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慎固封守者先事之防,敕宁武功者保邦之大……惟愿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舞干羽于两阶,垂休嘉于奕祀,永怀七德,时叙九功,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在此矣。”230余年后,这篇文章,依然让人觉得气势磅礴。文章的作者姚大宁,实际上是一名武人。这篇文章,正是姚大宁在嘉庆六年武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策文。
姚大宁,原名君辅,字允盛,号熙亭,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白岗社区大文教村)人,清代武状元,也是广东最后一位武状元。令人惋惜的是,其高中武状元6年后,于1807年因意外染病去世,时年35岁。其传奇的一生,谓之“里水之宝”也不为过,而里水也在积极弘扬和壮大“状元文化”,将这一宝藏传承发扬。
南海里水展旗楼
勤奋好学
酷爱读书又习武术
流经里水的西南涌-小北江一段水路,古时叫“郁水”,从秦代到明代,一直是中原、西南地区往来广州的古驿道,里水也因此成为古时进出广州的水路门户。姚大宁的家乡里水镇白岗社区大文教村便坐落于这一枢纽之中。据记载,姚姓自明代由增城沙头迁居南海大文教村,姚大宁正是大文教村姚氏的第十七代孙。沧海桑田,此时的姚大宁家,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相传,生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姚大宁,因声音洪亮,原名“姚大令”,自小在村里放牛,因孔武有力,是同村小伙伴中的“孩子王”。姚大宁酷爱读书,时常喜欢到村里的私塾偷听,甚至感动了私塾老先生,收留他入塾内读书,不用交费,而且塾师还送他文房四宝,教他写字习文,并替他改学名为姚大宁,字允盛,这为日后姚大宁的文武全才打下基础。
位于南海里水的姚公祠
在进入私塾读书的同时,姚大宁并未放弃对武术的爱好。乾隆年间的里水,商贸繁盛,熙熙攘攘,为当地的走镖行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姚大宁喜欢舞枪弄棒,更是跟在当地武馆教头后面学习拳脚武术,相传,他一条齐眉棍舞到酣畅时,十个八个彪形大汉也近身不得,被称为“棍王”。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弱冠之年的姚大宁因屡次童试不过,只好弃文从武。其间,他跟着父亲在广西桂平一间米铺谋生。桂平地区民风骠悍,崇尚习武,有一间振远武馆,执教的名唤钟江洪,擅使一把大砍刀,故有“再世蔡阳”的绰号。姚大宁虽然想拜师学艺,但最初钟江洪不肯答应。姚大宁年少气盛,最后凭着在家乡学来的“虎鹤双形拳”说服了钟江洪,正式成为钟江洪的关门弟子。
功成名就
参与武举最终独占鳌头
在我国古代,起源于隋朝的科举以“分科取士”为办法。其中,武举是科举制中冠以“武”事的一个特殊的门类,是封建王朝用于挑选武官的一种创新做法。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这就是武状元。获得武进士已是“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武状元在古代被称为“独占鳌头”。历史上,广东地区一共出现了14位状元,其中文状元9位,武状元5位。
据记载,姚大宁拜在钟江洪门下后,系统练习骑射,练马枪、翘关、负重等,很快便成为武馆翘楚。乾隆六十年(1795年),钟师父见姚大宁艺有所成,便叫他回广东参加武举的乡试,其无论长垛、马步箭、还是翘关、负重等技艺,都样样曲尽其妙。通过外场考诫及内场式策论之后,姚大宁考中举人,名登武科皇榜。第二年(1796年),姚大宁曾赴京参加嘉庆元年丙辰科举会试,可惜这一次名落孙山。
嘉庆六年(1801年),朝廷恢复了武科举会试,姚大宁再度赴京应考,与来自全国的数千名武举人一起同场角逐,最终一路过关进入殿试阶段。殿试分为笔试和勇技,其中,笔试以《武经》为题,姚大宁文武全才,其策论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因清朝武科举一贯忽视文才,而更重技勇,故姚大宁此策对文章当为上乘之作。
而在殿试之上,嘉庆皇帝亲御紫光阁监考,轮到姚大宁,御试更典,打破常规,特予其九支箭,但见姚大宁发发中的,场上连连叫好。嘉庆皇帝想起广东地处岭南,不知姚大宁马上功夫如何,便吩咐再赏他三支箭,规定必须纵马骑射。姚大宁纵身上马,拉弓射箭,最后三箭均中靶心,博得全场喝彩。
之后,嘉庆帝继续御试武举们的勇技,在舞刀比试时,姚大宁手提40公斤重的九环大刀,使出一套蔡阳刀法,虎背熊腰,雄浑有力,看得嘉庆皇帝频频点头示好。正当姚大宁准备收势时,大刀突然脱手凌空,姚大宁急中生智,上前几步,在大刀将要下地时把脚一伸,对大刀又是一脚,硬是把80斤重大刀踢过头顶,然后双手稳稳接住。嘉庆皇帝问是何招式,姚大宁巧妙回答此招是“魁星踢斗”,嘉庆皇帝连声说妙。姚大宁最终获一甲第一名,赐武进士及第,并授一等侍卫,获武状元盔甲、黄金等,回乡省觐,荣耀乡里。姚大宁也成为南海唯一也是广东最后一位武状元。
祠堂内道光年间的石碑
保育活化
打造姚大宁IP讲好武状元故事
如今,走进里水大文教村,与姚大宁有关的3栋建筑经修缮依然存在。其中,攀爵姚公祠门前两块旗杆石,向来访的游客诉说着姚大宁另一典故。
攀爵姚公祠门前两块旗杆石
姚氏后人姚利信告诉记者,高中武状元的姚大宁回到家乡后,仁孝家风不改,为其太公姚攀爵修筑攀爵姚公祠。他发现,母亲为谋生计,每日都要经过一座小土桥,多年来早已破败不堪。姚大宁打听到,该土桥是村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但因无人组织,一直未获修缮。他于是向周边村落发起募捐。此桥更名“白云桥”后至今仍在使用。
姚大宁对当地姚氏后代影响颇深。姚大宁当年获赐建造的府邸至今仍由姚氏后代居住。村里两间姚氏祠堂,门前均保留有姚大宁中举和获得状元时的旗杆石。姚氏后人更在家乡为姚大宁建造了衣冠冢,并保留其殿试策论原稿及武状元朝服、官服,时常让族中后辈以先祖为榜样,努力读书,勤奋好学。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里水镇党委、政府加大对姚大宁资料的收集,着手对姚大宁品牌的塑造。大文教村在攀爵姚公祠一侧建设村史馆,对白岗社区历史及姚大宁生平进行介绍。里水镇标志建筑展旗楼更竖有姚大宁身披武状元铠甲的铜像,并对姚大宁的生平和遗物进行介绍。里水镇更根据姚大宁的形象制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代表人物“大宁兄”,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传承印记,陪伴一代又一代的里水人成长。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历史底蕴。”里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晚清广东最后武状元姚大宁,还是八卦棍宗师谢佐安,又或是新中国“广东武术之父”邓锦涛,都是里水镇“功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旅价值。为此,里水镇通过深入挖掘武状元背后的故事,传承其精神内涵,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里水镇将武状元人物IP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以状元文化激活展旗楼文旅新业态,推出一系列新路线、新项目、新玩法。通过建设武状元纪念馆、开发武状元主题旅游线路、举办武状元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武状元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里水镇将武状元人物IP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开发以武状元为主题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利用武状元文化元素设计乡村旅游纪念品,增加旅游收入;通过武状元文化故事的传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流入,为里水镇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助力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里水展旗楼内的姚大宁像
记者手记
武状元品牌还有很大价值挖掘空间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
对于姚大宁的经历,初看觉得平平无奇,但细想却是回味无穷。为何?因为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不但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朝中后期的科举制度,广佛交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姚大宁这个人物本身就具有挖掘的巨大价值。
我自小喜欢读武侠小说,“姚大宁”这个名字本身很像古龙在《欢乐英雄》里角色的名字:郭大路,大方的大,道路的路,得到功名前的家庭条件和性格,这两人也十分相似;同时,姚大宁考取功名后的经历、地位,也能从温瑞安小说《四大名捕》中找到相匹配的人物:铁手铁游夏——两人进入公门之前都曾与镖师这个职业有关;体型上都是力大无穷;才华上都是文武全才;也曾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在《四大名捕》中,作者对铁手身处朝堂和江湖之间,对朝廷尽忠和对侠客仗义的纠结心态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并作为情节推动的重要契机。姚大宁从民间晋升到宫廷一等侍卫的经历,同样也能刻画出许多精彩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姚大宁大有挖掘潜力。
当然,一个传奇人物(特别是文学人物)的挖掘,万事俱备,缺一不可。佛山黄飞鸿品牌的挖掘就始于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徒孙朱愚斋为促进报纸销量撰写的一本《黄飞鸿别传》,后再经关德兴、成龙、李连杰、赵文卓等一代代功夫巨星的演绎,才成就了今天黄飞鸿家喻户晓的地位。姚大宁的挖掘,肯定不是一部电视剧,或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壮举。不过,既然里水已在筹备姚大宁IP的打造,不妨未雨绸缪,先把一些工作做在前头。
那目前什么工作要做在前头?私认为,除了利用政商媒影响力,扩大姚大宁知名度的同时,对姚大宁IP版权的保护与利用,也要做好各方的平衡。假设真有伯乐有意宣传姚大宁IP,对其艺术化加工的度在哪里?在版权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在形象保护和艺术加工之间取得平衡,的确是一个问题。做好该项工作,就是在为里水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最后,祝愿姚大宁这个形象IP早日被更广泛地传播,成为佛山武术之城的另一硬核招牌。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 通讯员 郭璀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正杰
视频/记者 梁正杰 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