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老方章写出“潮”文字 莞邑篆刻“活”起来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发表时间:2023-10-20 09:36

文/记者石梦卓

图/记者王俊伟 石梦卓

今年8月,95后东莞青年传拓爱好者梁文辉展览出70多件传拓作品,让观众欣赏到古老传拓艺术的妙趣;9月,90后东莞青年艺术家陈嘉豪书法篆刻展开展,带来了各朝代各流派名家经典作品、东莞历代先贤诗词等各类书法篆刻艺术作品130余件,展览尽显经典与新潮的碰撞。

东莞自古文化兴盛,人文底蕴深厚,百年来名家辈出。谈及岭南古文字研究及书法篆刻领域,莞籍名家邓尔雅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学术大家。莞邑篆刻创作中的新兴力量,受到了邓尔雅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凭着自身的热爱和创新,让老方章写出新的“潮”文字。

陈嘉豪展览中的潮流文字装置

东莞文联原主席周汉标谈篆刻创作

篆刻名扬岭南印坛情系家乡东莞

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是近代杰出的文字学家和集诗、书、画、印多方成就于一身的通才艺术家,尤以治印驰誉岭南。

“邓尔雅是我们东莞人的骄傲,”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东莞文联原主席、书法篆刻艺术家周汉标,从事书法篆刻创作40余年,他表示,从篆刻艺术的学术层面来讲,邓尔雅丰富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字法空间,对文字学研究颇深,并将其应用到篆刻中,为篆刻创作留下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空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莞篆刻艺术家唐伟明与篆刻结缘30余年,谈及邓尔雅,他表示,“邓尔雅代表着东莞篆刻发展的高峰,在东莞的书法篆刻圈和文化界应该研究邓尔雅,学习邓尔雅,也能受益于邓尔雅。”

这位莞籍篆刻名家,幼承家学,成为“黟山派”和“东塾派”两大印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文字源流》《邓斋笔记》等等。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是邓尔雅的外甥,自幼随邓尔雅学治印,并对古文字学产生浓厚兴趣。让容庚在学界一举成名的古文字学巨作《金文编》,也曾受到邓尔雅的指导,容庚曾称:“没有四舅尔雅便没有容庚。”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在《沙邨印话》中称:“南国锲家以东莞邓尔雅、鹤山易大庵最为老师。尔雅私淑黟山,得其靓挺之媺,时出新意。”可见邓尔雅在篆刻圈内的颇高地位。

在东莞,寻觅邓尔雅的踪迹并不难。在东莞莞城的人民公园内,有一座淡黄色的建筑——东莞博物图书馆,在1932年成立之时,莞籍篆刻书画名家邓尔雅为其捐款、捐书,并为文献题签,如今门前“东莞博物图书馆”门牌上,可见邓尔疋(雅)的题款。2018年,该馆设为邓尔雅·黄般若纪念馆,陈列邓尔雅、黄般若的艺术作品及著作、手稿、报刊等文献资料。此外,在位于东莞中学北校区内其父邓蓉镜故居中,亦可感受邓氏家族的文脉书香和传承。

在唐伟明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不少邓尔雅作品的痕迹。修鳌峙塘围堤记碑的拓印,挂在工作室的显眼位置。“这块碑现在还在,2008年的时候这块碑还没被玻璃盖起来,当时就拓了一些出来。可以看到虽然有些残破,整体还是比较完好的,能够看出邓尔雅当时的书法风格。”拓印中可见“南街邓尔雅书”的落款,唐伟明介绍道,关于明清时期莞城五大姓氏有谚云“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只大彭哥”,句中的“南街邓”指的正是活跃在莞城南街一带以篆刻传家的邓氏一族。

在《邓尔雅篆刻集》里,唐伟明翻出一页记录邓尔雅居住地的刻印,文字为“家住盂山象塔之间”。资料显示,东莞市人民公园开辟初期仅有盂山、砵山两座山;象塔,即原位于资福寺门前的镇象塔,邓尔雅篆刻的印章表明了他在东莞的居住地的具体定位。

邓尔雅在东莞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却情系乡土,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当年东莞博物图书馆筹建时缺资少书,邓尔雅曾以邓诵芬堂的名义积极向该馆大量捐书捐款,还为东莞博物图书馆印行的莞人著作亲自题签、题词、题序跋等。“虽然先生常年在广州、香港等地,但在他的书法篆刻创作里许多都透露着对家乡东莞的情感。”唐伟明说道,邓尔雅曾篆刻“与女儿香同邑”之印,难掩对女儿香发源地家乡东莞的自豪。

唐伟明通过研究邓尔雅作品大受启发

方寸之地展气象万千尔雅精神源源不竭

工作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数千方印章、书架和角落里堆叠着厚厚的诗书画作品,街边不起眼的一处空间,是周汉标潜心艺术创作的一方自由天地。

在周汉标从事艺术创作40多年生涯中,他刻了一万三千多方印章,几乎每天都在刻印。多年来,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自我风格,将毛笔的书写性、文字意象融入篆刻,方寸之中丰富拓展篆刻艺术的想象空间。

“刻章子必须要沉下心来,邓尔雅有着‘板凳不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的精神,同时他在传承古人工整的篆刻上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并不是一个工匠,而是不断尝试各种篆刻风格,形成自我独特的风格。”周汉标认为,邓尔雅留给东莞人的宝贵的财富,是他的潜心治学的学术精神和不断尝试的创造精神。

“大学的时候一个月生活费只有10块钱,一块石头要3块,所以这块石头6个面都刻上印,要物尽其用。”周汉标向记者展示着多年前刻的一方六面印,“80年代的时候,我是刻比较工整的章,但是我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得往前走。”如今,周汉标专注于大写意篆刻,不少篆刻作品的灵感都取材当下,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天佑中华”“神州无恙”等字眼篆刻的印章,显露出不拘一格的艺术美感。周汉标认为,篆刻艺术要与时代性相结合,既要传承又要体现当代性。

邓尔雅的文字学功底深厚,篆刻取法多元,变化丰富,文字字义与艺术表现在方寸之间相汇相融,为东莞篆刻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艺术启发和精神动力。

在唐伟明的工作室内,四个镜框内裱着邓尔雅为黄般若所刻的52品“万千”系列印章拓印。记者看到“万千”二字的各种表现形式,或韵律生动,或气势恢弘,即使是篆刻圈外人,亦能直观地感受到邓尔雅极富趣味性的刻印风格,在“方寸天地”展现出“气象万千”的丰富意境。

“我有时写字刻印累了,就站这里看一看,这些印虽然早就看过很多年,但总会在新的审视当中,发现它与人不同的地方。勿让刻印成为简单的文字组合,要有深入的个人思考,在线条和刀法上表现个人的性情与志趣,这是邓尔雅的作品给我带来的启发之一。”特别的古玺造型、精彩的用刀、用心的布白……唐伟明向记者介绍邓尔雅在篆刻作品上精妙的处理手法。

篆刻治印作为一门艺术,方印之间的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篆刻家的技法功力和艺术修养。

在工作台上,只见唐伟明选取诗句,娴熟地设计出篆文印稿,多年的篆刻让他对篆文字形了然于胸。随后,他将印石印面打磨光滑平整,用毛笔蘸墨描印,固定印石,开始刻印,一盏茶的时间,一方印章即成。唐伟明告诉记者,刻印过程中,要时刻思考章法排布、刀法深浅,每个字画的粗细、间隔都有所讲究,使用残破、留白等微妙的处理手法,以达到印章的整体和谐美。

“在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中,邓尔雅等书法篆刻名家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博取、包容、创新的精神,是日常创作时丰富的精神资源。”唐伟明说道。邓尔雅从秦砖汉瓦、钱币、满文、苗文等各种艺术和文字载体中汲取灵感,兼容并包并表达出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在当今时代,相较于实用性,篆刻的文学性艺术性更为凸显,唐伟明说道,“因此,要弘扬东莞的篆刻艺术文化,应该着重在东莞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找到精彩的部分,通过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邓尔雅篆刻是东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文化名片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应该把它擦得更亮、更光鲜,让它更凸显出东莞的文化力量。”他曾篆刻与邓尔雅“与女儿香同邑”印章同文的三方印,刻印邓尔雅之诗《摹印》等,以此致敬名家,传扬先生的艺术作品。

梁文辉将传拓作为精进的方向

邓尔雅所刻的“与女儿香同邑”

赓续一方篆刻文脉本土青年初露锋芒

传承与创新并举,东莞的篆刻创作者用孜孜不倦的追求,拓宽着邓尔雅治学精神的外延。据唐伟明介绍,目前在东莞,篆刻创作方面有一定基础和沉淀的有150人左右。

近年来,亦可见在金石篆刻领域初露锋芒的青年力量。今年9月,“在路上”青年艺术家陈嘉豪书法篆刻展开幕,展览为东莞市青年人才扶持项目,展示了陈嘉豪以各朝代传统经典作品、历代东莞先贤诗词、各流派印章、东莞古八景和新八景、潮流东莞的“四张名片”等作为创作内容的130余件书法篆刻艺术作品。

1993年出生的陈嘉豪是东莞茶山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师从著名书法家徐海先生。陈嘉豪向记者介绍,“在路上”展览中的篆刻作品取法各路名家,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其中“洞悉生活”的这方印,整体吸取了黄牧甫、邓尔雅先生对于印面处理的方式,同时也在字形和边框的处理上做出创新。

记者留意到,展厅一角五颜六色的立方体亚克力装置上,用楷书、篆书、草书等各种字体书写的“泰酷啦”“白白肥肥”“潮流东莞”“言且慢行且善”等文字。原来,这是陈嘉豪特意在传统的展览中注入的“小巧思”。

“用古代的字体,来写最潮的文字。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一些新的想法,更好地结合新时代的需要”,陈嘉豪告诉记者,结合潮流东莞的名片,通过不同颜色、词语、字体的搭配做出的新尝试,玩法更新潮。对于展览的呈现,陈嘉豪希望到展厅看展的观众,不仅只是感受到传统的书斋文化,更能被视觉呈现的冲击感和美感所吸引,增强篆刻书法艺术的传播力。“总要有人要去做这些事情,特别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当中,可以让大众发现,书法篆刻还可以这样玩。”陈嘉豪说道。

学院派的陈嘉豪,承继岭南传统书法篆刻创作风格,取法各路名家,不断变通、融合、创新,从中挖掘书法篆刻的不朽生命力,同时将新想法融入布展中,提高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播力。而梁文辉以书法篆刻为起点,将传拓作为精进的方向。

今年8月,“墨影传真——梁文辉古器物传拓创作展”展出了生于1996年的东莞望牛墩人梁文辉的传拓作品,有全形拓、全形线稿、平面拓等作品70余件。作为东莞屈指可数的青年传拓爱好者,梁文辉自幼随唐伟明学习书法篆刻,逐渐对金石拓片产生浓厚兴趣,并到河南系统学习传统技艺,学成归来后开始大量制作平面拓、全形拓作品。

传拓技艺与篆刻艺术息息相关。梁文辉介绍,一枚印章一般包括印文和边款,边款指印侧或印背的文字指刻、题记。将边款用传拓的技法拓印下来,是篆刻的一个重要步骤。传拓作为中国传统且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拓边款仅是其中的用途之一。将湿润的纸张紧紧覆盖在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拓的手法,将器物的铭文、纹饰和图形等真实地复制到纸张上,传拓技艺作为一种“古老的复印术”,不仅可以完整地复制古器物的原貌,更能通过拓法、用墨和造型等元素融入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思考和个人特色。梁文辉表示,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传拓技艺的人在东莞乃至广东省都极为稀少。

在梁文辉探索传拓技艺的道路上,邓尔雅的作品也对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家乡东莞出了这样一位名家,梁文辉颇为自豪,谈及邓尔雅,梁文辉告诉记者,自己对邓尔雅的认识由浅至深,求学期间明确了在篆刻方面的兴趣和方向,便主动开始认识东莞的篆刻名家,并且老师唐伟明经常临仿邓尔雅的书法和刻印,也激起了梁文辉的好奇心,在广泛学习中,梁文辉发现原来邓尔雅在黄牧甫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创新,感叹于先生的用字之灵活,形式之丰富。

“当时邓尔雅在岭南篆刻圈是首屈一指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后面走传拓的路子。”梁文辉说道,被邓尔雅丰富多变、活泼有趣的文字和篆刻风格吸引的同时,还留意到他的作品中大量与金石相关的篆刻题材,如李根源金石文字记、金石文字拓本等等,由此对传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继续通过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延伸和传扬东莞及岭南当地流派的技法和风格,是唐伟明和梁文辉师徒二人未来继续坚持的方向。对于梁文辉来说,传拓是目前的研究兴趣和创作方向,梁文辉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自己近期正研究铁器的传拓。

让莞籍名家邓尔雅不仅停留在为圈内人士所熟知,让更多人了解东莞这位举足轻重的篆刻名家,近年来,东莞在宣传推广邓尔雅篆刻艺术上做出许多努力,举办“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尔雅遗风——东莞篆刻的传承与发展艺术沙龙活动”“东莞潮州篆刻艺术展”等,不断营造东莞良好的书法篆刻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