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龙绘华章,年味宝安。
2月10日、11日,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专程来到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调研龙年龙文化。由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馆长李敏等陪同,参观考察了“龙绘华章——甲辰龙年生肖文物联展”“金玉同馨——当代学人自书诗联展”“唯美·时刻——第二届深圳市宝安美术馆新春艺术展”“2024年深圳宝安区“‘中国龙文化非遗剪纸精品展’”。好一顿丰盛的龙文化大餐!
据李敏馆长介绍,龙年来临之际,宝安文化馆龙元素大量上线,成为市民新春打卡的好去处。在宝安文化馆内,市民不仅可以亲手拓印龙年行大运、龙马精神等吉祥版画,许下新春心愿,还能观赏由和平女子舞龙队带来的18米金龙狂舞表演。同时,还有非遗百龙献瑞剪纸展、大年初一欢天喜地新春大巡游、非遗集市过大年、名家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一系列的参观考察,印像最深的是“龙绘华章——甲辰龙年生肖文物联展”。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撼人心魄。
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甲辰龙年。与其他十一个生肖动物不同,龙是唯一一个虚构的神灵动物。
为什么今天的中华儿女经常提及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关于龙的集体记忆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图腾?赋予了龙什么样的美好寓意呢?
为迎接龙年春节的到来,由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及国内数十家文博机构,共同推出“龙绘华章——甲辰龙年生肖文物联展”。展览采用实物展陈、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在宝安1990(宝安“老三馆”新安影剧院、宝安图书馆旧馆、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升级改造项目)展出与龙文化相关的藏品近70件(套),其中宝安博物馆藏文物6件(套);展示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60余家国内顶级文博单位所收藏的龙文化相关精品文物图片近300幅。为龙年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与龙文化的气息!
展览分四个部分,“序篇:生肖文化源流”“来龙去脉——龙的诞生与演变”“龙腾四海——历史文化中的龙”“龙的传人——民俗文化中的龙”,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展览展品涉及玉器、铜器、陶器、瓷器、拓片、金饰、银饰、邮票、银币、纪念钞等。既有西周人龙合纹玉璜、东汉龙虎纹镜,也有隋绿釉印花双龙柄联腹传瓶、唐白釉弦纹双龙尊,更有元鱼跃龙门笔山、明珐华彩双龙戏珠浮雕等等。展品类别极为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东汉十二地支规矩纹镜是一面罕见的方铜镜,以镜钮为中心,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以浮雕形式体现,同时刻有八卦纹与十二地支铭,以嵌雕形式体现,层次参差错落、体现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明代珐华彩双龙戏珠浮雕,是由六块明代珐华彩高浮雕陶砖构成,总长达3.26米;两面塑有四条在云间穿行嬉戏的黄釉、蓝釉龙纹;整体腾龙威猛,躬身追逐,回首相顾,神态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极为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珐华彩作品。
有专家认为,随着时代变迁,龙的意象也有所变化。但从考古来看,每个时代的龙都反映着当时的特征。如商周龙的神秘感,春秋战国龙的多变性,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历经数千年,其体态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形象到内涵,龙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发展,龙的演化也出现了包容性的融合。这个过程蕴涵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活实践,从而形成了“龙”的特殊形象。其间,还形成了关于龙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划龙舟、春节舞龙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民俗生活。
据悉,这次展览的展品包含古今中外的文物,涵盖4000多年的历史,向观众展示包括龙纹的源流、龙纹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人们怎样利用龙纹以及龙纹在海外的文化传播。展览不仅有文物,也有精美的图片,结合龙纹的来龙去脉、在各个时期的表现等等知识点结合介绍,丰富多姿,精彩纷呈。
通过这个展览无疑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龙文化的知识,让市民朋友体验龙文化魅力,在龙年新春之际为市民奉上一道文化大餐。
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也将其作为成功与荣耀的象征,更是蕴含了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断代,正是源于华夏儿女对其精神内核的坚守与传承。正如《易经》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在几千年文脉传承中赋予中国人砥砺奋进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中生生不息。龙所容纳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如何有仪式感地迎接龙年春节,充分领略龙文化的魅力?
到宝安来看“龙”主题展览吧!
(记者 何金德 通讯员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