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工作室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陈金龙】陈金龙:从山村到殿堂,让理论与历史鲜活起舞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薛仁政 发表时间:2025-01-04 09:2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从湖南益阳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娃”,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步踏入了学术的殿堂。

在陈金龙的眼中,历史和理论并非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而是由一个个鲜活人物组成的精彩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趣味。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在岭南丰厚的文化沃土上,培育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成了广东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面旗帜。

理论也可以“很有趣”

1981年,一个来自湖南益阳的“农村娃”走出了小山村,踏入了长沙这座“大城市”,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深造。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他看来,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顺势而为”的。在高考结束后,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列表,陈金龙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陈金龙刚开始对这个专业其实不甚了解。

“当时我作为‘农村娃’,也没有见过世面,没有什么眼界。”他笑道,“再加上当年全国高考仅招收各层次学生27万人,填报志愿力求稳妥,没有太多犹豫就选择了这个最稳当的专业。”

很多人会认为理论是无聊的、历史是枯燥的,但在求学的过程中,陈金龙渐渐发现了这门学问的有趣之处。

“我觉得不管是历史还是思想政治,他的主体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历史的‘弄潮儿’们相互联系、碰撞产生的火花在我看来无比耀眼。”陈金龙对记者说道,“历史和理论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1985年,在本科毕业后,陈金龙果断选择在本校的中共党史专业继续深造。

“当时思想政治、中共党史的很多研究都刚起步,研究空间很大,对我们年轻学子来讲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领域。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陈金龙笑道,“当然,也是因为当时思政课老师比较缺乏,这门专业确实好就业。”

在岭南文化宝库中扎根

199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孔雀东南飞”成为时代的大潮。已经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的陈金龙决定乘上时代的东风,来广东闯一闯、看一看。他离开湖南,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工作,并在中山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这让他与岭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之一,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中共三大、改革开放等重要的历史事件皆发生于此,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家也都在此长期工作过,我认为岭南地区是一座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宝库。”陈金龙坦言,自己来到广东、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已经30年了,成为了这里的“钉子户”,再没有想着离开。

根植于岭南的文化沃土上,陈金龙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屡屡结出硕果。

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宗教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纪念活动与中共历史记忆的建构……一个个深奥的专业性课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相关研究更是开创了学界的先河。

依靠丰硕的学术成果,陈金龙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聘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等称号,成为岭南地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治学要甘于“坐十年冷板凳”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陈金龙认为,理论研究与开拓创新,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要有“甘于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才能拿出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研究成果。

陈金龙认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思辨精神愈发重要。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他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事件、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尽管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愿意从身边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问题,正确看待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