶过鬼”,就是因为寒露节气的水带有寒气,为至阴之气。因此寒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藏水显,也就是秋凉之气转为冬寒之气的开始。
寒露这天的民间习俗主要有:登高、吃黑芝麻、喝菊花茶、吃“土中宝”与吃鱼蟹等。
秋高气爽,登高郊游是赏心乐事,而寒露时节的天气更是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时候,北方已经踏入深秋,而南方近海地区,秋意盎然,夏天郁闷的心情被清爽的秋风洗涤,更是使人心情舒畅。今年寒露节日正在重九节之前三日,登高人士更是比比皆是,络绎不绝。
《礼记》中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天地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寒露节气里,天地草木飘摇,然而菊花却在此时茂茂盛盛地开,圆圆满满光华耀眼,而且花期很长经霜降还不凋,也因此而得到“寿客”的封号,具有长寿的象征义涵。寒露菊花开,“寿客”菊花凌阴挺秀,宣告一年花事的尾声了,然而把菊花的美丽、长寿存下来一些,古人就以菊花入枕、入茶、酿酒,采撷菊花的精华、不怕阴冷的活力,来活络人的身心、美化容颜和肌肤。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俗话说:“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寒露时节,上火往往是因为气阴两虚或者气不化阴,盲目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秋燥,耗气伤阴。
俗话说:“要想身体好,寒露土中宝”。啥是“土中宝”?戌月要吃戌土,戌土就是灶心土,从土中刨出来的也是这个节气最好的食物。比如山药和红薯等,也就是植物的根系,这些都是这个季节大自然中成熟的食物,这个节气的力量特点。
寒露九月,在《易经》的十二消息卦中,对应着《剥》卦。剥,即剥落、侵蚀。坤为地,在下,艮为山,在上,象征着山石崩塌,万物凋零。卦象下面五爻均为阴爻,阴气侵蚀,只留最后一阳爻在上,孤立无援,也就是阴盛阳衰,寒气逼人。南怀瑾老师说过:“天地间只有一丝阳气存在了,生命至此,阳能已剥到尽头,马上就要完了”。败坏了,剥落了,受到压制了,快要喘不过气来了,最后只剩下一点点、一丝丝希望,这就叫剥。寒气加重,天地之间不断剥落多余的东西,还天地一片苍茫寂静。真阴不断壮大,真阳不断消退,天地间的热气进一步消退,早晚寒气加重;人的烦,躁动的心也慢慢的安静下来了!
寒露是深秋,肃杀之气特浓。今年甲辰年这多事之年凑巧的碰上多事之秋:国际战争的升级没完没了,全球金融经济的无常,大起大落的在悲绝与亢奋之间挣扎着,老天爷也在收魂唤魄!九月这节气里我们要剥掉戏服面具,放下身段与包伏,御下头巾傲气,离弃道不同的损友,在深秋里要认清楚朋友同志,寒冬来临时才可以抱团取暖。越是处境危险越要守正防凶,以静制动,未雨绸缪,厚下安宅!
这亦是时候回顾一下走过来的路,理清因由,为自己检讨算账。秋后要算账,并不只是比喻事后等待时机进行报复,更是比喻要忍辱负重的耐心沉着观望,等候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再判断是非曲直,认清好友敌人,才能赏罚分明。然而,大海洋对岸那边厢是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而我们这边厢是鸿图壮志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带领着我们迎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前进。
春捂秋冻,秋冻让人体与大自然相合,让天地间的真阴收敛我们内里的狂躁与旡奈,让其进一步的捭阖。
大自然有剥卦,人生也有剥卦,一切都是道的妙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翻转不利形势,形成由衰返盛的局面呢?最好的方式便是顺应,对外在的执着损而又损。内守,外在的损失便是在积蓄内在的力量。剥卦,能够剥得干干净净便还一个光明本体,那便是我们的本来真面目!
秋风送爽,秋风也在耳边叮嘱着我辈,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要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和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名家简介】
何志平,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医学博士、国际著名眼科教授、香港杰出眼科教授,曾同时担任中国内地十三所知名大学、医院、研究所的荣誉教授、顾问和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
1994年起,先后出任中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特区政府临时市政局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及香港太平绅士等社会公职。
2002年开始组织创办一系列的“粤港澳文化高峰会议”活动,为粤剧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工作;2003年开创每年在港举行的“亚太地区文化合作论坛”,向国际社会展示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崭新状态,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贯彻实施,作出了杰出贡献,荣获金紫荆勋章。
2008年,在香港成立香港中华文化学院。2010年,出任获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香港民办智库“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一带一路”故事。
2013年,国务院委任为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2014年7月,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担任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顾问,并于2014年起与联合国共同组织每年一届的联合国国际能源大奖。
2023年6-7月,担任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