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港元设立AI研发院、37亿港元推进河套园区建设、未来5年公屋供应达19万个…….2月26日上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立法会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涵盖人工智能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供应等多个领域。
应对赤字:未来三年削减政府经常开支7%
特区政府预计,2025年香港经济将继续温和增长,全年实质增长率预计在2%至3%之间。然而,面对连续数年的财政赤字,陈茂波在预算案中提出“强化版”财政整合计划,计划到2027/28年度累计削减政府经常开支7%。
“严控公共开支是必需的,但我们也要在削减支出的同时,慎重权衡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影响,确保稳妥推进改革,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可持续的财政基础。”陈茂波表示。
河套香港园区今年“开伙” 预计创造5.2万就业岗位
作为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即将在今年正式营运。特区政府已预留37亿港元,以加快完成第一期的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建设,首批租户将在年内进驻。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楼已陆续落成,涵盖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产业。
预算案指出,待香港园区全面建成后,每年可为香港经济贡献约520亿港元,并创造约5.2万个就业岗位。此外,在高端专业服务和现代物流方面,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将借助深圳湾公路大桥及规划中的港深西部铁路,成为连接深圳前海的高端服务枢纽。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将在口岸周边策略性布局物流用地,以配合港深跨境货运“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发展策略。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在北部都会区预留约90公顷土地,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包括筹建第三所医学院。同时,该区域还将设立文化和体育设施,并保留传统乡镇及历史文化资源,以推动文体旅产业和生态旅游发展。
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为了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香港特区政府将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特区政府数字政策办公室将制定具体成立方案和发展目标,以促进人工智能上游研发、中下游技术转化及应用场景拓展。
陈茂波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香港将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际化特点,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他指出,香港不仅要推动前沿AI研究,还要加强技术落地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在财政预算案中,陈茂波提出多项措施推动香港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如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金融及税务支持、预留1亿港元推出为期两年的“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筹建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举办首届“国际机器人大会”等。他还就生命健康科技、发展低空经济等提出措施。
大增公屋供应量 未来5年19万个
住房供应方面,特区政府预计未来五年公屋供应量将达到19万个,较本届政府上任时的五年供应目标增加约80%。同时,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以满足未来十年30.8万个公屋单位的供应目标。
此外,为满足私营房屋需求,政府将在未来五年内预备土地,可兴建约8万个私营房屋单位,其中约65%的土地来自北部都会区和东涌新市镇扩展区。
香港各界热议:财政预算案助推经济发展
对于财政预算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该预算案围绕香港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整合,提出了一系列实际且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巩固特区政府财政实力,并为经济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李家超指出,财政预算案与施政报告的方向一致,重点包括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科技和人工智能发展;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和引进人才,提升香港的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加速发展。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对预算案表示支持,强调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力加速发展经济,尤其是强化经济新动能、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他指出生产力局全力配合特区政府落实对科创的政策,主动出击吸引更多科创企业落户香港,以香港的国际化应用场景,协助内地高端科企走向国际,透过本港科研优势,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科技、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认为,北部都会区是社会长期投资,各基建项目需要按时推进,纵使面对财赤压力,适度发债可舒缓政府现金流压力;建议政府应更谨慎协调新发展区及基建的发展时间表及设计,循序渐进发债投资高成熟度的项目,例如新田科技城及古洞北;此外,政府亦应加快发展高效益的项目如牛潭尾大学城及第三所教研医院,北环线的发展正好配合新田科技城、古洞北及牛潭尾的发展进度。
文、视频|特约撰稿人 梁源 记者 王漫琪
视频剪辑|黎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