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汝森 郑少交供图
今日南屏镇 南屏镇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陈一典
珠海市南屏镇西大街八号,在灰白色石板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古朴,这里便是郑汝森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这座房子的对面,便是南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屏抗日先锋队的旧址。
约百年前,郑汝森曾在这里教书育人,后又组织抗日宣传,带领抗日先锋队抵抗日寇入侵,为抗日事业奔走。郑汝森曾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大队长、南屏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还出任“将军乡”(今南屏)的副乡长,由于当时南屏属于国统区,该乡长为国民党官职,但郑汝森正是通过该职位加大对当地红色革命宣传的投入,后世称其为“白皮红心”。
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 香洲区委宣传部供图
思想启蒙,积极宣传爱国主义
1902年,郑汝森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五区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
郑汝森的幼年生活并不如意,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那时起,他便跟随母亲同外祖父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幸运的是,外祖父是私塾教师,郑汝森有了读书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1920年,18岁的郑汝森在香南小学开始了教书生涯。1921年,他动员了一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进步教师一起创办了志仁小学并担任校长,校址最初设在村里的小祠堂——寿庄祠。当时珠海地区的私塾普遍为家族式掌控和管理,各族适龄儿童进各族的私塾进行学习,而志仁小学面向所有人招生,包括没钱上学的穷人。
郑汝森同族郑少交说,志仁小学的经费支出全靠教师的收入支付,他在办学中,从老师到学生,不论性别、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互敬互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课室不够用,他果断决定把学校迁到曾做过农民协会会址的“卓斋祠”上课。“郑汝森敢想敢干,把放在祠堂两边刻有‘肃静’‘回避’以及代表各祖上曾经考取功名的高脚牌子(一种宽而长的木牌)全部拆散,做成书桌、凳子。”郑少交说,“在教育中,他倡导创新、形式多样化,还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所以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学生很快发展到近百人。他在师生中还组织了一支宣传队,这也是南屏抗日先锋队的前身,也是南屏抗日先锋队的秘密据点。”
在这个过程中,志仁小学与外界交流频繁,常有澳门足球队、陶英小学乒乓球队、澳门前锋剧团、绿光剧团等到此开展比赛和演出,获得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旁开杂货店的二叔把九个侄子送到志仁学校”。
为鼓励学生,郑汝森每年考试时都会送给学生一些口琴、字簿、颜料等作为奖品。“当时办学资金很紧缺,他把自己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都用在教学上面了。”郑少交说。在此期间,郑汝森还兼任造贝小学教师,教授语文、算术、音乐等课程,以教师身份开展宣传爱国主义和抗日活动。
不过郑汝森的事迹起初并不被广为流传,曾经有媒体采访当地的造贝游击队,其中有幸存的队员提及自己的启蒙导师“郑汝森”,他的事迹才被世人所知。
南屏中共联合中学党支部旧址 香洲区委宣传部供图
投身抗日,组织队伍抵抗侵略
郑汝森革命思想的启蒙来源于他的两位堂叔: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的骨干成员、后在乡中成立农民协会的郑永联和省农讲所第五届学员、毕业后回乡任农民协会主席的郑显(郑永显)。
农民协会把各自耕作的农民集中在一个组织里,齐心协力与压迫势力进行斗争。郑汝森受到两位堂叔的影响,从小在心中就种下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火种,这为他日后与侵略者斗智斗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件”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反抗,郑汝森义愤填膺,他带领志仁小学、造贝小学师生积极投入爱国运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7年,当时在中山五区活动的中共党员陈嘶马、黄石生等在三乡成立“教师联合会”(抗日群众组织),郑汝森积极参加。
同年11月,郑汝森利用教学机会,联合教师郑炳芳、郑北江、容观奇、容宇宙等以志仁小学为基础,组织香南、甄贤、绍武、清河等小学生和校外青少年,组建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除学生外,还吸收社会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加入。此外,郑汝森还组织了全乡性的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他们向群众宣传和发动组织抗日,到南屏、翠微、前山、湾仔、南溪、三乡、吉大、坦州等地宣传演出,使群众深受教育。“郑汝森教唱革命歌曲,导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怒吼》等抗日剧目,又自编自导了《颠波寻子》等通俗剧目,唤起了群众的抗日激情。”郑少交说,“有一次在白石演出后,一位逃难到白石、以卖菜为生的观众触景生情,悲愤交加,他毫不犹豫地从衣袋里掏出全部钱交到宣传队负责人郑炳芳的手里,表示全力支持抗日。”
除了在南屏乡,郑汝森还带领队伍在周边城镇和村庄利用漫画和宣传标语等方式开展广泛宣传,“他们沿着岐关公路一直到了现在中山的小榄镇,每到一个村镇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郑少交说。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和武装自卫需要,不久后,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改组成抗日社训队(“训”即社会政治军事训练),并成立救护队,郑汝森任社训队队长。他领导社训队还开展缉拿汉奸、维持治安、出墙报、画漫画、印小册子、沿着岐公路张贴标语口号等工作,深受群众爱戴及拥护。在郑汝森的安排下,懂医学的被分配到救护队,喜欢唱歌表演的分配到宣传队,年轻小伙子则安排到武工队,人人各司其职。
1938年9月,郑汝森把南屏抗日社训队改名为南屏青少年抗日先锋队。据《香山任务传略》和《珠海文史》第九集的记录,抗日先锋队成立后,由郑炳芳担任救护队队长,组织队员进行训练。一次,在训练班刚结束的时候,正好遇上日本飞机轰炸停在前山河码头前面的海关轮船“通利号”,救护队员立即前往救助受伤的船员和群众,运送到澳门镜湖医院在湾仔设的分院进行救治。之后,抗日先锋队在卓斋祠开会汇报当天的抢救工作,在场的港澳同胞深受感动,随即回港澳发动广大同胞向救护队捐献了一大批药物和器具。
除了演出抗日歌曲剧目外,郑汝森还会挨家挨户宣传抗日运动,动员群众加入抗日队伍、捐献武器或资金等。
郑汝森(左二)与学生合照 郑少交供图
鞠躬尽瘁,将革命事业坚持到底
1938年夏,在三乡桥头乡校党支部书记张诚美的帮助介绍下,郑汝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教育下,他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郑少交说,当时日军占领三灶岛后,经常派飞机到沿海如湾仔、南屏等地骚扰和轰炸,郑汝森组织群众到前线抵抗和救护。
不久后,郑汝森任南屏乡副乡长,他利用自己担任副乡长的身份,将乡中的20支自卫枪支调到社训队使用,又向港澳同胞筹集一批枪弹,并把三门旧土炮进行改造,在造贝庙仔修筑工事,安置土炮预防日军入侵。
1938年一天早晨,日军派了几艘皮艇企图在企人石登陆。他得知消息后,马上组织队员赶赴企人石和边防军一起进行反击,打得日军仓皇逃走,取得了南屏地区军民首次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1939年5月,随着中山地区抗日形势的进一步推进,根据县委的指示,南屏抗日社训队全体成员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为中山县抗先队第五区第五大队,下设武装队和救护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少年抗日先锋队,郑汝森任大队长兼中山县第五区抗日先锋队委委员。在此基础上,郑汝森做好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经他介绍发展的党员就有张金琼等近十人。
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大队中山县总队成立后,南屏青年抗日先锋队被抽调了十余人加入县队,在中山县总队的5次进攻中,这些队员英勇奋战,起到先锋带头作用,一批队员在战争中成为党的优秀干部。
1939年下半年(此说法存在争议,文中采用珠海政府网站上的说法),根据党员发展的状况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南屏党支部在卓斋祠成立,郑汝森任党支部书记。在南屏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妇女协会、读书会和平民夜校等群众组织,郑汝森、张金琼等同志常帮助共产党活动,给他们刻印蜡版、报道党对时局的指示。
1940年,中山全境沦陷,南屏被日寇侵占。为防止日军和国民党右派反动势力的迫害,中山县委决定将党和队伍转入地下活动,以新的形式继续坚持抗日斗争,部分队员分散到各个学校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也有队员到五桂山、凤凰山等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
环境虽然十分恶劣,但郑汝森一心扑到革命工作中。他白天教学,晚上与抗日先锋队的地下党员秘密开会,很多时候只是在课桌上趴着睡一觉,第二天继续工作。“他很少休息,有时候半夜三更灯都是亮着的”。
由于长期参与革命,郑汝森积劳成疾,患上了皮肤病和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队员们自筹资金将他送到澳门山顶医院进行治疗,但治疗无效。1940年7月,临终前,曾经一起在抗日宣传队工作的战友在郑汝森的病床前围在一起,郑汝森抓住战友们的手,说道:“你们一定要将革命事业坚持下去!”说罢便溘然长逝。
郑汝森病故的消息传开,很多乡民伤心落泪,不少群众自觉地参加了抗先队为他举行的追悼会,大家都为失去一位好老师、好领导而悲痛万分。他的革命活动,对当时乃至后来珠海地区的抗日救国运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郑少交说,虽历经沧桑,人们却依然深切怀念他,称他为党的好同志、好干部,因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