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王丹阳 李志文 孙绮曼 陈泽云 杭莹 付怡 许张超
图/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曾育文 梁喻 冼颖樱
古商道回响,新丝路长歌。
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州斯莫列维奇区,从一片森林中拔地而起的中白工业园是中国在海外面积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经贸合作区之一。如果选择三个词形容这个园区,会选什么?中白工业园开发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基里尔·卡罗杰耶夫几乎脱口而出地回答道——“前途”“机会”与“未来”。
在因中欧班列提升了城市“人气”的德国杜伊斯堡,该市中国事务专员陶逸泊曾多次带领团队前往中国考察招商,经济活跃、科技发展水平高的粤港澳大湾区让他印象深刻。“我们希望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炼钢和物流等方面深化合作。”他如是展望未来。
在中亚最大城市、“苹果之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年初以来经济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姿,来自中国的代表团正源源不断访问。“已经准备好迎接中国同行来阿拉木图参观,向他们展示我们美丽的国家和城市。”阿塔梅肯全国企业家协会阿拉木图分会外联部主任巴斯帕科娃· 艾努尔笑着说。
今年是“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连接起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广袤市场。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循着中欧班列的足迹一路向西,探访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德国等重要站点,记录中欧班列开行带来的发展红利与光明前景,尝试解读中欧班列“车轮”为何越转越快,“粤”来越好。
“广东速度” 24小时注册企业
中欧班列将直达“明珠”产业园
基里尔·卡罗杰耶夫是见证着中白工业园从无到有,从1到100的亲历者。
中白工业园位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斯莫列维奇区,是中国在海外面积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经贸合作区之一。园区总规划面积112.5平方公里,分四期开发。目前,园区一期8.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
在中白工业园的办公室中,作为园区开发公司第一副经理的卡罗杰耶夫指着园区内整齐的厂房说,在园区准备建设开工时,白俄罗斯人都不相信这里能够发展起来。
如今,中白工业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明珠”——超110家企业入驻,已成为涵盖机械设备、电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大规模、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不少人专门从市区前往中白工业园工作,而中白工业园的平均工资也比明斯克其他地区至少高出30%。
粤企广州优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将进驻中白工业园。董事长李来庆说,“第一次去白俄罗斯,我在24小时内就把公司给注册了!”当时,“广东速度”给明斯克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据显示,目前中白工业园有113家入园企业,其中52家来自中国,18家来自广东,协议投资额达到13.5亿美元。园区粤企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未来,中欧班列也将直达园区。预计2025年后中欧班列的货物可直达中白工业园区。
“应该强调广东在搭建和发展中国境外投资最大的工业园,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示范性项目——中白工业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广东企业是园区创建的起源,也将继续在园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白俄罗斯驻广州总领事波波夫·安德烈表示。
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谢小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3月初,中白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涉及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为中白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将共同推进中白工业园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为国际化合作项目和明斯克卫星城市。包括吸引中医药领域相关新入园企业等机构参与合作。此外,《联合声明》还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高新技术、跨境运输、地方合作等列入两国未来经贸合作重点领域。
“绿色”+新能源合作多
中德经贸“着力点”可下沉到地市
中欧班列将相距上万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与杜伊斯堡所在的德国鲁尔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2020年9月,伴随一声嘹亮的汽笛声,首列“湾区号”深圳中欧班列驶进德国杜伊斯堡港,标志着16天13438公里的洲际运输顺利结束,粤港澳大湾区开辟出一条直通欧洲中部新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近年来,很多跨境电商都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也有专门的‘湾区号’中欧班列往返于杜伊斯堡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古色古香的德国杜伊斯堡市政厅里,杜伊斯堡中国事务专员陶逸泊如是分享。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陶逸泊并不陌生,此前他已多次前往大湾区招商和实地考察。陶逸泊表示,杜伊斯堡正在大力推动工业转型,至今仍是德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欧洲绿色氢能产业的研究中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氢能重要基地,希望能与大湾区在绿色氢能方面实现良好合作,实现双赢。
“绿色氢能和物流产业是我们希望实现合作的两大方向,但远远不止于此。”陶逸泊说。
北威州是德国最大的州,有约1800万人口,其经济体量占德国1/4左右。北威州与荷兰、比利时等国家接壤,具有很好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北威州辐射的不仅是德国,还包括西欧其他的国家。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杜春国介绍,目前中国来到北威州投资兴业的企业,根据德方的统计数字大约是1200家,其中600多家企业的总部设在杜塞尔多夫(即北威州首府),包括华为、中兴、OPPO、VIVO以及新能源企业正浩和华宝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包括粤企在内,选择北威州投资,正是看中了其“地利”优势。
杜春国认为,在新能源的制造和研发方面,中德两国企业可多开展合作,主要包括风光伏组件、电动车、电池等方面,德国正在进行新能源转型,而中国企业面向终端市场有优势,这正是他们所需。
北威州有23个大城市,类似中国的地级市。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科隆、埃森等北威州城市和中国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与当地市场、工商会、德国企业和中资企业的交流,杜春国认识到:中德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着力点宜下沉到地市一级。
“深深感受到加大地市一级的合作,对于加深两国的关系、拓宽两国的经贸和人文交流渠道是非常关键的。”杜春国说。
“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聚焦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史籍记载,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史,共同谱写了古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的壮美诗篇。
今年是“一带一路” 在哈萨克斯坦首倡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 倡议为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而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经贸合作,是双边关系中最有活力的纽带。
“这些年来,两国之间的合作每年都在发展,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商会正竭力为中哈更紧密的经贸往来提供支持。”哈萨克斯坦阿塔梅肯全国企业家协会阿拉木图分会外联部主任巴斯帕科娃· 艾努尔说。她介绍,哈萨克斯坦高度重视对外投资,欢迎中国企业来哈投资,从今年年初开始,来自中国的代表团源源不断到访,参观考察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引擎”阿拉木图。
在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商务参赞吕安琪看来,中欧班列不仅促进两国物流体系协同发展,更在推动中哈经贸关系发展、增强沿线城市的产业聚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欧班列不仅为哈萨克斯坦创造了每年数亿美元的过境运输收入,还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国计民生所需的各类商品,并将哈萨克斯坦优质商品运往国际市场,对两国开放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显著。
“哈萨克斯坦农产品以巴克图口岸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为载体,实现了落地加工,新能源装备、小家电制造等项目也在向一些节点城市聚集,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吕安琪认为,班列还促进了沿线节点城市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落地加工和产业延伸齐头并进。
吕安琪认为,中哈是友好邻邦和永久全面战略伙伴,中哈关系下一个“黄金三十年”建设离不开深入挖掘和释放过境运输潜力。
“开启新的黄金三十年”,目前已拥有诸多利好要素,如何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把完善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点方向,把实现技术、规则等‘软联通’作为支撑,把增进对哈等沿线国家人民的‘心联通’作为基础。”吕安琪说。
对此,吕安琪建议要鼓励企业积极稳妥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通道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做大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蛋糕,形成以贸促运、以运带贸的产业互补良性发展格局。
“着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欧班列的车轮将越转越快、越转越好,将更好造福中哈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也将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吕安琪说。
“广东造”经贸合作势头强劲
新丝路上交流“粤”来越好
“广东在中白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白俄罗斯驻广州总领事波波夫·安德烈表示,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三十多年蝉联中国GDP第一位,这个潜力让中国和白俄罗斯双方有更大期待。
波波夫·安德烈说,广东的优势与魅力,让白俄罗斯政府曾建议广东考虑在中白巨石工业园建立广东分园。在与广东合作中,白俄罗斯计划优先重视食品生产与贸易、木材加工、工业、电信和其他设备、家用电器和消费品等领域的合作。
“广东是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沿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飞速发展。”曾到访过深圳、香港的哈萨克斯坦阿塔梅肯全国企业家协会阿拉木图分会执行董事阿克金·埃拉利耶娃说。
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的阿克金介绍,阿塔梅肯全国企业家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其中,推动与广东的合作是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在广东生产的电子产品、汽车、玩具、纺织品在哈萨克斯坦备受欢迎,同时,广东也是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和特产的重要市场。”阿克金说。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十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也屡创新高。据多家主要国际运输和货运公司预测,2023年中欧班列货运量预计将出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大部分途经哈萨克斯坦境内。
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最大的交通物流集团之一、阿塔苏集团副总裁扎斯兰·哈姆津在10多年前中欧班列刚开通时,曾保持每月一次来中国的“高频”沟通合作。
在他看来,“新丝绸之路”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机会,不只是对哈萨克斯坦、中国,还包括“一带一路”上的其他国家。
目前阿塔苏集团的生意伙伴遍及“新丝路”,仅在中国,就已在乌鲁木齐、西安、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
“深圳是一个超级城市,我下次一定去看一看广州。”曾到过深圳、香港的扎斯兰表示,未来将着力开展与包括广东在内的华南地区合作。
“广东扎实的产业基础与低调务实的作风是‘一带一路’上的亮丽风景。”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秘书长郭凤志说。
同时,广东是职业教育大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郭凤志举例,中国的高铁技术和运营管理都是领先的。目前广东与明斯克已在铁路等方面展开高校联合培养,未来还将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外移铺设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各国。
今年5月,中哈两国元首在会晤中签署相互免签制度,两国公民可在对方国家免签停留30天。
随着中哈“互免”即将到来,阿克金期待着,这一政策将助力更多哈萨克斯坦企业家更快捷方便到广东,参加广交会,进行经贸交流。
专家观点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
“钢铁驼队”为经贸合作添活力
从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到如今响彻“新丝路”的中欧班列“钢铁驼队”汽笛声,去时满载“中国制造”,归时载满“异国商品”。作为联通亚欧大陆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中欧班列开行屡创佳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高质量发展繁荣注入“铁动能”,向世界展现了“新丝路”的旺盛活力。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其作用不仅从时空维度上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还为‘一带一路’及其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经济复苏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赋予了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撑。”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说道。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中欧班列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顾乃华称,中欧班列的开行就有力地带动了“广货广出”走向全球,将极具广东本地特色的产品带到哈萨克斯坦、波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家用电器、服饰鞋帽等传统商品外,电子设备、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增多。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广东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在外贸发展上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如受外需市场收缩冲击,外贸企业在手订单普遍存在中短期订单多、长期订单少的情况等。”顾乃华表示,在国家和广东省持续出台“一揽子”措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背景下,广东的外贸却实现了平稳增长,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形势良好。
顾乃华建议,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性风险增大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制定企业对外投资指南、制作企业对外投资案例集、打造企业对外投资预警网络平台、组织企业海外投资的交流培训会议、聚合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多种措施,或探索联合粤商会力量“抱团出海”,为本土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走出去”保驾护航。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总策划:孙爱群 孙璇 林洁
总统筹:吴江 蒋铮 侯恕望 孙晶 刘佳宁 骆苹
小小草坪增进市民生态福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