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11月8日,是立冬的日子。隐于越秀公园森林中的花城文学院,生机勃勃,人来人往。绿树掩映的白色建筑,书籍、咖啡、鲜花营造的文艺氛围,吸引了诸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这一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已逐渐让文学成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
今年3月,在众多中国文学界重磅嘉宾的见证下,花城文学院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花城文学院已举办各类交流研讨、参观调研活动近百场,不仅充分激活了湾区文学资源,让文学真正流动起来,也为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揭开崭新篇章。
让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走进越秀公园,欧阳山笔下的岭南市井生活图卷缓缓打开,三三两两的人群,喂鱼的、谈闲的、漫步的、打太极的……或坐或立,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来自东北黑龙江的红姐,每去一座城市,都喜欢去公园逛逛。这次,在越秀公园闲逛的她,误打误撞走进了花城文学院。
“进来转了几圈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了,很少遇到哪家书店有这么舒适的环境,可以坐着,可以点东西,还可以免费翻阅书籍。完全是意外的收获,看到了广州极其文化的一面。”红姐正在翻阅汪曾祺的《人间闲趣》,“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她直言这句话很符合她当下的心境,“退休后,就想静下来,慢下来,享受生活。”
在诸多新媒体平台,都能见到市民前来花城文学院打卡的留言:看完书,在越秀公园走一走,仿佛从理想的世界里脱离出来,看到鲜活人生的现实世界;走进花城文学院,在平凡无奇的生活里发现美;趁周末,来一趟,书里永远有宝藏……
花城文学院对所有人敞开,正是这些细小却动人的时刻,足以摆渡个体心灵,照亮烟火日常。
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鸿表示,当一个文学的场域能够成为网红打卡地,说明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文学从来不是居于庙堂之高的,也非特别高深,从快递小哥到外卖诗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几句话,提炼一下就成了诗。就应该让文学进入民间、进入生活,这才是文学的本真所在。”
当文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的力量就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心。正如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所言,当一个社会能够尝到文学的甜头、在文学当中汲取营养的时候,它就是高质量的,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我经常说,我们要相信文艺和文学的力量,文学表面上看来好像没有什么用场,但它其实是有大用场,如王国维说的‘无用之用’。”
在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看来,这种无声的滋养正是花城文学院设立的初衷之一。“我们把花城文学院定址在越秀山麓,旨在以文学的兴盛赓续广州两千多年历史文脉,把文学殿堂设在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也有利于彰显人民文学为人民的理念,同时在市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涵养文学生态,推动文学花城永远繁花似锦。”
近年来,为了让阅读抵达更广阔的人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推动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全省建成了4000多家公共文化新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广东还将以花城文学院为运营模板,在揭阳、汕头、肇庆、湛江等地,打造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空间的打造立足于当地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的文化景观、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广场等公共资源,将文学、阅读、文化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大众日常生活场景中。
激活湾区文学创作活力
诞生于先锋、开放的“花城”文学IP,花城文学院为广东文学写作开垦了一片新的沃土,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再开一扇南窗。
成立之初,花城文学院就签约了魏微、葛亮、李娟、陈楸帆、蔡崇达、笛安、杨庆祥、陈培浩等首批作家、评论家。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此,共建美好的文学创作平台。
据张懿介绍,自成立以来,花城文学院以重点项目形式密切跟进重点作家资源,“花城”文学品牌进一步擦亮。院长及签约作家陆续在《花城》杂志及花城出版社推出新作,取得不俗反响。
“麦家专栏·弹棉花”已在2023年《花城》连续刊载五期,“麦家陪你读书第一辑”入选“中国好书”月榜;陈楸帆、蔡崇达、李娟、笛安等作家新作将由花城发表或出版;签约作家魏微《烟霞里》、葛亮《燕食记》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签约评论家杨庆祥主力推动的“新南方写作”概念入选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新南方写作”与“新东北文学”遥相呼应,成为当下令人瞩目的文学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花城文学院举行各类交流研讨、参观调研活动已近百场,包括东莞作家村交流活动、爱奇艺文学与影视研讨论坛、香港新入职教师培训、羊城名校长读书会等,并参与承办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发布典礼、欧阳山文学奖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文学真正“流动”了起来。
作为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曾表示,花城文学院的成立,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给不同的作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空间,作家之间互相碰撞、交流,彼此敞开心扉,同时跟读者进行交流,既可以激活广东积淀深厚的文学资源,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发展的有效举措。
张鸿表示,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催生更多精品力作,尤其是带有湾区特色的作品。在张鸿看来,跟北京、上海相比,广州有其鲜明的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烟火气浓厚的广州,庞杂、丰富、鲜活,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作家,形成文学创作的集中地。“其中都市文学的创作底蕴是非常深厚、扎实的,希望我们以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都市文学作品。”
张懿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激活湾区文学创作活力,接下来,花城文学院将致力在探索新时代文学创作生产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建立有效激励制度,促进文学资源多元转化,探索文学创作生产的广东新路径。
花城文学院还将启动原创文学精品创作计划,助力本土作家脱颖而出。加强文学与城市、城市与作家、作家与读者的链接,用心用情用力打造一批具有长远意义、代表国家水准、产生世界影响的传世之作,为影视、舞台剧、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优质“母本”,增强湾区文学在新时代的影响力、传播力。
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文化空间,花城文学院还致力于打造多元融合产业平台,实现“文学+出版”“文学+人才”“文学+阅读”“文学+教育”“文学+经济”等多方面融合新可能,让文学激发产业动能,以文学之力筑文化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