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丘树宏】​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与广东选择(二)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丘树宏 发表时间:2024-02-02 23:05

编者按 云上岭南分两期播发丘树宏文章《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与广东选择》, 昨日播发第一部分: 岭南是海上丝路的“先驱”,今日继续播发第二部分: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敬请垂注。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与广东选择》

作者:丘树宏

第二部分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向海外移民,至少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而我们今天熟悉的“华侨”“华人”这两个词,出现的时间则要晚得多。

早在东汉时代,我国的铁器和农具,就已传进了越南北部,帮助越南进入“铁器时代”。那时候的组织者、实施者应该是南越王赵佗,汉武帝只是策划者、领导者。

而我国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则最少当有1600多年了。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和他的佛徒慧景、道慧、慧应、慧嵬一行5人,就随带大批人员,前往亚非各国探险。他们经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非洲等地。这些留居海外的人,就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华裔”了。到了唐宋时期,东南亚的贸易商港山都望(即沙捞越)和菲律宾的加拉达干等地,都有中国人在那里创办的铁器铸造厂。郑德坤《沙捞越考古》一书中说:“一般推测,冶炼规模如此之大的铁模,似乎只能从中国南方的炼铁业中心泉州,由海上船队运进口。”这个“南方”这要指闽越人和南越人。上述资料均证明,在明朝以前,已有成批闽粤两省人留居东南亚各地。

有学者将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大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当代三个时期。我们可以在每个时期中,又划分出若干不同的时间段。无论何时、以何种形式去往海外的华侨华人群体,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使者。在他们迁徙、繁衍、奋斗、创业的过程中,既向海外传播了中华文明,也以海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反哺中华文明,促进了文明进步。

当西方人挟着征服者的余威和不平等条约所定下的特权,强行在中国推行西方文明的时候,怀着复杂的心境背井离乡的华人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便是旅美粤人。有学者说,这些人“也许地位卑微,少读诗书,不识多少‘文化’,但他们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使东方文化渐渐传入美洲之域。华人群体在饮食(特别是粤菜,据说早在1849年,旧金山就出现了一间“广州酒家”)、建筑、戏剧、教育、功夫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深厚积淀和完备体系,令很多西方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岭南地区由于临近南海和太平洋,因而自古以来就与海外的联系紧密,很早就有了与异域的民间交往。在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南越开始官方的海洋交流之后,这种民间交往就一直基本同步,甚至可能还更早一些。郑和七下西洋,是“官派”海上丝路的高潮。然而,明清时代的不断的海禁,特别是清末的全面关停口岸,使得海上丝路陷于停顿。当时的广东,海岸线绵长,尤其是澳门,由于已经给葡萄牙占领,清政府管治不了,因而民间的“海上丝路”一直保持着,这种民间行为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海外交流关系,以至在东南亚地区,甚至在美洲、欧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华侨”。他们漂洋过海,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开枝散叶,以一种特殊的新的身份和形式延续了海上丝路,创造了人类奇迹。比如公元1645年从澳门到意大利留学的中国第一个留学生郑玛诺,特别是1847年到美国留学并促成中国官派留学的容闳,第一个参加英国伦敦万博会的徐荣村,等等,他们既向海外介绍了中华文明,也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代伟人孙中山更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华侨华人身份找到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和道路,更以“华侨是革命之母”高度而集中地评价了华侨在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贡献。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华侨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都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的作用。这些,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都首当其冲、影响巨大。

基于广东“海上丝路先驱、华侨大省和海洋大省”的地位,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在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中都大有可为。

广东做什么?怎样做?本人建议,广东除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外,在海上丝路中最有优势、最有做头、最具竞争力的,就是海外华侨华人这个群体。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有二千多万归侨侨眷和三千多万海外乡亲,海外乡亲主要聚居东南亚及美加等国家和地区,是一个难得的资源和力量。除了一如既往地打好乡情“侨牌”、经济“侨牌”之外,新时代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大文化概念和范畴的文化“侨牌”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侨务工作要继续发挥地缘、亲缘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发展和壮大海外友好力量,吸引侨资侨智回国创新创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鼓励海外侨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外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侨界力量。

因此,建议广东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明确提出一个口号,或者说是目标——建设“粤侨文化圈”。同时,建议广东省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创办21世纪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的报告。创办“粤侨文化圈”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广东省华侨众多、分布广泛的优势,以文化为纽带,广泛联系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建立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共建人类命运体,从而为全国提供经验,促进新时期的华侨华人工作。中央、国务院可以赋予广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权限和政策,甚至可以考虑同时在海外华侨比较多的省份进行试点,比如“闵侨文化圈”“赣侨文化圈”等,形成规模,一体推进。

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一个认识。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战线部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按照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精神,继续将华侨华人工作作为广东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工作来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部署,广东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广东各项工作。通过创建“粤侨文化圈”,可以大力促进广东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2、发出一个倡议。即创建21世纪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建议广东向全球的广东华侨华人发出创建“粤侨文化圈”、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倡议,很好地联系和利用好广东海外华侨华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及其各类机构等重要载体,这样就可以很快形成一个粤侨文化圈。倡议书要注重发动和统筹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海外各国各地区的华侨华人组织,这是核心力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组织更紧密、联系更紧密、交流更频繁、合作更有效。其次是国内的侨属、侨眷,他们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后盾,要更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一种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强有力的支撑力量。再次是省内的各种华侨机构,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真正办成华侨华人的参谋部、后勤部。最后,最重要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华侨大市、华侨大县,必须将华侨华人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到有专项部署、有专项制度、有专项资金、有专项队伍、有专项检查,并充分发动和发挥各方面包括市场的资源和力量,共建“粤侨文化圈”。

3、制定一个战略方案。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来定位、决策、规划、部署全省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的工作,制订《广东省创办“粤侨文化圈”规划纲要》,并列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导思想、原则和方针、组织机构、政策措施等,做到一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并形成长效机制。

4、建设一个国际平台。与广交会相对应,在孙中山先生家乡中山市或合适地方,规划建设一个以文化为主题和引领的国家级国际性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交流合作区。交流合作区规划建设好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与各市县形成联动机制。

5、创设一个大型论坛。仿照博鳌论坛的做法,在粤侨文化圈文化交流合作区创设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的海上丝路大型文化论坛,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置常年总论坛和分支主题论坛。

6、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在省一级层面成立21世纪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生产一系列海上丝路新文化圈文化成果,辐射全省各地,同时强化与世界各地尤其是广东华侨华人团体与机构的交流合作。

7、办好一个世界粤侨大会。既有的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世粤联会”)已经正式定义“联络乡情,敦睦乡谊,弘扬文化,促进商机,服务社会,加强团结,互惠互利”的宗旨,并定义“粤侨精神”为“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要本着守正创新精神,以更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将世界粤侨大会办得更具新意、更受欢迎、更有效果、影响力更大。

8、总结推介一批先进经验。近年来,中山市主打“孙中山文化牌”获得良好成效,“孙中山文化”已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将“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作为粤侨文化圈的重要工作来做。中山市还创设了全球性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填补了国内没有华侨文学奖的空白,是广东省目前唯一由中宣部批准、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至今已经办了五届。中山市还拍摄了二百二十多集的《海外中山人》,在中央电视台和海外中文电视台播放;设立了“华侨日”。
 此外,汕头市建设“华侨文化试验区”、大做“侨批文化”;江门市全面建设“侨都”;梅州市建设“侨胞之家”等,都是极富创意的好做法好成果。

9、创作一系列主题文艺作品。一是打造一台表现全方位表现海上丝路华侨主题的大型精品舞台节目,在粤侨文化圈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常年演出,并在海内外巡演,同时予以全媒体化深度利用。二是广泛创作各类传统型文艺作品和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作品,形成系列和规模,营造强大的粤侨文化圈软实力。

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与新时期中央和国家赋予广东的任务定位完全一致,也与广东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和人文精神内核相一致。

广东要通过发掘、传承、弘扬和更好地利用、发挥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的文化桥梁纽带作用,争取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省份和城市,特别是东海、南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的城市的支持,联合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湖南、江西,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以文化为引领,研究并出台建设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的战略思路、具体设想和工作方案,借助于以上“六个一”工程,借助于广交会、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博鳌论坛、东盟博览会等平台,重新连接中国与古代海上丝路曾经有过交往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以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以文化切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性粤侨文化圈,实现海上丝路文化复兴,从而为广东实现三个率先两个定位,为再造一个新广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至为中国和相关国家与地区、乃至全世界全方位交流合作,为构建全球各国的新世纪友好关系、保障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回想泱泱中国,每当实行海禁的时候,每当实行封闭的时候,每当无视和弱视、失去海洋的时候,就是国家最贫弱的时候,就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而每当国家国门开放的时候,每当国家亲近海洋、重视海洋、走向海洋、拥抱海洋的时候,国家就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就走向富强。

“建设社会主义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今天,中国人久违的抱负,伟大的理想,终于在蔚蓝浩瀚的海洋上空荡漾。海洋强国的范围,当然包括海洋意识、海洋疆土、海洋主权、海洋军事、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等等,但最高、最核心的标志,应该是海洋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和”文化,在千年以前曾经是世界最早的海洋强国的时候,我们奉行的是“和”文化;今天,从改革开放开始,以至在今后的任何时空下,我们同样永远会奉行“和”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观,是“海上丝路”所体现出的文化要义。这,也正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最高、最核心的文化追求,这也正契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实现中国梦,复兴海上丝路的应有之义。

我们40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可以看做是海上丝路的延续和延伸。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通过创建粤侨文化圈,促进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建设,全面复兴海上丝路,更好地连接全球、融通世界,将是新时代赋予广东的光荣任务和宏伟使命。

2012年8月初稿

2024年1月四稿


参考文献:

1、郑德坤《沙捞越考古》。

2、李庆新《历史视野下的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后记:

本人论文《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刊发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国是咨询》2023年第12期(总第252期)。之前曾于2022年11月刊广东省社科联《南方智库专报》902期。今天刊发的文章内容有少量调整。

2023年6月,甘肃省政府文史馆举行文史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题征文活动,拙文由广东省文史馆文史处推荐参加征文,甘肃征文机构选送国务院参事室而获刊发。
 这是继2019年本人首倡的“孙中山文化”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后,第二份建议案进入中央决策层视野。

衷心感谢两个推荐单位的厚爱,衷心感谢国务院参事室的高看,期待建议能获得有关方面的采纳并见成效!

2024.1.30于德国艾斯林根


 丘树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