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凤鸡舞表演 受访者供图
前山凤鸡舞深受市民喜爱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2023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珠海非遗传承人湛嘉威携徒带来“珠海前山凤鸡舞”,为珠海本土设计师张玮的时装大秀《传承》进行了开场表演,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惊喜,也为时尚舞台增添了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色彩。
前山凤鸡舞,俗称“耍凤鸡”,是流传于珠海前山地区的一项民间舞蹈艺术。2009年,“前山凤鸡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前山凤鸡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生,巡游、表演等多个场合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前山凤鸡舞不仅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传承的魅力。
前山凤鸡舞的接力棒由鲍六(右)传递到湛嘉威(左) 香洲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寓意美好,凤鸡舞蹈传承百年
前山凤鸡舞,为凤舞和雄鸡舞的组合,起源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流行于岭南地区,清朝早期传入香山县(包含现在的中山、珠海地区)。
明代的前山寨是海防重地,毗邻香山和澳门,文教兴起,渔、农、盐业兴旺,当地人崇拜凤鸟、灵鸡。湛嘉威介绍,当地谚语称“家有竹鸡,白蚁化泥”。此外,《诗经》中还有“鸡既鸣矣,朝既盈矣”的说法,“鸡是十二生肖之一,又是农家之宝,凤鸟外表美丽并且还能治虫害、报气候,再加上凤和鸡都是我们当地人崇拜的吉祥物,因此,舞凤鸡逐步流行起来。”湛嘉威表示。
据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学政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里记载,春节巡游时有“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这“舞狮象龙鸾之属者”就包括凤舞和雄鸡舞在内。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香山与澳门开通陆路贸易通道,边境贸易非常活跃,1911年以后,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投资置业,也对地方文化给予大力支持,前山凤鸡舞也趋向兴盛。而明代番禺人黎遂球在《春望篇》里写节日繁华景象也有“百兽鱼龙迎锦阵,万户绮罗结霞麓”的描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山地区私塾兴盛,兴办起“凤山书院”“凤池书院”,珠江口边防要塞重地前山寨也办起了各式武馆,教人习艺练武;同时,粤中各县大批移民,陆续迁居此地谋生,凤舞和雄鸡舞就在彼时传入。到了清末,几乎村村有表演队,年年有汇演巡游,其影响力遍及香山县及港澳地区。
清末时期,广东远离当时的朝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间文艺较为活跃。到了民国初期,民间艺人李福五将其整理创编为凤鸡舞。随着时间推移,凤鸡舞逐步得到民众的认同,并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传播,逢年过节,前山地区的居民都以凤鸡舞表达欢喜之情,舞者和观众济济一堂,场景十分热闹。凤鸡舞逐渐成为前山地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不过,前山凤鸡舞由雄鸡舞演变而来,它的前身是雄鸡舞,后面为什么变成凤鸡?在湛嘉威看来,雄鸡和凤都指雄性,“凤在称呼上显得更高雅”,而雄性动物在色彩上显得更为绚丽,也可代表“富丽堂皇”,再加上“龙凤呈祥”这一成语,凤鸡的寓意会显得更好。此外,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生存,鸡又是日昴星君的形象,“通过在村子里面巡游,可以将不好的东西祛除掉,同时带来一些好的东西”,所以人们将凤与鸡相结合,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此外,凤鸡嘴上还会含着一串金钱,寓意招财进宝。
前山凤鸡舞与时尚相结合 张玮设计工作室供图
形象生动,前山凤鸡舞精彩纷呈
凤鸡舞表演由耍凤鸡者和凤鸡扮演者共同构成。耍凤鸡者通常是一人,凤鸡扮演者可以是一人或是多人,分为独舞和群舞两种表演形式,且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金鸡探望、金鸡戏水、金鸡梳妆、金鸡寻宝、金鸡瑞步、金鸡起舞等,展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凤来仪、吉庆延年的意境。
凤鸡道具用篾织粘彩布彩丝做成,有头、有颈、有身、有双翼、有尾,外形有大有小,大的体长近3米。凤鸡外表用彩色布或其他物料装饰,尾部用十多条雉鸡尾做装饰。凤鸡的双翼能扇动,颈能伸缩,形态好似传说中的凤。舞凤鸡的人身穿麟形裤、三爪鞋,与凤鸡形象相协调。凤鸡舞道具内有一个箍帽,供舞者戴在头上,稳妥承托道具压力。凤鸡的颈和双翼有操控杆,以表演各种动作。凤鸡第一次起舞时,必先举行“点睛”仪式,经过“点睛”的凤鸡才有灵气。
表演者在穿戴凤鸡道具时,须请另一人来协助,按穿道具裤、三爪鞋、凤鸡身、头箍带的顺序穿戴。表演者口含着哨子(用布带连着挂在颈上),手握操控杆,左手操控鸡翅,右手操控鸡颈可伸缩和转动的控杆,腰要操控鸡身的摆动、转动,脚要表演凤鸡的舞步,眼要透过纱窗观察周围的动静,在大头佛的指引下做各种动作,耳要听周围的声音,掌握现场的动态,嘴吹哨子,要配合表演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舞凤鸡不用锣鼓作为指挥,而是用港澳警笛哨声作为指挥。凤鸡随着哨声吹奏:一短一长、二短一长、三短一长,好似鸡的啼叫,所有的动作都要跟着哨子的节奏进行表演。例如表演金鸡独立、金鸡转圈等高难度动作时,哨声一响,凤鸡就伸长脖子,侧着头开始急转,哨声停动作才停。这一系列动作,让凤鸡的形象更加生动,又有几分洋气,十分逗人喜爱。“吹哨也有把不好的东西吹走的意思。”湛嘉威表示。
表演时,以锣鼓为节奏、以哨声为指引,表演者们要表演凤鸡伸颈、扑翼、爬砂、觅食、啄食等动作,以及左侧身、右侧身等基本动作,表现凤鸡的喜怒哀乐惊五种基本情态。湛嘉威介绍,凤鸡舞的舞步与岭南舞狮的舞步相似,有慢步、急步、左单脚跳、右单脚跳,以“之”线路为主,脚下动作主要包括交叉马、吊脚和跳步。
表演开场和结束时,凤鸡须向观众、主人家行三拜礼,即凤鸡昂首,颈往上伸三次,吹响一声长哨,在巡游路上迎面遇见醒狮,要行三拜礼;分别时,凤鸡走中线,醒狮靠边走,如果遇到的是一只醒狮,狮子从凤鸡迎面的右侧走;如遇群狮,狮子分开两边走。此外,如果遇到祠堂、庙宇、社坛等地方,凤鸡也要行三拜礼,以表示对当地人情风俗的尊重。
鲍六制作凤鸡 香洲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从小抓起,非遗传承队伍壮大
20世纪20年代,李福五在前山寨开设武馆收徒,同时兼教凤鸡舞,彼时,鲍六拜入其门下,学习凤鸡舞表演和凤鸡制作。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为学得更像更生动,鲍六经常往鸡窝里跑,观察鸡的动作、神态,有时一蹲就是一整天。师出名门再加上自身努力,鲍六很快以娴熟的凤鸡舞表演技艺征服了大众,同时,他也熟练掌握了扎制凤鸡的技巧。据了解,鲍六在80岁的时候,凭借惊人的技艺和娴熟的技巧,扎出了失传几十年的第一只凤鸡,自此,凤鸡舞“重出江湖”。
据鲍六口述,他从八岁开始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好武功,以凤鸡舞、耍狮子谋生。在民国初年,有武术教头李福五(粤西人)在前山寨开设武馆授徒兼教凤鸡舞,在诸多徒弟中,以李寿山(造贝村人)、鲍六(前山寨人)表演凤鸡舞技艺最好。尽管凤鸡舞活动在抗战中被迫中断、艺人出走或改行,但仍有李寿山和鲍六两个师兄弟在前山传教,直至1947年凤鸡舞才有所回暖。1947年,在南溪村举办春节艺术巡游活动中,凤鸡舞与醒狮、舞龙一起做过精彩表演,场面热闹非凡。1951年,凤鸡舞被误当封建迷信作批判而处于沉寂。1967年,有人倡议恢复凤鸡舞活动,但李寿山师傅已经作古,仅有凤鸡舞传人鲍六勉撑残局,直至1976年才得以公开表演一次。1978年,改革开放催生百花争艳,鲍六指导沥溪村赤脚医生苏贤弟和儿子、外孙学习凤鸡舞。2006年,苏贤弟在家开设中胜武术馆,免费指导沥溪村和长沙村30多位学徒传习凤鸡舞,此时凤鸡舞才枯木逢春。2008年6月19日,应澳门同胞的邀请,鲍六、苏贤弟及其学徒参加了“澳门纪念济公成佛400周年”艺术巡游活动,他们以8只凤鸡作群舞表演,澳门同胞和各地游客赞赏之声不绝于耳。2010年,前山凤鸡舞代表广东省队在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表演获得中外观众好评。凤鸡舞的影响从珠海前山,扩大到国内外。
2022年9月16日,舞蹈作品《凤鸡》在第七届“文化香洲·缤纷四季”系列活动秋之舞“舞动香洲”舞台舞比赛中获金奖 香洲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在鲍六的探索钻研下,前山凤鸡舞表演的6个程序逐步得到完善。2013年,为加强前山凤鸡舞的活态传承,香洲区文化馆和前山文化站选择在荣泰小学设立培训基地。2014年,前山凤鸡舞传承基地在前山中学正式挂牌,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六,亲临指导小学生学习凤鸡舞传统基本动作。在省专家和音乐人的指导下,创新排练出幽默风趣凤鸡舞蹈,参加当年7月在东莞举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中,荣获成人组金奖;在“蓝色珠海”文艺展示月及香洲区第五届社区艺术节上作汇报演出,将这项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得好评如潮,为非遗项目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非遗传承史上,家族式传承总能够演绎出最多的传奇故事。从鲍六开始,鲍家祖孙三代接力守护凤鸡舞数十载。如今,前山凤鸡舞这一非遗传承的担子落在了鲍六的外孙湛嘉威身上,在外公和几位舅舅的熏陶下,他成为“前山凤鸡舞”的后起之秀,也是该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前山凤鸡舞需要身体底盘很稳,对体型和体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湛嘉威表示,“我们在珠海多个学校开办了凤鸡舞的社团,孩子们对于凤鸡舞的热爱超乎我的想象,每次训练完,孩子们摘下凤鸡舞道具的时候,身上都湿透了,但没一个人喊累。”
文康概就是湛嘉威的徒弟之一,他今年15岁,几天前才刚刚上“鸡”。“一开始我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过来学习,后来觉得凤鸡舞确实很有意思。”文康概目前还处于“新手期”,每天需要训练2到3个小时,“训练完腿特别累,我觉得这是在我成长路上的特别陪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凤鸡舞的队伍中 香洲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如今的前山凤鸡舞已经摒弃了只有男性才能参与的陋习,在荣泰小学补充了女队员,仅在该小学,十年间累计有近400名学生学习过前山凤鸡舞。“我们希望让青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要把这种传统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湛嘉威表示,“每个非遗里面都包含了很多前辈留下的技艺和优秀价值观,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学习前山凤鸡舞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