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走读广东古城》:沿海遍撒种子,文化交流融合,一道“南海长城”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09-04 14:48

《走读广东古城》(南方日报出版社2022年出版)一书里的古城,主要指明清两代由中原朝廷政府建立屯兵的卫所城,其功能主要是防御海盗与倭寇,可以划归军事领域。

0b9d5c03a7c5da53575f77454719c163_.jpg

它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方言文字、饮食习惯、姓氏源流,均非常有趣地展示了岭南文化善于不断完成——“文化新组合”的强大历史功能。

我们知道,岭南文化有三股力量支撑:

一是源于先秦百越土著的本土文化;二是来自北方中原文化的不断进入;三是海外文化的千年激荡。

三股力量在此书描述的古城中融汇交流,蔚为壮观。

331a12aed8affc9b1c00a5038b0bc085_.jpg

所以,我赋予广东古城三个定义:

外来文化的种子站;文化融汇的培育地;岭南文化的新力量。

南宋末年是我关注的岭南文化“高光时刻”,南宋“水上朝廷”带来几十万人,在广东留下了许多痕迹。

此书言及海门所城,就有文天祥勤王屯兵潮阳留下的古迹。

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宋文丞相登此石以望帝舟,命题莲花峰三字书其上。”此后,历代文人到此不免凭吊忠贤、吟唱山水。

2c0d6c50344eba47b843fba7f620a28e_.jpg

海门所城如今汇聚了全国各地迁入的姓氏133个,可谓“海纳百川“。

有趣处还在于,海门所城居民有一口流利的“海门话”。

它虽然属于潮汕方言,但又自有特色。据说“可能是海鲜吃多了的关系,营养丰富,大家说话中气十足,发音自然就重了一点。”

由此看来,方言中潜伏了众多移民方言融汇交流的痕迹。

说到方言,另一处的平海所城还有一个特殊的“军话”。

当地人无论外出走到哪里,平海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接头方式,就是讲上几句军话。

这种属于平海所城特有方言,听上去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比粤语似乎更容易被人听懂。

军话其实还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融入了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潮汕话等等。

当地说法是:会讲军声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学会了军话,再去学普通话、粤语、潮汕话,那就会方便很多。

语言学家认为,军话就是明代军人所讲语言的遗存。

靖海所城的元氏甚至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拓跋氏。他们自认为是鲜卑族的后人,有着拓跋皇室的血统。元氏始祖原籍河南,随明军南下后定居靖海。

55e5ec5a3883c8414c3a1dc74d94f0db_.jpg

由此可见,岭南古城不但一直有中原的影响,还完成了多民族融合的历史任务。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始建于明洪武27年。因为临近深圳,所以与深圳别称“鹏城”有关。

中国沿海100座所城,连成的一条“海上长城”,在抵御海上外敌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鹏古城博物馆馆长黄文德,曾经从厦门一路走访到湛江,考察了众多沿海所城。

他认为:“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广东所有所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如今大鹏城有两个金字招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鹏所城也是中国屯兵制的一个历史标本,“以军隶卫,已屯养军”。

fd2c54e5a4a48d9d95cab05d82ed3eb8_.jpg

0f63461e3aa51f0aca662b50ebd5cca8_.jpg

明朝创立的卫所制,是一种军事组织、军事制度同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的产物,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

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作用,而且稳定了社会发展,对边疆地区开发以及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

朱元璋曾经不无得意地说:

我养的天下百万兵马不用花一分钱,征得一批兵以后就不用再征兵了;因为军人世袭,父亲当兵,儿子也要当兵。

这些古城中,不但保留了明代的民宅风格,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屯兵文化”——这也对岭南对广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在潮汕当下“破圈”的英歌舞中,似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军队雄风:战旗猎猎,军鼓响亮。

隔着数百年的时光,古城一砖一瓦,甚至每一片树叶都生长着新的意义,让我们去静静回味。

岭南在哪里?我的脚步就追到哪里。

广东古城,军事卫所,如今也是一座座珍贵文化古城,其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也当大有用场,值得悉心探究。

谢谢媒体人的走访并有成果奉献。热爱的心,虔诚的寻,你我心意相通。

读懂广东,读懂岭南,我们一直在路上。

2024-9 广州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