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公村大夫第于2015年被列为第8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保存完好
蔡锦青画像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锦强
图/王小虎
惠东,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的土地,曾孕育出众多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如曾守约、萧凤来等,他们的事迹与成就,如同璀璨星辰。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历史天空中,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却同样值得铭记的人物——蔡锦青,他虽无科举“文凭”,却官至二品,其生平事迹如同一则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蔡锦青(1813—1876年),号芥舟,后随家人从惠东县吉隆东坑村迁居于今九龙峰谭公村,监生出身。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曾任江西都昌知县,吴城镇分防府知府,奉旨记名简用道,署广饶九南兵备道,理九江关税务,简放云南迤东兵备道,调补迤东备道,署理粮储道。癸酉科云南文武提调官,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奇车伯巴图鲁,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
那么,蔡锦青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官至二品?本期《惠州文脉》通过梳理刘桂儒所著《惠东风语》中关于蔡锦青的篇章,并结合实地探访相关遗址的方式,与大家一同深入了解蔡锦青的一生。
伯乐提携,步入仕途
蔡锦青之弟蔡锦澜,排行第四,官至南宁县丞,其于同治十二年曾重返东坑旧居址,并感怀赋诗,其中“曾忆山房幼读书”所言,可知蔡家颇注重子弟的教育。蔡锦青入塾攻读,但仅得了个监生的名分。
清代对于考绩较优又长期未能得中的生员,也会根据各地中下层职位的空缺情况,适当轮流安排授职。但此机会较少,且等待人数众多,需要看个人造化,更需要伯乐的赏识。那么蔡锦青遇上了哪位伯乐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官场呢?这位助其一臂之力的伯乐,就是其同乡本家、道光二十七年进士蔡应嵩。
相传,远在江西丰城担任知县的蔡应嵩,由于奔丧守孝,回到了多祝老家。急于寻找更好出路的蔡锦青得知消息,苦于身无长物,只好准备了10多斤菜干上门拜见,请求蔡应嵩帮忙引荐提点一下。蔡应嵩仔细了解情况,见他干练实在,又满腹诗书,老死乡间委实可惜,便应允协助一把,先行安排到县衙主管伙食总务,后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账房主管。
及后,太平天国的奉王古隆贤率领的军队被湘军打败,撤退途经蔡应嵩的辖境,以同乡之谊希望蔡应嵩供给粮草,并保证秋毫无犯。蔡应嵩深恐为清廷获知而丢了顶戴,左右为难。蔡锦青再度临危请命,乔装单骑直奔军营,私下面见古隆贤进行招安;紧接着又召集了数百精兵突袭太平军,古隆贤假装兵败被俘,改投清军麾下。经此一役,蔡锦青顺理成章获得重用,进入仕途,被授予江西南康府都昌县知县。
蔡锦青因立战功赏穿黄马褂
仕途再升,题联抒情
不久,蔡锦青升授南昌府同知,驻扎吴城镇。吴城镇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古镇,以毗邻长江水路之便,成为广货聚集之所,南来北往的商贩云集,贸易十分繁盛,故而移驻同知分防于此,专司民事。由于蔡锦青擅长经济之道,将当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咸丰十一年获得奉旨记名简用。所谓简用,就是凡有道府以上各官任缺,均由军机处开列候选人名单呈奏,不必经吏部或朝议会推。很快,蔡锦青幸运地等到了职位空缺,升迁为九江府知府,兼护饶九道。
同年九月,美国琼记洋行进驻九江通商口岸,计划在西门外琵琶亭的濂溪书院空地勘定地基以兴造房屋。按例应先由该国领事到饶九道官署办理手续,再与地块业主议价购买。然而,暂署美国领事的洋人别列子却无视规定,直接雇佣工匠强行砌墙建设,遭到当地民众的激烈抗阻,却到饶九道官署声称该地前已租定,意欲廉价强买,遭到蔡锦青等官员的批驳。不过迫于列强压力,该租界后来还是增至50亩之广。但因蔡锦青等官员据理力争,租金比此前的英商价钱还高,美国自此正式拉开九江开商的序幕。
在九江府任职时,蔡锦青利用公余之暇,慕名前往当地名胜石钟山一游,兴之所至,还为梅花厅、船厅和太平楼等景观题写对联。梅花厅联为“地接长江,吴楚青苔分极浦;杯邀明月,湖山呼吸宴新秋”。船厅联则是“万里长江,流水滔滔归北海;五峰绝壁,烟云渺渺接南天”。太平楼题作“砥柱镇东南,试看大地山河,百战功成还正气;钟岩分上下,且喜满天风月,一楼名胜占秋光”。言语之间,透露出浓烈的豪情壮志,可见蔡锦青何等春风得意。
上司争饷,身陷两难
早在咸丰十年湘军便军饷紧张。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为解决军饷问题,奏请将江西的漕折、厘金等用于湘军的军饷,此奏得到清廷批准。为此,日益引起江西巡抚沈葆桢的不满。
同治二年三月,已擢升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署九江关监督的蔡锦青,鉴于军饷需求巨大,竭力扩充税源,奏请将盐、茶、竹、木四项统征关税,获准后,并于三月二十日正式起征。曾国藩急忙申请将该项税收拨给自己的部队,清廷同意了,沈葆桢却有意见了,紧跟着上奏反对,愣是把所有税银给扣留下来。曾国藩对其做法虽然气愤,但还是态度和蔼地致函商请酌分一二。不料沈葆桢态度强硬,不给情面,始终没有应承。
曾国藩为免伤了彼此和气,转而在六月奏请每月拨九江关洋税3万两,支持其军队所需,但当时江西形势也不乐观,沈葆桢为确保江西不被攻陷,于是再度上奏反对曾国藩,要求将税银先供援军退敌之用。清廷这下也犯难,只好下旨要求九江关酌拨分解,将这一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蔡锦青。
蔡锦青夹在曾国藩和沈葆桢两位顶头上司之间,置身争执局面也很为难。但他不能不奉旨操办,于八月拨出3万两供应江忠义、席宝田两军,而拨1万5千两给曾国藩。没想到,沈葆桢闻知怒不可遏,严厉斥责蔡锦青专断擅行,未获其批准而自作主张。蔡锦青满腹委屈,脸面也挂不住,一边以私信和曾国藩言明实情,一边称病向沈葆桢请求辞官。曾国藩尽管恼怒,但他不想彼此较劲搞到决裂,便以密函回复安慰蔡锦青,还反过来充当和事佬两度致函沈葆桢解释蔡锦青并无徇私,希望劝其留任。事后,刑部侍郎吴廷栋出于一番好意,给曾国藩寄信指点和沈葆桢的相处之道。
大夫第内木雕繁多,雕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
复兴御窑,云南立功
饶州府浮梁县的景德镇是清代的四大名镇之一,素有“瓷都”美誉。同治三年,清廷为给同治皇帝准备新婚瓷器,便责成蔡锦青实地调查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情况。
早在咸丰五年,景德镇因为局势动荡,官民窑厂瓷样毁缺,在厂工匠逃亡无数。蔡锦青到当地后,据实奏明“景德镇人心恐震,工匠纷纷迁徙,均未复业,一时难以召集”。次年,钦差大臣李鸿章奉旨筹集白银13万两,交由蔡锦青负责在御窑旧址兴建厂舍72间,于同治四年重新恢复御窑烧造,并为同治皇帝婚礼烧制御瓷。
其后,蔡锦青简放云南分巡迤东兵备道,驻扎寻甸州城,后因为军功赏戴花翎、穿黄马褂,赐号奇车伯巴图鲁,调补云南分巡迤南兵备道,驻扎普洱府城。
同治十二年八月,经云南巡抚岑毓英奏请,蔡锦青兼署粮储道印务事,并在当年的云南癸酉科带补辛西科乡试中,奉命充提调监试官。十二月,蔡锦青由于俸满调取,需进京赴部引见。至次年春季,入朝觐见完毕,钦加布政使衔(从二品),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
蔡锦青在回任时,特意向同治皇帝请假回籍省墓。云南巡抚岑毓英获知蔡锦青顺道返乡,便奏请朝廷留其在广东负责筹饷。首任长江巡阅使彭玉麟闻讯后,特地给沈葆桢写信,认为蔡锦青“刚健笃实而有辉光,久经战阵,有胆有识”,值得信任重用,可考虑将其调回两江。不过沈葆桢可能因当年的税银事件而心存芥蒂,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沿着谭公村村道可以看到写着“大夫第”的路牌,拐进小道后不远处便是大夫第
告老归乡,造福故里
光绪元年(1875年)春,蔡锦青或许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因而上疏乞休,回到归善老家。从此躬耕畎亩,安度晚年,尽力为乡里做些实事。
当蔡锦青返回吉隆东坑村故居时,村里的人没有夹道欢迎,反而闭门不出。原来当年蔡锦青之父早逝,家境困顿,村里不少人对他们家不那么和善,如今见蔡锦青做了大官,害怕受到惩罚。蔡锦青心知肚明,但他不计前嫌,叫人将买来的猪肉切成一块块挂在各家的门上,并附上亲笔字条,邀请大家坦诚相见,共商家乡大计。
在平山谭公竹林村,蔡锦青斥资建造了一座面阔七间,上三下三两天井,名为“大夫第”的府邸。当时为了精心营造“大夫第”,蔡锦青几乎不惜耗费平生的大半积蓄,选料之精致,用工之精巧,规模之宏大,在晚清时期惠东地区的建筑中亦可属独一无二。
蔡育介绍大夫第玻璃窗的历史
为方便乡人出入,蔡锦青铺设了一条从“大夫第”到平山的18里长的石板路,修建了乡间走马岗至新村路段的二渡沥、河仔桥、五显爷3座小石桥。同时,他还一手创办“琴鹤轩”学校。校舍布局新颖,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分上下三间两层,两边建有供教师住宿的平房7间,校内有花园,周边建有8个花池。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可算是条件非常优越的私立学校,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扩建为永西人民公社中心小学、谭公中心小学,至20纪70年代中期才被当地政府拆掉。
此外,蔡锦青还在家乡修建“万人冢”,把乡间无人打理的失祀“金埕”收集起来,在蕉田矮岭建造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万人冢”,并嘱告族人每年均要前往扫墓拜祭。
光绪二年,蔡锦青因病不治,撒手人寰,享年63岁,葬于平山棠阁沐坑。
蔡锦青创办的“琴鹤轩”学校如今仅剩墙基
【文脉走访】
历经百年风雨大夫第保存完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陈超
从惠州市区驱车出发,大约一个小时抵达九龙峰旅游区谭公村,沿着村道前行找到写着“大夫第”的路牌,拐进小道后不远处便是大夫第。
谭公村大夫第乃蔡锦青故居,是一座三进的大宅,前、中、后各有七间房,门厅、中堂和上厅以及两侧的小厅,房间和厅由四条回廊相连,形成一座宽26.1米、进深31.4米、下半部分为三合土夯筑、上半部分用青砖砌筑的大宅,其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2015年,该大夫第被列为第8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在大夫第的大门上,朱红色的“大夫第”3个大字仍在彰显着古宅曾经的辉煌。走进大夫第,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前厅屏风门上方悬挂着的“赏穿黄马褂”牌匾,从中不难看出蔡锦青往昔的显赫地位与非凡功绩。沿着大宅内部走一圈,可以发现木雕繁多,如屏风、斗式梁架、廊架上雕刻有麒麟、兔、狮、人物、景物、花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如果细细观察的话,还可以留意到在上厅前端两侧下方,有锦鸡石雕。据了解,在清朝时期,二品文官的官服上绣的便是锦鸡。
除此之外,宅内随处可见的精美壁画也令人惊喜,其题材多为花草树木、山水云雾、琴棋书画等,至今大部分仍清晰可见。蔡锦青第七代子孙蔡育告诉记者,当时为了保护古宅内的壁画,蔡氏族人用石灰浆涂抹壁画,后来才用水逐渐清洗干净,让壁画逐渐重新显露出来。可惜清洗过后的壁画,部分画面已模糊,彩色的画面已褪色。
值得一提的是,大夫第中堂靠着门厅天井的一侧,两头各有一块木制的隔板,木板上有一扇扇小玻璃,大部分是透明色,小部分偏黄色。乍一看,这些玻璃与常见的没什么区别。“那些偏黄色的是古宅建起来就有的,后来有些破损了就用现代玻璃补上,当时申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时,有专家前来考察,说原有的是进口玻璃。”蔡育告诉记者,古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住有一百多人,房间不够时,便用这些隔板将中堂间隔成房间住人,后来族人逐渐搬离。
“听老一辈讲,大夫第建成之后,所剩的桁头檐角仍够蔡锦青夫人罗氏在其娘家罗屋村再建成一座大宅。”蔡育介绍,大夫第原来还存放着一块珍贵的木匾,上书“文魁”二字,是当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坤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蔡秉澄(蔡锦青四子)所题,但这块牌匾已不知去向。
而在大夫第右边,是蔡锦青儿子所建可与“大夫第”媲美的豪宅“忠贤第”,因年久失修和各种原因,如今屋舍坍塌,庭院被野草、树木侵占,只剩下残垣断壁及两间半房屋。不远处,则是蔡锦青创办的“琴鹤轩”学校,可惜现只能看到仅剩的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