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elebrity 岭南人物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杨匏安之孙杨峻谈家风:公忠不可忘 贫贱不能移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柳卓楠 发表时间:2024-09-29 09:15

出品: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纪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死可以,变节不行!”杨匏安在其短暂的35年生命中,对党忠诚、清正廉洁,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直至献出生命。周恩来曾评价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理论家、华南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爷爷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坚持,还有他清正廉洁的品格一直影响着我们后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杨匏安之孙杨峻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讲述了这个红色家庭的家风故事。

“精忠报国理念刻在骨子里”

走进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的杨氏大宗祠,迎面可见正厅左右两侧悬挂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牌匾。“这是我们杨氏家族传承百年的祖训,同样也是爷爷杨匏安一生的写照。”杨峻说。

“精忠报国的理念从小就埋在爷爷心中,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杨峻介绍,杨匏安的父亲在他童年时病逝,家里生计全靠母亲陈智做针线活支撑。陈智爱好诗词、书法,虽然生活艰苦,但十分重视教育,从小就教杨匏安诗词歌赋,并教育他明辨忠奸、公正无私,要有气节。“杨匏安走上革命道路,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杨峻说。

杨匏安生前十分喜爱诗词,常常以诗言志。其中,有一首《寄小梅》是杨峻最喜欢的。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杨峻熟练地背诵着这首诗。他说,这首诗是杨匏安在革命事业低谷期所作的,当时杨匏安身在海外,处境艰难,但依旧心怀家国。“这首诗里的‘公忠不可忘’最初写的是‘不忍忘’,但爷爷把‘忍’改为了‘可’,表达了他对党矢志不渝的忠诚之心。”杨峻说。

杨匏安一生四次入狱,但他刚正不阿,誓死不变节。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到狱中劝降,杨匏安将话筒直接摔到了墙上,在狱中喊出:“死可以,变节不行!”

“无论在逆境或顺境,爷爷始终有信仰,对党和国家赤胆忠心,这是我十分敬佩的。”杨峻介绍,杨匏安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家人,杨匏安的母亲、妻子、子女、叔父、堂弟、堂妹等十余人都投身到了革命中。

“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1927年,党的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能够当选,首先是自己作风要过硬。在为官清廉这一块,爷爷一直都是表率。”在杨峻的成长过程中,他常听长辈提起爷爷杨匏安的廉洁故事。

“我从小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不能要’。”杨峻讲述,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省港罢工委员会在杨家祠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杨匏安的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也跑去看热闹。在被丢弃的装捐款的麻袋里,孩子们捡到了两毛钱硬币。杨匏安发现后立刻告诉他们:“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并马上让他们把钱送了回去。

杨匏安身居要职,但却家境清贫,这让许多人不解。“他的收入不低,但会拿出大部分来做党的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小部分做家用。他的母亲、妻子、儿女等都要做工补家用,磨米粉、做糍粑上街叫卖,大家也没有怨言,很支持他的革命工作。”杨峻说。

在杨氏大宗祠一侧的杨匏安陈列馆内,专门设置了家风展厅,其中一个角落展示着一台缝纫机,背后墙上有一封手写家书。“这封家书是杨匏安生前写的最后一封,当时他是在上海监狱中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偷偷送出来的。后来纸条遗失了,但后人们一直都记着纸条上的内容,就记录了下来。”杨峻介绍,这封绝笔家书大意主要是四句话:“近日有南京旧识来劝降,我不为所动。家中人千万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钱和物。如果无法生活,就立即南返。玄儿不可顽皮,虽穷缝纫机不可卖去。”

“爷爷这封家书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诠释了我们‘忠、孝、廉、节’的祖训,他是想告诉后人,公忠不可忘,要廉洁清正、自立自强。”杨峻说。

“家风好,社会风气就好”

“传承好家风很重要,家风好,社会风气就好。”杨峻说,虽然从未见过爷爷杨匏安,但爷爷的高尚品格和行事作风一直影响着他。

“我从1986年开始,陆续通过研究、查阅文章对爷爷有了更多了解。我认为他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杨峻说,在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把对党忠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如今在和平年代,更要传承这种红色精神。

杨匏安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也成为杨家一直传承的良好家风。“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能给祖先抹黑。”杨峻在教育子女上也一直坚守这一点。在他看来,传承好家风,“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光讲大道理不行,小孩子有时候不听。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孩子们才会跟着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