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 侯玉婷】广州天河潭村:每年必洗龙舟水,龙舟就是村庄血脉,精神图腾,千年依旧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侯玉婷 发表时间:2024-06-06 11:29

导语:

广州天河潭村的端午节扒龙舟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村子精神的象征。江冰教授深入潭村,与龙舟队长交流,深刻体验了扒龙舟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扒龙舟不仅是节日的盛事,更是村民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请听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侯玉婷为您朗读。

《广州天河潭村:每年必洗龙舟水,龙舟就是村庄血脉,精神图腾,千年依旧》

作者:江冰 朗读:侯玉婷

与《醉岭南》摄制组关洪导演一道,应邀赴广州潭村采访龙舟节。头一回了解端午节扒龙舟幕前幕后,大开眼界,好似一场生命体验。

上过大学,喜读史书的中年汉子——龙舟队长姚启俭与我对谈:

——龙舟就是村民的精神图腾,坤甸木龙舟,可用百年。训练的舟可用杉木,相对较轻,但年年要起龙舟。

——大约30年前,有一年村子曾经准备不起龙船,但孩子们不管,直接去起舟,唤醒文化传承。必须起,必须划。姚队长对我坚定地说。

——扒龙舟三程序:进水、探亲、竞赛。

image.png

——进水就有一套完整程序:去河涌黑泥中“起龙”,冲冼干净晾干,安上祠堂存留完好如初的龙舟龙头龙尾,披红挂彩,擂鼓爆竹。请忿咒语,洒上净水。

——进水几乎全村参加,一岁上下的男孩也抱上龙舟,讨个吉祥如意。龙舟与龙舟水都是带来吉祥彩头的。

——然后“采青”。在龙头龙尾摆上一盆经过祷告的新采禾苗,寓意村社五谷丰登、生机勃勃,扒龙船行大运、勇猛过人。

——竞渡还有“设标”和“趁景”之分:设标即各地依旧俗以金猪(烧猪)、烧酒、旌,锦旗设标,奖励龙舟竞渡前三甲。

是否设标根据村庄当年农事丰歉而定,设标者还应提前到世代交好的村庄告示日期。

——“趁景”一言以蔽之就是以龙舟探亲。依旧例日子,各世交友好的邻村互访,增进友谊,同时也有各自展示人丁兴旺发达之意。

——聚会比赛扒龙舟为最终目标,夺标者举村欢庆,大宴宾客,请戏班唱戏,记入家谱,以示荣光;

据说输败者要跪祠堂请罪?我问道。

姚队长一笑回我:这是网上调侃,并没那么严重,心情当然会有点糟糕。

至于网上说广州房东输赢会影响房租、上舟要验资——年收入过百万者方可上舟等等,均为调侃之词。

姚队长对此相当豁达开朗,以为讲几句笑话无伤大雅,看作鼓励就好。

当然,他也明确说,除了上舟要男丁、会水、强壮外,擂鼓手、前后舵手有时多人想上就得竞标。

城市化之后,潭村已全部拆除,完成楼盘化,但扒龙舟成功抗拒了城市的同化。祠堂依然是村民行动的指挥所。

《赛龙夺锦》就是生命的象征。

第一次面对面地谈龙舟,让我大开眼界。

三个感触强烈:

首先,龙舟文化在广州水域一片各村,形成一个文化系统,惠及全民,深入人心。

民间有龙舟协会,村里有祠堂。所有男丁在龙舟节里,形成一个大聚合。

但这绝对不是片刻的功夫、临时的作秀、临阵磨枪。

其次,端午龙舟赛是对长期训练的一场检验,这个训练几乎遍布一年的每一周。

龙舟队员有自己的俱乐部。

多在祠堂里进行体能训练:杠铃、哑铃、拉力器;臂力、腹肌、耐力、爆发力,健身一般地长期坚持。

而且龙舟协会几乎每月均有比赛;每月比赛以广佛龙舟大赛为最多,兼顾港澳。

这些比赛仿佛加油站一样地推动着龙舟运动。

最后,我仔细打量龙舟队员:

个个身强体壮,胸肌突出,胳膊粗壮,膀大腰圆,生命状态孔武有力。

有人说:当下孩子两个脆:身体脆,心理脆。我建议上上龙舟,感受龙舟文化。

我请姚队长和另一侧的大姚分别秀下肌肉,果然亮眼,精神为之一振!

让我联想佛山咏春拳、潮汕英歌舞,以及广州三元里抗英。

身体力行中都有一个“战”字:顶天立地,一往无前。

姚队长理直气壮地告诉我:

龙舟节的龙舟,春节的舞狮,龙狮文化就是他们祠堂乡村村民生命的血脉传承。

即使整个乡村老屋消失了,大家都住到了楼房上面。但只要祠堂在,龙狮在,文化就在,人心就在,传承就在。

奔腾不息的珠江,见证先人与我们活在一千年、二千年、五千年的血脉之中——

生龙活虎,勃勃生机。

这一生命连接,让我深受感动:

谁说岭南无文化?

扒龙舟就是惠及全民深入人心的民俗活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恰恰就在一场龙舟赛事中生动呈现。

image.png

作家琼瑶曾经写下一句话:

中国人就是这样,无论隔着山隔着海,血管里永远奔腾着一条黄河、一条长江。

我期望加上一句:还有一条珠江。

因为,珠江就连着黄河长江。

岁月无需挽留,血脉从未中断。

(本文部分图片由天河潭村姚启俭先生提供)

2024-6 广州天河潭村

【名家简介】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

侯玉婷,广东广播电视台资深主持人,国家级主任播音员,中央电视台特邀主持人,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2020年荣获《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布的【百期抗疫作品展】特别奖。曾获首届金话筒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家特别贡献奖、新中国建国60年60人全国优秀主持人奖、全国法制十佳主持人大奖、亚洲地区十佳主持人奖等各类国家及省市级奖项。1990年入调中央电视台成功主持《第十一届亚运会》,获得国家体委中央电视台特别贡献奖,曾主持了《艺术长廊》《世界博览》《一曲难忘》《体育快讯》《女性新时空》《与法同行》《法案追踪》等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共度好时光》《万紫千红》等大型文艺晚会,获得《广东广播电视台》30年贡献奖。曾连续10年荣获广东广播电视台“三八红旗手”与“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