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歌古国,几千年前的《诗经》,足以让我们在世界的文化大山上挺立峰峦。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民歌古国,《诗经》中的“风”,绝大多数都是民歌。
而我,也似乎与民歌有着一些特殊而深厚的关系。我是客家人,客家山歌在中国民歌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位置。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几个能唱会道的“村宝”,其中一位,完全是个文盲,没有读过一天的书,但说话却十分的幽默,完全是一个活宝,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他在,就一定笑声不断。他很会讲笑话,同样的事情,到了他的嘴里,都会成为“笑料”,而大家也很喜欢与他逗乐子。他更有一个特长,那就是能唱山歌。能唱山歌,其实并不是很稀罕,村里还有几个中老年男女,也会唱。但他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出口成“唱”,什么事情、什么事物,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一首歌。记得人们叫他 “癫朋”,“朋”是他的名字,“癫”就是“疯癫”的意思,倒不是人们要诋毁他,而是说他很会娱乐人。“癫”,那还是一种褒义呢!
说远了,还是说回我自己。由于“癫朋”们的影响,还有我父亲会哼几句粤剧的陶冶,我小时候上山砍柴、出门耕田,也会唱几句不像样的山歌。然而不久,“文革”开始,全国人民都唱样板戏了,山歌自然退居二线,甚至还被批判成“四旧”的东西,谁都不敢去触碰它了。没有想到的是,1974年读高中的时候,我爱上了写作,因为写的作文在公社和县里的广播站播出了,就开始学着大量地写东西,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戏剧,甚至还斗胆作词作曲写毕业歌!嘿,还真有收获,当年县文化馆办的文艺报,在“五四”专刊刊发了我的作品“厓唱山歌批林彪”!据说是校长寄给他们的。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冥冥之中,我文学人生的第一次,就与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民歌与我却似乎断了一切音信。虽然我曾经被推荐去县剧团学习培训,虽然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而且成绩可观,但在我的身上,就是总也看不到客家山歌的影子,当然更没有其他民歌的影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来到了珠海工作生活,一次到斗门县出差,偶然在灯笼沙看到了水上人家婚嫁表演的场面。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咸水歌,虽然语言和音调都与客家山歌相去甚远,但那份质朴、那份炽烈、那份情感,在我的内心却掀起了一个个的涟漪和波浪。但是,很奇怪的,之后的十多年,我又与民歌再一次的分离了,包括我家乡的客家山歌,也包括我工作、生活在珠海的咸水歌,也与我没有发生任何的关系。
时间来到2004年,也许是缘分到了,这一年我来到了中山工作。在古代,中山、珠海和澳门都属于香山县,中山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家乡。正因为如此,我的工作和生活,包括我的个人文化和创作行为,我的感情和内心,竟然从此盈满了孙中山文化、香山人文、中山风土人情……
我的收获是十分丰厚的,这真是我一生的福分。自然,这里面包括了咸水歌,然而在咸水歌之前,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小插曲,而且巧妙的是,小插曲的主题,正好是客家山歌。那是2009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在中山拍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 《下南洋》,当导演知道我是客家人,而且是个诗人后,就主动邀请我为电视剧创作一首主题歌。盛情之下,我很快就以客家山歌的形式写出了 《阿妹寻哥洗琉琅》,导演很是满意,立即让人谱曲,并请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2011年 3月剧组在央视举行媒体见面会的时候,谭晶没空出席,倒让我用家乡连平客家山歌的音调原生态地演绎了这一首主题歌,后来在广东电视台也依样画葫芦地这样做了,居然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此后,这首“连平”山歌,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的保留节目呢。
还是说回咸水歌。在中山,坦洲的金斗湾,民众的水乡游,东升的胜龙村,小榄、民众、南朗、张家边……到处都听得到悠悠扬扬的咸水歌,她是那样的悦耳、那样的动心、那样的勾魂。从2007年开始,我就开始重点关注咸水歌,尝试着为咸水歌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直接的或间接的。那几年,广东省文化部门明确中山市是广东咸水歌文化的中心,然后组织了以咸水歌为主的全省性大型民歌大赛,东升胜龙小学以咸水歌合唱特色成为全国第一个镇一级的国家合唱基地,中山咸水歌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研究、教学、传播等,都进入一个好时期。2013年,我偶然在五桂山镇的网站上,看到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以前疍家人与岸上人包括客家人都不能通婚,后来一个客家青年砍柴的时候被毒蛇咬伤,疍家爷爷救活了他。他在疍家养伤,帮忙干活,与疍家姑娘产生爱情并创造了用客家话演唱的咸水歌——白口莲山歌。大家为疍家爷爷、为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所感动,打破规矩让一对情侣结了婚。那时候就想,作为咸水歌,需要有一个好的舞台作品,才利于传播和传承,于是一直在等待机会创作。2016年10月8日,东升镇一直坚持学习传播咸水歌的周炎敏,代表广东民歌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民歌大会”,这是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福友上京演唱,八十年代林梨在央视录音之后,中山咸水歌再次走上国家最高舞台。周炎敏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空前。我在央视实况播出当晚,专门策划组织了一个收看和座谈活动,期待引起更多、更大、更广泛的专注、重视和支持。从这个时候开始,身为市政协主席的我决定将咸水歌作为2017年人文型政协建设和我个人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予以部署和安排。
此后,我邀请省音协的领导和部分著名音乐家先后走访几个咸水歌地区,与当地领导和文化部门形成了一个共识:2017 年共同组织一个咸水歌歌词征集活动,而后在年底举行第一届咸水歌文化节。后来,还向到中山指导工作的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词作家、《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晓光、中国音协主席叶小刚做了汇报,他们表示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晓光老师还主动提出要出任评委。
这个时候,我觉得创作咸水歌舞台节目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于是开始归拢几年来收集的资料,着手前期准备工作。几年来,我都是考虑根据客家青年与疍家姑娘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其写成大型音乐歌舞剧的。但2017年国庆前带队前往珠海斗门采风的时候,一个同行的音乐家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他建议中山或珠海创作一个咸水歌清唱剧。我突然想到,根据目前咸水歌人才队伍的情况,如果写一台音乐歌舞剧,表演的人数需要很多,表演的技巧也很复杂,这种节目在地方要搬上舞台很困难。另外,咸水歌的优势主要是“歌”,是演唱,舞蹈方面相对弱一些,倒不如写成清唱剧,重点突出“唱”的类别、唱的功夫。因此,我拿定主意,借2017年国庆、中秋“双节”八天假期的机会,创作一台大型民俗清唱剧《咸水歌》。
创作进展非常顺利。因为有前几年的思考和准备,两天时间,提纲拟定;三天时间,初稿出笼;再修改两天,“咸水歌”正式面世。我想,这应该是全国第一部咸水歌主题的大型民俗清唱剧剧本了。
“阿爷教我高堂调,爱唱对花是阿婆。阿爸唱得日月笑,阿妈唱得星星多……”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2018年12月16日晚上八时,全国首部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以从未有过的崭新方式在广东省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盛大首演。剧场1400多个座位爆满,观众们认真聆听,掌声热烈,共同见证着中山咸水歌全新表演方式的诞生。
《咸水歌》由本人担任总编导和总撰稿,邀请广州交响乐团驻团著名作曲家蓝程宝作曲、编曲并担任艺术总监,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中国爱乐乐团夏小汤担任指挥,会同中山市本土的歌唱演员、中山合唱团(邀请部分音乐教师),以及中山市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共近两百人联袂演出。这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广东中山本土原创作品。
这一台清唱剧,我在交响乐中加入了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高胡,还加入了螺号,这样珠三角的味道和风格就十分浓厚了。另外,咸水歌是用广州话演唱的,许多地方的广州话地域口音又很重,广东之外的人往往听不懂。这样,传播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传播力太弱,咸水歌就走不远,包括地域走不远、历史走不远,这就很难保护与传承,更别说弘扬与发展了。因此,我大胆改革,全剧除了最精华部分用广州话,以及因为剧情的需要采用客家话演唱外,其余大多数曲目,都采用普通话来创作来演唱,还适当采用了中山地域的客家话。当然,剧本也采用了部分传统的经典咸水歌作为 “过渡”。这种改革,在其他一些文艺领域,包括一些地方的民歌,都曾经有过许多成功的先例,咸水歌也有过一些单首歌曲的实践。当然,作为一台大型主题节目,若需成功,还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咸水歌》全剧由序曲和“珠江春”“山海恋”“旱天雷”“芭蕉雨”“月团圆”五个乐章及尾声组成,通过融入多种咸水歌的调式和唱法,表现出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展现咸水歌的独特风韵,包罗了咸水歌流传最广泛的曲调,可以说是咸水歌的集大成者。邀请担任该剧艺术总监、作曲和编曲的音乐家蓝程宝在创作中,从大量咸水歌原生态歌曲中汲取灵感,坚持咸水歌的调式和旋律,同时把握好与西方交响乐的平衡,让民族音乐与西洋风格“不失原味”地巧妙结合。蓝程宝说,对于他来说,接手这个作品其实是有挑战性的,“咸水歌不能原地踏步,要让柔美、原生态的咸水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让咸水歌与交响乐结合的目的所在。”
人民音乐杂志原副总编、编审于庆新老师在观看演出后说,《咸水歌》的题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过爱情故事折射时代变化、歌颂时代进步,在音乐形式上,不仅抓住了民歌的传统,还运用了创新手法表现,“咸水歌配交响乐,既扎根传统又重视旋律创作,很富有新意。”
既守正,又创新,《咸水歌》为咸水歌留下了一个后人可资借鉴和利用的蓝本,在主题发掘、艺术手法、呈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尝试和探索,使咸水歌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咸水歌》这出清唱剧虽已暂时谢幕,但咸水歌将长久在人们心中悠然回响。
如前所述,中国有 《诗经》,这是全体华人华侨共同的“诗经”。这几年,一些客家商会请我给他们写主题歌,我写的都是客家山歌的风格,在我看来,客家山歌就是客家人的诗经。后来给家乡创作了一台大型史诗节目《九连山下》,都贯彻了这种思想。而咸水歌,同样也是疍家人的诗经,这部诗经,流传了几百年,随着时空的变迁,她也在不断的地演绎变化着。我诚挚地期待着,大型民俗清唱剧 “咸水歌”,能够印证出咸水歌风雨阳光的历史身影,也能够给今后的咸水歌提供一些前途命运的未来预示。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