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古祠新韵④|广州越秀:昔日旧祠堂,今日“靓”中心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卢佳圳 发表时间:2024-06-09 17:08

百年风雨散落去,味道不变是乡情。穿过宽窄不一的巷子小径,掠过鳞次栉比的老屋,映入眼帘是淳朴古韵的祠堂,斗拱交错,巍峨庄重。

推开祠堂厚重的木门,锣鼓喧闹,醒狮舞动、粤曲婉转,好生热闹!孩童父老、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家长里短的趣事逗得笑声满园,一片睦邻安康和美景象。

这里是越秀区矿泉街。7大古祠堂在此落地生根,于百年风霜中开出苍茂枝丫,繁衍出兴旺昌盛的宗祠文化。如今,一座座古老的祠堂,变身文化殿堂,尽情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将中华传统美德“种”进了村民的心里。

矿泉街宗祠文化博物馆

祠堂变戏台 吉他锣鼓响起来

矿泉街是典型的城中村街道,瑶台村、沙涌南村和王圣堂村3条自然村约占全街总面积的75%。瑶台、王圣堂、沙涌南,村落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7座祠堂。

一座祠堂代表一个家族的繁衍发展,一座宗祠记录一个家族的沿革变迁。 目前矿泉街拥有七座祠堂,其中瑶台村四座祠堂分别为:近朝陈公祠、瑶溪蔡公祠、崇勋蔡公祠及晓初严公祠;沙涌南村两座祠堂:大夫葵轩陈公祠、乐耕陈公祠;王圣堂村一座祠堂:何氏大宗祠。

晓初严公祠位于矿泉街瑶台村。据悉,该宗祠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百余载后年久失修,早成颓垣。经严氏族人议决,将祠堂在原址重建两层,一则使其美化壮观,二则亦资实用。于是,众严氏子孙后代慷慨解囊、热心资助,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晓初严公祠得以建成。“慎终追远而冀兰桂腾芳,并恩泽后人,福有攸归。”村史资料如是载道。

晓初严公祠

祠堂内,刚劲有力的忠和堂牌匾映射了严氏族人的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与和衷共济的精神境界。墙上木匾对联中的“同根同祖”显眼瞩目,寥寥数字成为凝结方圆十里子孙后裔的情感纽带。

如今,晓初严公祠成为严氏后人纪念先人及喜庆欢叙之所。除了举办元宵佳节等传统家宴,平日里祠堂依然热闹,并不落尘积灰。

父老乡亲前来祠堂练习舞狮

一支由父老乡亲组成的舞狮队伍常活跃在祠堂“大舞台”。据介绍,他们平日里只要有空就会到祠堂练习舞狮,老一代传承新生代,如今连年仅二三岁的“小娃娃头”都加入到舞狮队伍中,有模有样憨态可掬。

祠堂一角还摆放着吉他与书画工具,俨然成为传统文化空间“老屋新用”的写照。“平时我们都会呼朋唤友,来祠堂里玩玩音乐、搞搞创作。这里是家祖们精神火种存续的地方,远亲近邻常常走动,家族凝聚力更强了!”一位严姓族人介绍。

古祠换新颜人丁兴旺耀古今

祠堂修缮并非改头换面,而是在保有建筑韵味的同时以特色“点睛”,赓续绵延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近朝陈公祠

近朝陈公祠始建于清代。坐南朝北,三间两进,总面阔15.65米,总进深19.8米,建筑占地296.5平方米。祠堂前地坪220平方米。

从近朝陈公祠的祠堂向外望,虽是普通街景、但鲜艳的红柱子、红灯笼却给人以“福寿康宁”的意境。石檐柱,门额刻有“近朝陈公祠”。中门顶上横披上书“兰桂腾芳”字样,两侧对联为文化名人廖冰手书。

再细细品味内里装潢,一幅古色古香的岭南水乡建筑风格跃然于眼前。

青砖墙石脚,硬山顶,黄色琉璃瓦。内外墙面贴瓷砖,红耐磨砖地板,大门口墙楣及山墙内壁上端施彩画诗词。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共十一架。次间设虾公梁、石狮和异形斗栱。

近朝陈公祠

据近朝陈公祠老人介绍,辖内祠堂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宗族祭祖场所,也不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场所。“现在的祠堂主要保留了追思祖先的精神依托,不仅是公共空间,更是一种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在逢年过节时更显重要,成为族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空间承载与意义象征。

喧闹的锣鼓,生猛的醒狮,动听的粤曲小调……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全村人聚到祠堂一起吃元宵饭,村里村姑们忙前忙后,端出热腾腾的瑶台三宝(鱼丸、扣肉、冬菇),一派其乐融融、欢乐祥和的图景,给祠堂民俗活动增色。

联结同族情 家规祖训永流传

祠堂文化,赋予宗族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村民口口相传,瑶溪蔡公祠建于明朝,从祠堂内的碑记中可得知祠堂曾经历两次重修。该祠堂坐西朝东,外墙保留明线青砖,铺设红色耐磨砖地板。

据悉,蔡姓族人为发展文化教育,曾于上世纪40年代起将祠堂改作小学与幼儿园,近两代的蔡氏子孙大多从这里接受幼儿启蒙教育。如今,重建后的祠堂不再作为学校,然而它始终是蔡氏村民祭拜祖先、举办宴会、聚会议事、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瑶溪蔡公祠

作为联络宗亲的场所,祠堂在汇聚家族情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据介绍,瑶台蔡公祠每年收录一本此家族制作的《儒林门第》,里面记录着全国各地关于这个宗族的重大的事件,同时也会记录一些过去的历史故事资料,供这个家族的人阅览。此外,同族的人会不定期在全国各地进行祭祖及联谊活动,用以联系族人,续家族之情。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

闹市藏幽处 相守古祠清净时

与喧闹的市井一墙之隔,乐耕陈公祠别有洞天。静谧的天井,缭绕的香炉,宽敞明亮的祠堂……轻声踏足祠堂,一切恍然隔尘嚣,静美如斯,日月昀泽。

据介绍,乐耕陈公祠位于沙涌南村,宗祠占地面积约有300平方米,宽11米,进深23米,为“二进一天井”格局,砖木抬梁结构,整体气势恢宏。

乐耕陈公祠

若是花些工夫良久端详,会发现祠堂的内外墙上端皆配有寓意吉祥的壁画诗词,还设有虾公梁、石狮和异形斗拱装饰,处处展现着岭南建筑的精致特色。

“我们从祠堂内保存的碑文中可知祠堂重修于清朝。”沙涌南村老人介绍,乐耕陈公祠备受村民爱护,重修时也“以旧修旧”,祠堂大体保持完好。

寻绎追念 续写奋斗荣光

以“大”为要,位于王圣堂村的何氏大宗祠 是大空间、大家族、大气概的代表。每当夜色降临,宗祠门口的旧式宫灯亮起,其间的“大”字分外醒目。

王圣堂始祖建村至今已繁衍了22代子孙,历经了500多年。根据老人的回忆,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光绪年以前,1995年重建。该建筑物保留了原建筑物的石料和部分木料。祠堂重修后占地面积430平方米。

何氏大宗祠

向上向善是流传在岭南文脉里的基因。古祠楹联写道:“庐江绵世泽,南海溯宗源”。天井两廊,右侧墙上嵌有重修志,刻着何氏后裔的奋斗历程、重修情况、重修筹委及捐资芳名牌匾。

“可以说,‘寻绎追念’,不忘祖德之意,是宗祠对后代最大的寄托。继承祖先的奋斗精神、饮水思源,是我们共同的守望。”何氏大宗祠一名前来瞻仰观光的后人说。

数百年来,矿泉街祠堂的宗亲们守护、发掘、筹资、翻修祠堂,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继续讲述古老的故事,焕发昔日的光彩。

越秀区矿泉街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聚焦“百千万工程”,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将祠堂文化传承和发展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的人居环境。

策划 | 林如敏 刘云

统筹 | 梁怿韬 李春炜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