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elebrity 岭南人物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中国艺术界“卓绝之天才”古元:用刻刀为人民造像 用画笔为山河立传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李旭 郭梓欣 任倩茹 发表时间:2024-08-06 10:4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 实习生 郭梓欣 任倩茹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在报纸上发文,“从高空俯瞰大地,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山和一条河曾生养过‘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这山旧称香山,这河乃为延河,这位艺术天才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人民艺术家古元先生。

美国学者戴维·阿曼博士曾在关切古元病情的信中动情写道,“我不愿意看到一个版画时代的结束”。作为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不仅是杰出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更是现代中国版画界“卓绝之天才”,20世纪杰出的抒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笔下的农民生活充满浪漫色彩而非穷困潦倒,表达出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理想社会愿景。诗人艾青将古元视为生活的歌手,他将其描述为是“新的阳光所浸浴着的人物”。

适逢古元诞辰105周年,珠海市古元美术馆新馆于8月5日举行启用仪式,并将于8月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新馆设置《古元诞辰105周年——馆藏古元作品展》,涵盖古元岭南时期、华北时期、延安时期和首都时期的213件作品,其中105件为古元原作版画。这是古元美术馆首次向公众展出古元原作。

“古元热爱生活,热爱普通劳动者,在艺术实践中躬身向人民群众学习,也以自己的创造才华为人民群众服务,他的这份家国情怀和艺术理想始终贯穿着他的全部人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现任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馆长刘春潮长期研究古元,他认为,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中必须坚持古元先生所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方向,更好地在新时代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从珠海走向艺术之路

1919年,古元出生在香山县唐家湾镇那洲村(今珠海那洲村)的一个巴拿马归侨之家,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就如“自由的曙光闪耀在苦难者的脸上”“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这些如今后辈形容他作品的句子,都是出自他自己的语言。

关于艺术创作之路,古元在文章《起步》中自述,“我童年时期就很喜欢绘画,从祠堂庙宇的壁画中受到启迪,自发地画着人物、动物和山水”。1932年夏天,考入省立广雅中学(现为广东广雅中学)后,他对绘画的兴趣逐步升级,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进行水彩写生,描绘田野、村舍、河流等自然风光。

“七七事变”爆发后,古元没有随校转移,而是回到家乡一所小学校任教。空闲时同弟弟古文胜带着干粮和画具步行到唐家前环、共乐园、龙潭叠石等名胜作水彩画写生。这里的村舍、山峦、溪流、海湾、渔帆、海岛等大自然景物,实在太美丽了,他借景抒情,画出一幅幅诗一般优美的图画,常常从上午画到太阳下山。

他说:“我对山川风物很喜爱,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我常常带着画具到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寻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过风景画表达我内心的情意。”然而,他又感叹美丽河山就要被豺狼蹂躏。他于是在教课之余绘制一些日寇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他首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1938年,年仅19岁的古元被广州《救亡日报》刊载的延安办学情况的报道所吸引,因为内心对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年轻的古元毅然离开家乡,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后来他回忆:“一到陕北革命根据地,非常鲜明地感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多年的梦想在那里实现了。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但上下级之间、军民之间、同志之间关系平等融洽。人们对劳动和生活充满感情、希望和信心。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到达延安后,他在陕北公学接受了三个月的革命理论学习后,正式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木刻版画,开启了他一生的人生和艺术追求。

在鲁艺美术系学习木刻是古元一生的重要节点,他的长女古安村说:“父亲从广州到延安,当时也不一定想当一个画家,他到延安追求的是民族自由。到了延安之后,他看到和敌占区不一样的生活气息,激发了他对生活美的表达。”

窑洞里扎下艺术之根

在延安学习的古元不满足只在“小鲁艺”的窑洞生活,而是毅然选择到群众中去落户。在毛主席“到大鲁艺去”的讲话之后,1940年,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古元和几个文学系毕业的学生一同前往延安碾庄乡工作。在这里,古元利用工作之余,为乡亲们绘制识字画片,用山上特产的酸枣刺把图片钉在窑洞前,让乡亲们欣赏学习。

延安碾庄是古元的艺术摇篮,在他的艺术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元是从窑洞中走出来的”,古安村这样评价其父在碾庄的生活。

在延安的十个月中,他身为乡文教委员兼文书,住在农民家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虚心向工农兵学习,广泛地从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从此,他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进了农民的生活里。他在延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虽是根据报纸报道的内容进行创作,但人物形象都是碾庄的,碾庄的生活、碾庄的农民形象,甚至对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品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窑洞里扎下的艺术之根,也让古元的艺术生涯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古元对许多艺术问题重新思考、定位,其创作也有了新突破,如古元所说的:“那一段时间虽然不长,对我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却起了决定的作用,使我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有了一个主宰。”

“我永远会记得1942年5月那一段日子,当时我是一个23岁的青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场担任木刻组长,有幸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5月2日那天,我和鲁艺一同赴会的同志们从桥儿沟大步向杨家岭走去,路旁正盛开着蓝色茁壮的马兰花,山野间时时出现黄色的野蔷薇、白色的杜梨花、浅粉色的杏花和火红色的山丹丹花。耳际不时传来延河奔流的音响,伴随着悠扬的信天游和嘹亮的革命歌声。这时,我的心情就像盛开的山花一样,充满喜悦。”多年后,古元这样回忆自己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的情景,当时满怀兴奋地走向杨家岭的这位青年木刻家或许也隐约感到,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文艺会议,而是一个新文艺时代即将到来的信号,而古元将振奋出信号中最嘹亮的音符。

1990年6月,71岁高龄的古元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碾庄,把在碾庄时期和根据碾庄生活创作的13幅木刻作品献给碾庄的乡亲们,并亲自撰写了题为《摇篮》的前言:“1940年夏天,我来到碾庄村工作,和乡亲们共同度过一年的时光,碾庄,是培育我艺术生命的摇篮。1990年夏天,我又一次重返碾庄,时光过了整整50年,仅以当年在这里培育出来的作品献给乡亲们。”这既是古元艺术作品的回归,也是创造劳动美的人民画家古元火热心灵的回归。

作品扬名重庆木刻展

1942年的秋天,当时的重庆经历了美术展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期。10月15日下午,刚从南洋归国不久的著名画家徐悲鸿从重庆市郊的沙坪坝一路跋涉来到位于市中心的中苏文化协会,只为观看一个美术展。

让徐悲鸿不辞辛劳前去参观的这个展览,正是由中国木刻研究会举办的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展会上,来自延安的版画家们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青年木刻家古元。

10月18日,重庆版《新民报晚刊》刊登了徐悲鸿撰写的文章《全国木刻展》,他写道:“我发现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我自认为不是一思想有了狭隘问题之国家主义者,我惟对于还没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新兴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

岁月铭记着徐悲鸿的慧眼和胆识,证实了他所预言的准确性,古元的木刻犹如长出了坚实的翅膀很快地飞出了黄土高原,继而跃出了神州大地而飞向世界。从这一天开始,这个接触版画不足四年的青年木刻家古元以“中国新版画界巨星”的身份获得了中国各界甚至国际舆论的瞩目。

古稀游子浓浓故乡情

“稻田的水中映出农民牵牛回家的倒影,影影绰绰,茂盛的凤尾竹旁边,几间农舍,炊烟袅袅,烟雨蒙蒙……这幅田园诗一样的作品,父亲给它起名叫《故乡》。”古安村介绍,“这是我最喜欢的父亲的作品之一”。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心系故乡,又拿起了伴随多年的木刻雕刀、铁笔,在木板上驰骋着他的梦。他曾回到那洲村,画下《家乡的大榕树》,写下“情系乡土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1993年11月,满怀对故乡的浓郁情思,一幅题为《珠海朝晖》的大幅黑白木刻问世。1993年12月4日20时10分,由中央电视台和珠海电视台合办的《综艺大观》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播出,久违了的古元在荧屏中露面,古铜色的面孔,潇洒的银发,淳朴的微笑,操着略带广东乡音的普通话,把版画《珠海朝晖》献给自己的故乡珠海。

古元离开了故乡珠海,又未曾真正离开过。他说着一口广味的普通话,他喜欢吃咸鱼,家乡有人去看望他,他总是急切地问:“珠海怎么样了?”他经常给子女们讲那些发生在大榕树下石凳旁的童年往事。“再回到家乡时,父亲发现家门口的大榕树不见了,十分留恋,回到北京念叨了很久。”古安村的记忆里,父亲和故乡的一草一木都难以割舍。

1996年8月10日14时35分,这位南国孺子在北京永远闭上眼睛,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离去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界一颗璀璨明星陨落了。

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愿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所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希望将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术馆供参观者欣赏。”当他抱病精选捐献作品时,还为每一幅失去原版的复制品和印刷品亲手仔细标明创作年代、作品题目并签名。古元的女儿古安村曾描述道:“他对每一件作品都细细端详许久,神情是那样认真专注,犹如一个小学生在认真填写答卷。也许此刻他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向母亲、向故乡呈献一份精彩的答卷。”

刘春潮介绍,古元从自己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中,挑选出105幅版画原作、52幅复制品(版画)、70幅水彩画、8幅速写捐赠给珠海市人民政府,由珠海市古元美术馆永久收藏,“把自己的作品回归故乡是古元的夙愿,也是他人生之旅和艺术生涯的落叶归根”。8月5日,珠海市古元美术馆新馆启用仪式上,古元家属再次捐赠了作品。据悉,新馆启用后将从功能布局、环境设施、运作理念等方面全面升级,立足“传承经典,关注当代;立足本土,桥接海外;版画为主,多元融合”的定位,增加了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区域面积,致力于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服务珠海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性、现代化国家重点美术馆。

古元一生用刻刀和画笔绘就历史画卷,勾勒出一幅幅反映艰苦岁月和革命胜利年代等不同时期的画作,让每一幅作品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而他更用一首五言诗道出了自己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和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

南国一孺子,陕北求真知。

不觉逾七十,愚叟志不移。

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完结,人们可以忘掉很多事情,但不会忘记古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更不会忘记他在版画《骆驼赞》中自勉的诗句,“负重任劳,取之甚少,予之甚多,不管严寒风旱,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这是古元的心声,也是古元一生的浓缩和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