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elebrity 岭南人物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骆明飞:授人以渔 授人以梦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杭莹 发表时间:2024-09-04 08:02

【从粤出发 林芝花开 ——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30周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杭莹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梁喻 潘俊华

在来林芝前,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骆明飞已经从事水产科研与应用推广工作20多年了,是一名水产养殖正高级工程师。

为什么来林芝,骆明飞直言是“机缘巧合”。“我来之前听说西藏林芝要发展高原渔业,但一直进展得不太顺利,现在非常缺水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骆明飞决定先过来参观考察一下。这一看,就是扎根林芝的3年时光。

初见骆明飞时,他被西藏的阳光晒得黝黑,若不是谈话间的广东口音,几乎与当地人没什么区别。目前,他已经成功将广东的养殖技术带上林芝,并因地制宜建立了“保温养殖”整套技术体系和可复制养殖模式,2023年年底,第一批中国香鱼顺利上市,实现了近20万元的销售收入。

第十批广东援藏时间进入尾声,渔场二期的建设也到了关键期。骆明飞有些舍不得离开这里,也在忙着培养当地水产养殖技术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因地制宜发展高原渔业

因为地处高原地区,林芝有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极适合发展高原渔业。但过去技术人员的重点一直放在如何保护渔业资源上,对于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却始终不得其法。西藏人民要吃鱼,几乎只能依赖内地供应,这让当地的鱼价十分高昂。“内地10-20元一斤的鱼,运到林芝批发价就要50多元/斤。活虾就更贵了,夏天还吃不上。”骆明飞说。

让西藏人吃上便宜的海鲜,是他来林芝第一天就背上的任务。别看现在交出的成绩单亮眼,但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他自嘲,刚来时也是“从零开始”。

通过对林芝环境的调研,骆明飞意识到,首先是要打破以往只保护不利用的惯性思维,其次,必须发展设施化渔业。

方法找到了,但怎么做呢?

“林芝冬天的水温仅为0℃-2℃,夏季的水温也只有10℃。在这么低的水温下,很多水产品无法养殖。”骆明飞表示,高原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在珠海截然不同,广东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在这里施展不开,这里适合什么品种?该用什么养殖方式?没人知道,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尝试。

走进嘎玛农场的养殖基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这个基地,就是骆明飞因地制宜的产物。经过5个月的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他发现,林芝的光照强、时间长,通过简易保温设施让太阳能辐射来加热水温的话,可以养殖的鱼类品种就多了。

解决了水温的问题,林芝水源好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骆明飞指着农场外的山川说道:“我们使用的都是高山雪水,自上而下没有回头路,水源很好,这样养殖的鱼虾病害极少,也没有寄生虫和病原体。”在他的规划里,今年培养出第一批受精鱼卵后,甚至可以开始供应给广东和其他内地省份。

授人以鱼,便宜鱼虾开始上西藏人民的餐桌

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嘎玛农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高原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带着盈利意识倒推生产流程,每一分钱都得花到刀刃上。

“产业配套是最难的。”骆明飞直言,因为林芝的渔业产业化基础几乎为零。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他们探索出了“微流水式可控养殖”“全天候高原高产养殖”“四连座高位池保温养殖”“多层保温小棚养虾”“工厂化换循环水养殖”等好几种适合高原的养殖模式。高山水纯净度高,是养鱼的绝佳选择却不适合虾。为了让虾能够从水中吸收到足够的矿物质元素,骆明飞研制出了适合养虾的“人工海水”配方。

目前,骆明飞已申请了国家专利8项,其中“一种高原工程化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渔业系统”“一种鳜鱼驯食专用装置”“一种适合于高原地区的鱼类养殖系统”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

此外,团队还在不断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的研究。“一切的目的其实就是因地制宜地实现产业化和商业盈利。”骆明飞表示,只有能够盈利,才能长久运转下去,并造福当地的老百姓。

因地制宜,这四个字是一批批援藏干部在一次次失败又从头再来的实践中深深感悟出来的。在纯净的冰川水下,他们养出了珍稀冷水鱼“香鱼”等十余个适养品种。

“预计今年嘎玛农业水产产值可达200多万元;明年可以生产鱼虾40万斤,生产苗种300万尾,年产值超800万元。”骆明飞介绍。与此同时,也能够逐渐带动周边渔业产业发展,提高渔业产量。当然,这个销量还远远无法满足整个西藏的需求。因为产量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将鱼虾价格“打下来”的效果也还不够明显。目前,嘎玛农业的鱼虾价格普遍比市场价低10-20元/斤。

授人以梦,高原渔业的技术代代传承

养殖模式的投资成本低、可复制性强,让农牧民也能够用起来,有助于渔业产业的进一步辐射带动。但怎么才能让农牧民学会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鱼苗本土化繁育的问题,骆明飞计划在今年9月工厂化车间建成后开展香鱼等鱼苗人工培育工作,满足农场生产需要外,也为带动当地养殖提供足够的优质鱼苗;其次是活鱼销售问题,骆明飞将“活鱼自动化打包”的广东经验带上了高原。“我专门划出一个车间负责活鱼自动化打包,将种苗销售给当地百姓,并通过推广模式供他们使用,之后我们再回收成鱼进行销售。”他表示,这样的目的既让农牧民有养殖收入,也方便统一品质标准,打出高原养鱼的口碑。

而针对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和模式使用,骆明飞直言,他的方案就是“扶上马、送一程”。除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而授人以渔的骆明飞,也在授人以梦。

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位小伙子,是“农场三代”。去年1月份,骆明飞就将他送去珠海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水产养殖,并从5月份开始带着他全面参与渔场管理工作。“他现在带一个4人团队,我基本不参与(管理),只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提醒。”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管理渔场的能力。“传承嘛,就是这样的。”他笑道。

骆明飞的儿子今年读高二,但今年他还没能抽出时间回一趟珠海。他告诉记者,本来暑假期间能回去一趟,但赶上鱼虾逐步上市,目前工人们对整个销售、运输以及海鲜池的养殖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没能回去。

不过,珠海乃至整个广东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也是骆明飞和整个林芝渔业的一份底气。“即便我离开林芝,单位也会持续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撑,会派相关水产专家支持高原渔业的发展。”

怀揣着高原渔业梦来到林芝的骆明飞,还舍不得离开这里。授人以梦的同时,他自己的梦是能够通过渔业的发展带动和改善农牧民的膳食结构。“我就希望每一个西藏人都能吃上便宜的鱼和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