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过年,从花市、手机、朋友圈,看到广东各地民俗呈现,活灵活现,生动异常。可谓各路神仙驾到,英歌舞最为亮眼。
但最能勾起我童年回忆,却是大年初二切年糕。与幼时福州年糕有关,也与当时传统民俗大多沉睡以及日常生活单纯有关。
有幸认识中山文友,偶然谈起我童年福州年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居然年前快递自家蒸的年糕。
一尝,喜出望外,与幼时年糕味道一样。于是,追问中山家族何以有此年糕滋味?
岁月回望,时光倒转,居然引出一段“讲古”。文友自言:
——祖先方氏曾在福建为官,随南宋朝廷由闽入粤,1279年追随宋军抗元至广东新会崖门。
——崖山海战,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王朝兵败而亡。
——小皇帝端宗赵昰的生母杨太后闻讯后令“诸皇亲择居”。祖先遂携家人先后迁新会、开平、中山、台山、恩平和粤西各地以及广西、海南、港澳及海外。
——先祖开基700多年,繁衍约30代,他们创造的方氏灯楼和自力村村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突出代表,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方氏子孙。
文友一支就在中山沙溪镇定居,春节年前蒸年糕也是祖上传承习俗,延续至今。赠予的年糕就是70多岁老母亲在祖上老屋里蒸煮的。
中山沙溪镇,为隆都“方言岛”——源自闽南。春节习俗代代相传:
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年糕。
文友叙诉老家年糕:
——取其谐音“年高”,年年高升也。讲究的家庭年底蒸糕,其高度一年比一年增加,故糕体有达两米者;要把这庞然大物蒸熟,花10至20个小时极为普遍。
——赠送的是隆都最小号的年糕,没有比这更小的了,最小的蒸笼就这个型号,特意买的。
年初二,我特意早起下厨,用平底锅油煎几块,尝尝,真是“小时候的味道”,只是多了点猪肉和咸蛋黄。
细细品,就是福州红糖年糕的米香味。
刹那,浮想翩翩:
——文友祖上福建为官,地点与我童年长大城市福州相近,故,滋味绵延不绝,几百年不变。
——广东移民大省,食物中有迁徙的秘密,有不尽的乡愁,沧海桑田,风云流散,却有食物一脉,灶火锅镬间悄然承传。
——当下行政区域中山、珠海,为古时“香山县”,故沙溪隆都年糕亦属于“香山文化”,既属中山,也属珠海,文化一派,并不受当下行政区划所限。
我的眼前又浮现一个画面:
岭南香山砖瓦老屋,大灶台,高蒸笼,柴火旺,蒸气满屋,米香满屋,温暖满屋。
大年初二切年糕,意头最红火,新岁步步高;此物烟火气,此物最乡愁。
从舌尖到心头,沁人心脾,温暖吾心,温暖岭南。
2024-2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