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镇”街之宝 | 南海狮山:重燃千年窑火 点亮文化之灯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黄松炜 张闻 发表时间:2024-05-27 22:4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松炜 张闻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松炜

在南海狮山镇官窑,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话——先有官窑,后有佛山。在南海博物馆举行的“源·流——海丝视野下的南海符号”展览显示:两宋时期,以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古称“官窑”)为代表的宋代南海窑兼烧内销外贸产品,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从南海到达世界。所以官窑许多老人至今仍保留着一句出现频率颇高的方言:“隔海”——碗碟盆罐、残陶碎瓦,背后乃是动人的文化“出海”的故事。

历史上,官窑水道还是南海县、广州城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岭南地区的人流、物流通过官窑水道徐徐北上。通衢要道,四方来客汇聚,八方文化交融,也正是风云故事的高发之地。从这个角度讲,官窑很有可能是古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广府风俗文化的第一印象,说官窑是文化瑰宝,实不为过。

官窑是狮山的瑰宝,是佛山的瑰宝,更是岭南的瑰宝。佛山“镇街之‘宝’”系列报道首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官窑,了解官窑。


官窑在2005年并入狮山镇,至今近二十年。二十年中,与各地其他乡镇不同,官窑并未经历剧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殷秩松认为,这段沉寂的岁月,反而使官窑的“精神面貌”得以保存。今天的官窑拥有丰富的可能性。

如何用好这份文化瑰宝?据了解,南海“三带三区”中,官窑为郁水官驿文化带和大桃园产城活力区的重要载体;“南粤古驿·十里官窑”项目中,五里“古驿禅院”、六里“榕荫古渡”已基本完工,七里“马步南拳”准备动工。故事正在续写,社会正翘首以盼一个重焕青春气息的“新官窑”。

窑 曾是“海丝”陶瓷货物的重要产地

行走在官窑沿江路上,官窑汽车站、官窑粮仓一类“上了年纪”的建筑不断映入眼帘;老人、孩童成群结伴,散步、嬉戏,各得其乐;古墟码头处,年轻人将鱼线甩向西南涌。此情此景,休闲之至。但要真正品官窑的韵味,少不了当地人提点。

在数百年历史的凤山古庙中,两位阿婆向记者细述了繁华墟市旧景,对这座文化古镇连同其“官窑生菜会”等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显现于她们历经风霜的脸庞。

上世纪90年代,何先生夫妇俩自清远来到官窑,经营一家甜品店,以外乡人的视角见证了官窑30年来的兴衰。最先时店铺开至凌晨,如今晚上八九点便可闭店谢客。生意不算热,利润不算厚,但“乡情之浓厚”将一家紧紧留在了官窑。如今,何先生对官窑“十里长街十里商”等往事,亦可随口道出。

相比之下,当地人对官窑曾经窑业如何,了解却不多,关注也不够。直到2022年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其新发现——宋代沉船“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酱釉大罐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部分酱釉大罐产自南海窑,且“南海I号”曾到过广州。这一重要发现,揭示了一个南海陶瓷从生产到港口贸易、再到随船出洋的全过程,证实了南海是“海丝”陶瓷货物的重要产地。官窑之“窑”,再获瞩目。

现场调查情况显示,文头岭窑(古称“官窑”)的产品器形丰富,釉色多样,装饰方式与技法也非常高超。沧海桑田,官窑的窑业早已不在,但官窑——全国仅有的以“官窑”二字命名之地——珍藏了千年的“窑文化”,有机会成为官窑和狮山亮出的“惊叹号”。

去年5月,狮山举办“水上南海”之官窑生活家论坛,李见深等知名艺术大家和专家学者坐而论官窑之“道”。彼时,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李见深提出了“世界的新官窑”概念。当他第一次看到官窑的“出品”时,便萌生了重燃千年“窑火”的想法——重新找到千年官窑的价值,让世界再度看到官窑。

“中国的陶瓷上千年来都是世界级商品。”中国文创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秘书长殷秩松曾对官窑展开过详细考察。他认为,陶瓷承载着大量中国文化,经由外销,其实体上的图案、纹样,其传递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深刻影响了世界。作为一种富含文化属性的商品,直到今天,陶瓷依旧堪当“文化使者”的角色。“既然官窑有,那就将窑文化挖掘出来、再现出来,借此亮出官窑的名字。”

“提出‘世界的’新官窑,其实是在强调面向新时代的、创新的官窑。做陶之外,更多关注的是广义上的东方生活美学与西方审美的碰撞,以及相结合而生的更具当代性和国际性的事物。”殷秩松说。

路 曾是由中原进广州的最后一个驿站

关于官窑之复兴,讨论集中于如何在其沉寂多年之后,通过文化的介入,为其找到发展的逻辑与动能。目前,官窑除了“窑文化路线”,另有一条“广府文化路线”——官窑曾是由中原进广州的最后一个驿站。

另据了解,官窑水道是南海县、广州城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瓷器、商品等经此运出,故宋代以来商旅频繁,相当兴旺。官窑“河堤上的墟市”盛于清代,全长10华里(5公里),呈“一”字形东西走向,被誉为“十里长街”。某段时间,曾有经营杂货的店铺300余间、茶楼9间、织布厂5间、晒布场地8处。


“通常来说,在南海,谈历史与文化,就是西樵山;谈现代与发展,就是桂城。狮山作为工业重镇,大家更加认为没有什么文化性的东西了。”殷秩松说,“中原与广府交往的整个历史,很多都经过官窑,这是多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原先就被淹没在那了。”

从区位来看,官窑处在南海的边缘地带。“但恰恰是这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未来更美好的官窑。”殷秩松认为,在亲历高度城市化后,人们会希望寻找到一些不一样的空间,来释放不一样的情绪。这个时候,仿佛曾被时光机冻结在那儿的官窑,或许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小镇”的意义。

目前,“南粤古驿·十里官窑”项目第一期的文化项目提升改造基本完成。其中,五里“古驿禅院”重修了官窑生菜会发源地凤山古庙,六里“榕荫古渡”带来了文化长廊与绿树浓荫,驿园路上的历史建筑将成为富有岭南风情的商铺。此外,一条结合水乡肌理、广府商贸、民俗特色而打造的,集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商业居住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的儒商文化古驿道与民俗文化街区基本修好,正在招商。


殷秩松认为,对于狮山而言,官窑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好载体、好抓手。在价值重估之后,官窑的重塑之旅随之开启,这会是又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风物长宜放眼量,让官窑慢一点,目的是让它更美一点。

专家观点:

文创学者殷秩松:

让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打开”官窑

通常讲文化源流,不一定具体指哪个区域、通道,但官窑和官窑水道很有可能就是岭南广府文化形成的一个具象的区域和通道。对于官窑,不能停留于历史,而必须做好真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转化,让年轻人可以用他们的方式“打开它”。

文创的转化必须关乎精神层面,要有现代表达,要有当代意涵。例如,驿站可以不只是为来往的人提供驻脚休息,可以将官窑打造成为各地手艺人驻留,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对人们而言,这是更大层面和意义上的驿站。这里面做了转化。再往普通人那“走一走”,可能会有更多的驿站,包括精神上的、身体上的。也就是,希望大家到了官窑,就有一种到了驿站可以休息一下的感觉。

找到转化路径之后,下一步是找到关键的人才、内容、项目。从商业的角度,这称为关键业态。这是一种向上引领的力量,借此要把更加能够穿越时间、能够将一个片区最文化、最精神性的东西竖起来。最后就让它自然地聚集更多的人,自然地生长。(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