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岭南非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对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小敏:粤剧从诞生起就是兼容并包的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5-04-09 10:32

日前,广州日报“师傅请指教”访学团来到位于广州越秀区北京路小马站的曾小敏艺术空间,这座古朴的小院里正在举办粤剧《白蛇传·情》十年展。访学团相约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在其婉转唱腔和一招一式的引领下,走进粤剧的繁花深处,探寻南国红豆惊艳时光的魅力。

曾小敏(摄影:苏俊杰)

访学团成员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粤剧爱好者,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黄嘉军

对话大家:

粤剧独有正印花旦和文武生

访学团:粤剧中有哪些行当和角色?怎么区分呢?

曾小敏:粤剧原有十大行当——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我们的前辈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了整合与改革。现在以“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为主。

生,指年轻的书生或武将,比如许仙、贾宝玉是小生,赵子龙、武松是小武;旦,指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穆桂英、梁红玉是刀马旦,《刁蛮公主戆驸马》里的公主、《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是花旦,《伦文叙传奇》里的阿琇是小旦;包公、钟馗这类是净;《三娘教子》里的薛保是末;丑是负责搞笑的气氛组,比如《春草闯堂》里的县官。

特别要指出的是,粤剧独有正印花旦和文武生之称,这是其他剧种没有的。这不是行当,而是一个岗位。由某某文武生担纲主演,那么这个岗位是文武全才的,他是一个大男主;正印花旦,是指她是一个大女主,不是普通的花旦、彩旦或小旦。

曾小敏在讲解中。(摄影:苏俊杰)

跨界实践绝非“新旧混搭”

访学团:粤剧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您一直强调“粤剧正青春”,为什么这么说?

曾小敏:青春是粤剧的基因常态。粤剧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兼容并包的。几百年来,粤剧在不断创新和融合中成长和丰盈,从未落伍。

今天的粤剧繁荣遇到了文化繁荣的大时代,我们的时代就是青春的时代,一切实践和创意皆因时代给予的无限包容和空间,让粤剧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访学团:现在国内各地的一些传统剧种纷纷出圈爆红,您怎么看?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哪里?

曾小敏:近年来,传统戏曲的“出圈”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到越剧《新龙门客栈》,还有各种戏曲短视频“刷屏”,以及戏曲与流行艺术、游戏跨界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传统戏曲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完成了现代性转化。

戏曲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仪式感重构与集体记忆唤醒。戏曲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仪式化表达。这种生命力的本质,恰在于戏曲的包容性——既能凝练民族审美密码,又能在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中持续自我更新。

访学团:如上所述,近几年,您也和流行歌手“混搭”演唱《彩云追月》,也多次登上B站等网络平台、参演音乐综艺节目,甚至和游戏合作打造作品。这种创新会给粤剧带来什么?

曾小敏:这些年与流行文化、数字媒介的跨界实践,绝非简单的“新旧混搭”或追求“流量嫁接”,目标有三个,一是重构粤剧的传播维度,达到舞台以外的广阔空间;二是拓展粤剧的美学维度,即突破传统造型的局限;三是拓宽粤剧的观众层,不断吸引年轻观众。

让“粤剧武学”成为新武侠符号

访学团:《白蛇传·情》掀起了“国潮”,年轻人非常喜欢。您认为粤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深入传播的“国潮”亮点呢?

曾小敏:我们看到,大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就有戏曲元素的运用。“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这一段在演绎的时候用了锣鼓,还有很多戏曲的身段和武打的亮相,比如云手、劈腿等,用得非常巧妙,这就是国潮。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能在当代“国潮”浪潮中焕发新生,其魅力远不止于视觉与听觉的亮点,还有很多可深耕的“国潮基因”。其一,武戏文唱的南派功夫美学。粤剧独有的“南派武功”将洪拳、蔡李佛拳等岭南武术融入程式化表演,可以将粤剧南派武功拆解为“国风健身操”,让“粤剧武学”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武侠符号。

其二,粤剧“锣鼓经”本身就是一套声音叙事语言,可以尝试将“大锣大鼓”的音色采样为电子音乐元素,在创作音乐时运用这些元素。

其三,从广绣戏服到点翠头饰,粤剧工艺本身就是流动的非遗博物馆,可延伸至国潮设计领域,将其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其四,粤剧剧本深藏“俗中见雅”的叙事哲学,可提炼粤剧中“雅俗共构”的叙事密码,打造“粤剧梗百科”数字IP。

广东粤剧院演员周嘉珍展示“女大靠”扮相。(摄影:苏俊杰)

访学心得  

融入“国潮”元素 吸引年轻观众

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 黄嘉军

我是广州荔湾人,自幼热爱诗词曲及传统文化,现在正跟随老师学习粤剧、粤曲的撰作。

通过此次与曾小敏老师对话并参与互动体验,我深刻体会到粤剧深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意识到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热爱粤剧的年轻人,我认为粤剧的传承、发展不仅要坚守其传统精髓,而且要与时俱进,融入更多“国潮”元素,吸引年轻观众,让观众懂戏曲、爱戏曲。

小贴士

水袖

水袖是戏曲服装中缝在袖子前端的一段白绸,也有专门为水袖技巧表演而设计的长水袖。属于戏服配套用物。因其动时形似水波纹,故名“水袖”。

水袖靠指、腕、臂带动和控制,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运用水袖动作,有助于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感情,并可加强身段、舞蹈的美感。

(综合自《粤剧大辞典》、曾小敏讲解等)

小贴士

女大靠

又称“女大甲”,是戏中女将军上阵出征时所穿的戏服,舞动起来英姿飒爽。由于有武打的动作,袖口一定是扎袖。分开前后两幅,长至脚面。传统大靠前幅胸部位置有护心镜。至腰部略宽称“靠肚”,上面绣有双凤朝阳等图案,十分精美。背上有四支三角形的靠旗。腰部系彩色飘带。

(综合自《粤剧大辞典》、曾小敏讲解)


粤ICP备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