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我的写作重点转到了创作大型组诗和长诗为主,并进入了个人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其中在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策划并主创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珠海,珠海》;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策划和主创了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还创作了大型史诗《海上丝路》等一系列大题材作品。之后,心里总是隐隐觉得还缺了点什么,还需要再做点什么。2013年元旦期间,与澳门的朋友说到如何加强澳门与中山的文化交流合作时,有朋友对我说,你不妨为澳门写点什么。我这才恍然大悟:是啊,澳门古代同属香山县,可谓同文同脉,我既然写了中山,写了珠海,就不应该拉下澳门。
然而写什么好呢?我开始搜索对澳门的记忆。自1988年第一次去澳门,至今不知道去了澳门多少次了,但一直到前几年,我对澳门却总是浮光掠影,印象并不是很深。2004年迁居中山后,我与澳门的中山乡亲,与澳门相关人士的联络来往多了许多,发生的关系也比较实在,这才对澳门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因为有了写作的念头,此后每次去澳门,都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观察澳门的人文地理情况。与此同时,我还找了一大摞有关澳门的书籍来阅读,恶补与澳门相关的知识。我发现,表现澳门题材的各类人文社科类著作很多,但文学作品则相对较少,尤其是诗歌作品更少,更没有一部史诗类的作品。
澳门已有860多年历史,从宋代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全球联系最多的外贸港口。澳门的中华文化和殖民文化都十分浓厚,特色非常鲜明突出。历史上的澳门,风云激荡;现实中的澳门,特立独行。可以说,澳门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史诗。这样的地方怎么可以没有史诗作品呢?
为此,我决定为澳门写一部大型史诗。
最初的工作是需要大量阅读。2013年春节假期,我开始了研究式的大批量阅读,同时考虑写作大纲。阅读断断续续,提纲也在反复修改中逐步名明晰。7月份,我获得了到北京培训的难得机会,那时候北京的雾霾很严重,不适宜室外活动,课余时间特别是晚上的时间正好用来阅读和写作。因为有了前面半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写作非常顺利。仅仅十天时间,由序曲、尾声和三个篇章共十一节诗歌组成的大型史诗《Macau·澳门》初稿顺利出笼。
史诗是从《妈阁颂》作为序曲开始的。
公元十三世纪前,澳门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52年,香山县成立,澳门归属该县范围,从此澳门开始有了居民,人口逐步繁衍,船舶往来停靠增多。当地船民为求神灵保护,希望海上活动安全,就在岛上建立了妈阁庙,请来妈祖女神庇护澳门。从此,妈阁庙成为了澳门的标志,妈祖精神也成为澳门人的灵魂所在。而澳门的葡文名字Macau,据说也与妈阁庙有关。
我在《妈阁颂》中这样写道:“啊,妈阁,妈阁/香火千年不断/生命万载年轻/你伟大的精神/永远佑我澳门。”
在我看来,妈祖和妈阁庙,既是澳门这部史诗的地理标志,也是她的人文标志,而且是最高最核心的标志。
始终贯穿在澳门这部史诗中最典型的乐章,我觉得是澳门的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
澳门这一座小岛,自一出生就处于汪洋大海的包裹之中,她背靠香山,悠悠珠江是她生命的脐带;她面对南海,浩浩太平洋是她生命的远瞻。始于秦汉、成型于唐宋、繁荣于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需要路经澳门。尤其在明代,澳门因为十字门的独特地理位置及其作用,成为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中转点,成为了贯通世界的黄金航道。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这样说:“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明代中后期,因为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中国与周边国家以传统贡舶贸易为重心、以物易物为主要形式的对外贸易急速衰落,广州也从原来的直接朝贡贸易基地弱化为澳门出口中国商品的供应地。由此,澳门成为国际上闻名的贸易港,担负起联络欧、亚、非和美洲四大洲海上贸易航线的中枢港角色。
澳门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主要有三条航线。一条是从澳门出发,经印度的果阿到达葡萄牙里斯本;一条是从澳门经马尼拉抵墨西哥;还有一条是从澳门到达日本的长崎。因为外贸的发达,澳门迅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派繁荣昌盛的商业城市,被称为“东方梵蒂冈”。
毋庸置疑,凡是海上丝路经过的重要地方,都为海上丝路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然而澳门这座城市,对海上丝路的贡献却更为独特、更为重要。因为,通过澳门这个重要港口,海上丝路不仅贯通了太平洋,还贯通了大西洋,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所以,澳门作为一部史诗,她的海洋文化贡献几乎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此,我在《Macau澳门》中,不吝笔墨地用了“十字门开向二洋”、“珠江水,南海浪”、“日穿梭,月穿梭”这三节来描写。
史诗最重要、最核心的的元素,应该是人物。
公元1497年,葡萄牙海员瓦斯哥·达·伽马第一次环绕非洲抵达印度的加尔加答,东方的航线从此被发现。经过长期的试探之后,特别是1521年至1522年(明正德十六年至十七年)爆发的中葡战争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进入澳门,之后通过各种手段占据澳门,大肆扩张。葡萄牙人的远征、贸易等,都是和传教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占据澳门之后,明嘉靖四十三年,欧洲的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各天主教会纷纷来澳门活动。其中先后到达澳门,之后又前往中国内地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他们并不是澳门史诗中最重要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澳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海岛,却曾经有过多少英雄豪杰踏上过这块特殊的土地!孙中山先生的澳门事迹人所皆知。而最早的是汤显祖,他被贬到徐闻做官时路过澳门,后来将澳门写进了他的著名剧本《牡丹亭》里。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澳门留下了“误尽苍生一字租”的悲愤诗句。尤其是在波诡云谲、风雷激荡的近代史上,澳门更和祖国内地的命运紧密相联,上演过许多动人心弦的活剧。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就将澳门作为禁烟和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阵地;到了19世纪末期,康有为、郑观应、孙中山、朱执信、叶挺、洗星海等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澳门留下宝贵的足迹,为澳门的历史以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于是,在《Macau·澳门》中,我酣畅淋漓地写了“礼拜!大三巴”和“风云际会大舞台”这两节。
英雄辈出、英雄际会,这才是澳门史诗中最伟大的篇章!
与我这几年创作《孙中山》和《海上丝路》等所不同,写澳门史诗在内容的切入点及其观点的取向上相对比较难以把握。首先是“殖民地”问题,一方面葡萄牙侵犯了中国主权,对中国人尤其是对澳门人民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又客观上给澳门带来了一些殖民性的副产品,包括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人文风俗的巨大变化。另外,澳门长期以来甚至在现代,其经济支柱都是博彩业,随之带来的还有“黄色”、“黑色”产业等,名声很不好。在“史诗”这种体裁中如何去体现它?如何掌握这里边的“度”?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很有些踌躇。曾有朋友建议不要去涉及这些内容,也有朋友说要淡化“殖民”这类内容。然而,如果不涉及,首先澳门的分量就轻了许多,甚至可是说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澳门;另外,史诗就是史诗,回避历史是不道德的。因此,我还是按照2009年创作《共和国之恋》的态度和办法,直面历史,采用“殇”和“讽”的手法,写了《烟雨蒙蒙笼小岛》、《黑云压城城欲摧》两节。而殖民地所带来的一些正面的东西,则用《礼拜!大三巴》一节适当予以体现。这样做究竟行不行,是不是妥当?还得由读者和观众来评判。
任何史诗,都会有激情澎湃的高潮。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澳门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的“四·二五”革命获得成功,葡萄牙正式承认澳门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由此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澳门更借助内地大发展的机会,开始走向复兴。
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具备收回澳门的底气。从1986年6月30日开始,前后四轮谈判,中葡两国终于解决了400多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1987年3月26日上午11时,中葡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了联合声明,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谈判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曾经先后引用孟浩然和刘禹锡的诗句,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在《Macau·澳门》中,我用“濠江向新晓”、“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两节托起了澳门史诗的高潮。
任何一部史诗,也一定会寄寓着她美丽的梦想的。
公元1999年12月20日子夜,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场馆内,葡萄牙国旗及澳门市政厅旗缓缓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凌晨零时零分零秒徐徐上升,澳门政权由葡萄牙正式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葡萄牙帝国以及西方国家统治亚洲的漫长日子完全终结。澳门,这朵漂泊了300多年的“莲花”终于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Macau,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澳门,从此开始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请允许我用《Macau澳门》的尾声“爱莲说”结束此文:
沉睡了多少岁月/三百年的守候风雨如磐/总是守候着哪一天/绽放出鲜艳的花瓣//蔚蓝的天空终于出现/季候风开始温馨呼唤/一朵朵鲜花终于怒放/生命的鲜花烈焰一般/开放出红色的韵律/开放出生命的灿烂//漂泊了多少春秋/三百年的漂泊热切期盼/总是期盼着哪一天/高挂起绿色的风帆//和煦的阳光终于来到/大陆架开始热切呼唤/一簇簇风帆终于张开/生命的风帆山峰一般/驶向大自然的怀抱/驶向大陆架的港湾//沉睡成为了历史/漂泊不再是命运/火红的开放/翠绿的航程/是你生命的永恒/是你永恒的生命。
2024年6月7日修改稿
【名家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