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非遗文化走进“技能圈”,广州打造“非遗”人才培养新平台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周聪 杨凝希 发表时间:2023-10-16 23:2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通讯员 杨凝希

知来明去,文化传承。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

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广州技工院校将非遗传承与技工教育创新融合,用技能让中国文化更“出圈”。广州技工院校借技能创新之力,不仅让非遗在校园“活起来”更“火起来”。

广州技工院校将非遗传承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引入非遗技艺,组建大师工作室,并将其融入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与学生活动、双创教育,激发文化育人功能,打造“文化技工”品牌。

打造“非遗”人才培养新平台

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是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广州创新人才评价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优势,通过政、校、企、协合作,形成“四位一体、双核驱动”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即: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目前,各院校均与非物质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发挥自身优势,除本校在编教师外,又聘请60位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榄雕、广彩、广绣、陶塑、剪纸、宫灯、掌画等工种的15个大师工作室;市交通技师学院与梁向昭西村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共建“梁向昭大师工作室”;市技师学院面塑非遗传承工作室获评“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岭南园林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开展“园林艺术点亮生态家园”科普活动,服务对象近3000人次。

与此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基础要求、知识内涵、工艺流程、成品质量等进行科学整理、归纳,制定了特色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了弹性学制、学历教育、社会培训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让非遗文化走进“技能圈”

除了专业传承外,广州技工院校以第二课堂为切入点,以文体活动为突破口,让非遗文化走入师生的“学习圈”“兴趣圈”“技能圈”。

广州着力推进以“三雕、一彩、一秀”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和以武术、龙狮、跳绳、毽球、板鞋竞速等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工作,让技工院校学生了解“非遗”、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推动学校综合育人。

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积极引进非遗体育项目进校园,成立传统武术培训基地,将醒狮、绳舞等非遗项目纳入社团建设,将毽球、跳绳等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

广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7所学校招收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全日制学生,近两年培养毕业生368人。全市共有20所技工院校主要开设了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醒狮、舞龙、民族跤(中国跤)、毽球、跳绳、板鞋竞速、拔河、民族健身操等11个传统体育项目。

成为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阵地

为了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广州市技工院校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善的“非遗”各工种各级的职业鉴定标准。

随着院校内的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建成,大师工作已成为广州市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阵地。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标准制定和课题研发,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职能,成为广州、佛山、肇庆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交流、实践活动的窗口和广东省、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现已为行业培养543位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了整个广州工艺美术行业总量的90%以上。

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遴选工作中,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所技工院校,被评选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院校,开展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研修、研习、培训工作,为广州市非遗文化传承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