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实习生 任倩茹 郭梓欣
1885年11月11日,广东省香山县淇澳岛白石街461号内传来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的一生都与工人运动连在了一起,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名字,叫做苏兆征。
如今,珠海高新区淇澳岛的淇澳广场上,竖立着苏兆征的雕像——身躯挺拔,仪表英俊,昂首挺立,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
在风浪中成长
“抗英的故事在淇澳岛上代代相传,这在幼时苏兆征的心里刻下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基础。”苏兆征故居陈列馆馆长万滢说。
由于家庭困窘,苏兆征在10岁的时候才上了私塾。他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家务后,就捧着书本阅读,家里没有钱购买写字用的纸张,他就向隔壁邻居要来旧历书,用背面写字学习。
三年后,苏兆征辍学务农;1903年,因家乡粮食歉收,苏兆征随亲邻到香港寻求生计。经过一番周折,苏兆征在英国怡和洋行属下的轮船“乐生”号找到工作——侍仔(即杂役),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海员生涯。
在当时,资本家对中国海员的压榨剥削十分严重,海员每天连续劳动十五六个小时,干活稍慢就要遭到工头的谩骂或是殴打。跟其他海员一样,苏兆征在最初一段时间不仅拿不到工钱,有时还要掏出“茶水钱”孝敬工头才能勉强保住饭碗。
苏兆征后来回忆说:“海员月薪十余元至八十元……即房租一项,每月至少也要十余元……我们工人丝毫无能力积蓄,所以家庭供给时不能济,因此卖妻鬻子者往往有之。”
投身革命活动
海员生涯也给苏兆征带来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让他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随船到过海参崴,了解了十月革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自身经历,苏兆征对帝国主义者和外国资本家的反抗情绪日渐强烈,这为他后来坚定地从事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进一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间,苏兆征接触到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正处于彷徨状态的他,被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所吸引,毅然加入了孙中山指导成立的“联义社”等团体,1908年又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苏兆征积极投身革命,因表现突出被孙中山称为“广东方面的活动分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现出一条新的解放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正式走上了政治舞台,苏兆征意识到“只有苏俄才是工人阶级的政府,今天俄国工人才真正摆脱了‘打铁工人戴枷锁’的悲惨命运,俄国工人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1920年,苏兆征所在的轮船上发生了中国童工无故被包工头殴打的事件,他决心通过这次机会发动海员与资方斗争。苏兆征认为,不仅要解决一名船员的问题,更要解决全船海员今后不受虐待,这一决定得到了海员们的拥护。苏兆征发动全船华籍海员共同签名写信给轮船公司老板,又联络香港其他轮船的海员工人,呼吁他们联合行动,以声援海员们的斗争。最终,资本家被迫表示接受海员工人的各项要求,答应开除行凶打人的工头,对被殴打致伤的童工赔偿医药费,同时公开保证今后船上不让虐待工人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是苏兆征第一次带领海员进行的反虐待斗争,并且取得了完全胜利。海员们认为“这是反抗帝国主义者与资本家的第一次成功”,称赞苏兆征“是海员斗争的开路先锋”。
苏兆征后来回忆道:“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之压迫,我们海员于是乎渐渐觉悟起来了’,所以‘就组织工会,以谋解放’。”
1921年3月,在苏兆征、林伟民等人的积极发动与组织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香港海员工会”)在香港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现代化产业工会之一。
成为工运领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的广大海员生活处境每况愈下。
1921年6月4日,香港海员工会召开干事部和在港海员大会,大会作出向轮船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的决定,并成立“海员加工维持团”。1921年9月,香港海员工会向各个轮船资本家正式提出要求,但资方未做答复,同年10月,工会再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轮船公司不仅不予理睬,反而故意给船上外籍员工增加工资,这引起香港海员的极大愤慨,香港海员工会正式决定罢工。
1922年1月12日上午,香港海员工会第三次向轮船资方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条件,并声明限资方24小时内作出明确答复,资方依旧置之不理。当天下午,长期饱受剥削的香港海员工人毅然宣布决定罢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
随后,苏兆征等人带领已经罢工的海员,突破港英当局布下的重重封锁来到广州,并以广州为主阵地,继续坚持罢工。苏兆征一行受到了广州各工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成立领导罢工的机构——香港海员罢工总办事处,苏兆征被推选为总务部主任,成为这次罢工斗争的实际领导人之一。
罢工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香港航运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苏兆征与办事处的其他骨干决定在罢工的同时,派遣一批纠察队驻守在九龙边境一带、交通要道及港口,对香港实施经济封锁。
1922年1月底,香港运输行业工人不顾港英当局威胁,奋起举行声援香港海员的同情罢工。香港海员罢工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此过程中,苏兆征始终态度坚定,立场鲜明,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品德和斗争智慧。邓中夏曾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赞誉:“谈判中‘海员代表不激不随,坚持到底,应付裕如,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海员代表之一便是苏兆征,说话亦以他为最多’。”
其后,苏兆征又被推选为代理会长,主持罢工斗争的全面工作。最终,港英当局不得不同意以海员工人提出的各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解决罢工问题。苏兆征再派林伟民等4名代表前往香港与英方谈判,终于迫使港英当局接受海员们的各项正当要求。3月6日,在苏兆征的带领下,罢工海员前往广州越秀山,开筑一条马路,命名为“海员路”。3月7日,被港英当局封闭的其他工会逐步恢复,被拘捕的工会人员悉数释放。翌日,苏兆征带领罢工工人,在各界的欢呼声中回到香港复工,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胜利结束,这是英帝国主义第一次在中国工人阶级面前低下头颅。
1930年2月出版的《劳动》第二期评价苏兆征:“1922年1月12日由海员总工会宣布同盟罢工,在罢工中,兆征是实际的主持者,坚持五十六天的罢工,完全得到了胜利。而兆征同志也就成为全国海员的中心领导者了。”
领导省港罢工
1925年春,苏兆征在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等多次邀请苏兆征到北京大学红楼会晤。其间,苏兆征向李大钊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不久,苏兆征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6月上旬,邓中夏提出发动省港罢工的意见。经过紧张的发动工作,在苏兆征等人的带领下,香港海员工人于6月19日打响了反帝罢工的第一炮,当晚,电车工人、印务工人亦宣布罢工。洋务工人、搬运工人和煤炭工人等相继而起,不少香港学生也举行了罢课,随后香港工人相继离开香港,撤往广州,苏兆征留在香港。
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与广州各阶层群众共5万多人共同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游行,在经过沙面租界对面的沙基时,遭到租界英、法军警开枪射击,当场打死50多人,重伤170多人,酿成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这一行径,让广大人民汇成一股气势庞大的革命洪流。
7月3日,省港罢工委员会正式成立,苏兆征被推选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并兼任财务委员会委员长职务。有罢工工人赞誉:“一个(邓中夏)是运筹帷幄的老夫子,一个(苏兆征)是抗强反帝的老英雄。”
这时,苏兆征妻子钟荣胜带领两个孩子回到广州,苏兆征一家人住在榨粉街的一间屋子里,生活待遇跟其他罢工工人一样。他们家里经济很不宽裕,钟荣胜还经常回到家乡淇澳岛,带回一些咸鱼、杂粮等物品,以贴补家用。
1926年10月,历经16个月之久、25万人参与的省港大罢工结束,这次罢工其领导之坚强、组织之缜密、规模之巨大、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远等方面,在国际职工运动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这场罢工的主要领导者苏兆征,他的名字与这场斗争一起,永远记录在史册上。
为革命鞠躬尽瘁
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苏兆征与刘少奇、邓中夏、李立三等23人为新的执委会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并推选苏兆征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锻炼,苏兆征成长为全国工人所拥戴的领袖。
“八七会议”结束后,党中央着手从武汉迁往上海。1927年,苏兆征奉命回到上海,继续领导全国总工会和工人运动等工作。苏兆征经常乔装外出工作,有时以茶叶商人的身份出现,化名黄老板。苏兆征女儿苏丽娃回忆当时情景:“爸爸这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化妆外出工作,深夜才返来;有时也把我和弟弟带去,作为掩护。上海街头经常张贴悬赏布告,说如抓到爸爸或其他负责同志,奖赏多少元,但爸爸根本不惧怕。”
1928年6月18日,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苏兆征当选为六届中央委员。随后的六届一中全会选举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正式常务委员,苏兆征均位列其中。
不久后,苏兆征病倒了,诊断结果是阑尾炎。医生考虑到他的身体太过虚弱,建议先服用药物,并疗养一段时间,很快,苏兆征就把疗养的事情抛之脑后。1929年1月,苏兆征抱病离开苏联。
1929年2月上旬,苏兆征回到了阔别整整一年的上海,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不久后,苏兆征由于劳累过度,旧病发作,病情日趋严重,他既不愿将病情告诉别的同志,以免加重党的负担,也不愿将党组织的秘密联系地址告诉家人,以免造成不利和危险。直到他病情进一步恶化时,钟荣胜才经过一番周折,将他送到一家私人医院,但是由于拖延了时间,他的生命已经垂危。
2月25日,在党中央机关工作的龚饮冰去苏兆征家中看望时,房东才告诉他“黄先生病重,住医院去了”。当天下午,周恩来、邓小平、李立三、邓颖超等同志闻讯赶到医院,此时的苏兆征已经是弥留状态了。
苏兆征看到同志们,极力振作起来,用十分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广大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了,要革命,等待着我们去组织起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奋斗!”歇了一会儿,他挣扎着继续说:“大家同心合力,使革命最后成功。”“我的妻子和小孩可送莫斯科,请与组织商量。”直到最后,他又重复说:“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
邓颖超记录下苏兆征的遗言,转交给党中央。
1929年2月25日下午6时20分,苏兆征溘然长逝,年仅44岁。他为了祖国毕生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天晚上,邓小平在邓颖超记录的遗言上写下一段旁注,记录下苏兆征弥留的情形:“此时兆征同志的神志已极不清楚,且不能说多话了。就这几句话也是说得极不连贯而且极模糊的。”
传承红色精神
沿着白石街的窄巷走到深处,便可看到一座砖木结构的小平房,门匾上写着“苏兆征故居”。苏兆征故居于2011年6月免费对外开放,如今已是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
“苏兆征的故事,还在代代相传。我们融入了新技术、新手段,提升苏兆征故居陈列馆的参与性、体验性,让苏兆征的故事和精神‘活’起来。”万滢说,去年有18.5万余人次前来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参观,今年上半年也有近十万人,“参观量、接待量不断增长。”
万滢介绍,每年的清明节和苏兆征同志的诞辰纪念日,陈列馆都会举行相关活动进行纪念。而在淇澳岛上,淇澳小学也在1998年10月更名为“兆征纪念学校”,并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兆征班,希望中小学生从共产党员的身上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勉励孩子们承担起传承苏兆征革命精神的重任。”
此外,以苏兆征为主题创作的原创粤曲《颂英烈》、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沉浸式诗剧《追寻苏兆征》、话剧《灯塔》、连环画《苏兆征》、歌曲《致敬!苏兆征》、书籍《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袖苏兆征》也都与市民“见面”,用多种艺术方式缅怀着这位共产党员,诉说着他的故事,传承着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