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指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其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核心标志则是全要素大幅度提升生产率。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力根本路径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堪称国际政经秩序重要推手和全球创新生态的率先引领。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区域科教与文化引擎,其基础研究、法制观念、税收政策、监督体系、治理经验、示范能力和宽松市场环境,使之能够独辟蹊径、以资本优势开辟国际市场、寻求跨国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链。深化新质生产力香港的国际参与,以世界级技术创新,加速新型工业和智慧城市发展,可以实现人才、技术、政策合作机制新突破。
一、展开科技创新维度 对内多线软硬联通
去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与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的安排》,《京港合作会议第五次备忘录》亦明确将科创作为两地合作重点之一。9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创科及工业局与国家工信部签署《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合作协议》。早在2018年,京港成立高校联盟,支持港大、港中大及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京成立中心,让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尖端领域落地首都。京港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汇集创新元素,拓宽海外市场,支持科创企业走出国门。
特区政府推进“南金融、北科创”产业布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智能创新、联通世界为主题,推动跨地区、跨领域合作。港深两地共同组建的“港深科创合作区”已是全球人才及科技成果聚集示范区,不仅与大湾区和内地一线城市对接,而且对中东、东盟、欧美之环球商家,展示最新智能技术与创科成果,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经济及至生活环境上提供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思维和倡议,放大香港优势,完善“引进来,走出去”内外双向发展通道。
香港联交所(HKEX)今年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新特专科技企业上市机制,调整诸如信息技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及新食品新能源上市门槛,支持融资需求,引起国际资本关注,促进全球创新资源集聚与配置,通过跨境投资与并购重组,抬升香港在全球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地位。据悉,年内政府推出百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为从事策略性产业的企业提供配对资助,强化上游研发,实现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深化国际技术合作 对外全面纳才引智
《经济学人》2024年发布聚焦中国论文的封面故事:中国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研究人员数量超过美国和欧盟。根据统计,全球40%论文由中国学者发表,但中国论文引用次数却远低于欧美,“自然”与“科学”的发表量依然较少,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明显滞后。除了“与中国当前科研模式有关”,“迅速跟进热点(比如AI)仍是科研主流策略”。中国科学产出迅猛,但与国际合作比例始终20%,与西方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对比鲜明。香港作为拥有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发达地区,转化创新优势不足,虽然具备创新经济特质,但科技硬实力尚有差距。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破技术封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增进国际项目交流,注重国外尖端技术引进,改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与低端,掌握新兴产业的独立性与主动权,完善创新体系国际环境下的构建,以多元资金供给,厚植产业生态。发挥战略科技实力,加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链条。现代文明肇始于西方社会及工业革命,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东西文化碰撞和尖端科技的启蒙,香港作为里应外合的自由市场和连接中外的桥梁,理应顺应潮流,乘势而上,而不能顾此失彼,迷失航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纽约湾区全球人才流动最频繁。仅2010-2019年,净增国际移民144.9万;旧金山(三藩)湾区初创企业的1/4 创始人是中国或印度出生;东京湾区重视研发投入、大学集群及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促进;日本政府推出政策,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行政自主权,实施“海外就地取材”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国外设立研发机构、购买外国企业及实验室,有效聚集高素质人才。9月3日,特区政府携手优才专才协会推出人才义工计划,搭建桥梁,密切来港人才与本地社区联系,助力人才全方位发展。
香港开发河套及新田科技城创科集群,建立包括氢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及在前海、南沙及横琴全面参与,着力国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人才引进,实现人才、技术与 资本有效组合成为必答题。有特首政策组专家指出,香港的人才整合相形新加坡,需要长远视之,催生新政,“多条腿走路”用好创新创业人才。《施政报告》后,港八大本科生针对外地席位从20%猛增至40%。本土高校要扩容,学科建设需优化,评价标准亦要随之调整与完善,同时,不断加强智库、协会、政策圆桌会议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广度与深度。
20年来,香港作为亚太发达地区,共推出7项人才输入计划,出台包括优才计划取消配额限制,设立人才服务视窗及高端人才通行证,体现“以结果为目标”的务实操作。但是近年香港国际 人才吸引力的弱化及人才的阶段性流失,需政府加大人才战略规划,比如,除百强大学外,考虑纳入特殊专业院校,着重吸引科创人才,优化引智手段,增强人才信心;保持香港国际地位,优先向国际人才倾斜;机制性向全球提供本港人才需求指数,打造国际高端人才库。定期开展培训、讲座及招聘,协助签证办理提供个案支援。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为香港智力引进和人才储备提供了历史机缘。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姚璐认为23 至35岁毕业生的1/4从事工作低于其学历水准。香港人才政策亦招致批评,诟病高抬低放,难能学以致用。大批优才专才囿于各种局限涌入地产和保险等专业要求不高的服务圈。香港人口瓶颈要解决,但抢人才则需要兼顾国际背景和全球视野。放开“一线 ”抑或控制“二线”,惟专才善用和赋能,才会避免潮起潮落“一窝蜂”。
三、由治及兴谱写新篇 不辱使命助力国家
“科技+新质生产力”高峰论坛9月2日在港举行。“创新”和“人才”已是热词。香港拥有吸引全球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各类高端要素流入条件。香港科研机构具有国际化优势,与国际项目互补性强。在国际政治纷扰、地缘博弈激烈环境下,只有直面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识变、应变、求变,主动对接国际标准与规则,才能不辱由治及兴使命,繁荣香港经济,与国家同频共振,为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谱新篇。
香港开拓国际空间,尤其着眼非洲、中东和东南亚,把自己打造成欧亚大陆区域经济核心枢纽及“一带一路 ”中转站。
过往40年香港从国家经济改革中受益匪浅,但作为国际都市和金融中心,应该举目全球放眼世界,而非聚焦一地,“做容易事,赚轻松钱”。香港正面临改革转型需要,针对周期性及结构性问题,亟待利用国家全面开放之机会,深化新质生产力国际参与,打造香港特色“智能微工厂 ”及致力提升“香港制造”竞争力,利用香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国内及世界优势之能,突出香港发展科创之国际影响和对外观感。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3”报告云,全球43个参评大都市中香港赫然位列第四,凸显香港联通世界“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特点。深化香港新质生产力之国际参与,既是大势,亦属必然。
【名家简介】
邢云超,智库专家,教授。先后在深圳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及香港大学从事教学、跨学科研究和高阶公职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英国“剑桥大中华智库”创始人及《中国日报》、香港《紫荆》、《香港经济导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大公网和海外多家主流媒体发表中英文政论、专稿、特稿及网评超500篇近100万字,其中多篇被译成不同语种并被多家政府网站转载。出版专著《与时代同行:邢云超评论集(上中下)》;代表作品:《人口问题:中国思维的核心构成》,《香港通识教育亟待改革》,《澳门在大湾区的角色调整》,《法国政治右转与全球格局嬗变》,《中美关系正处于明暗交界线》,《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是历史必然选择》,《香港基本法是民族复兴之重要构建》等著述颇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