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戴伟华】诗意留连重物华——刘禹锡《鱼复江中》诗系年与解读
来源:羊城晚报-云上岭南 作者:戴伟华 发表时间:2024-10-18 07:52

□ 戴伟华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比如《酬乐天咏老见示》云:“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首平常的诗不仅含有理趣,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想来也是,谁不害怕老去,老去之后又有谁会来怜惜你呢?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频频收紧,头发稀疏,帽子也系不紧而偏斜了。因为珍惜眼睛而不敢过多地阅读书籍,为了延年益寿而经常接受灸疗。经历过的事情多了,也就更加明白事理,看人就像看河流一样,能够洞察其本质。其实人老是自然规律,但这些都是值得庆幸的,放下这些烦恼,内心便能悠然自得。不要说太阳已经接近西山,它的余晖依然可以映满天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因能安慰老年朋友,成了名句,如结合全诗对老态的描写、对人生的感悟,更能体会到结句的力量。

故欣赏名句当读全诗。不仅如此,读诗还要尽可能了解写诗的背景,作品系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考察唐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自夔州赴和州道中的诗作,涉及《鱼复江中》诗:

扁舟尽室贫相逐,

白发藏冠镊更加。

远水自澄终日绿,

晴林长落过春花。

客情浩荡逢乡语,

诗意留连重物华。

风樯好住贪程去,

斜日青帘背酒家。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家乡的眷恋,体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读诗应尽可能了解作诗的背景,以知人论世。以往人们是将此诗系于刘禹锡“自夔州转历阳”途中,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诗应写在夏初,与“自夔州转历阳”秋天的时间不吻合。《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云:“此及下十一诗均长庆元年(笔者按,元年当为四年笔误)秋自夔州赴和州道中作。鱼复:汉县名,即夔州州治所在的奉节县。鱼复江,指夔州附近的长江。《旧唐书·地理志二》‘夔州’:‘奉节,汉鱼复县,属巴郡,今县北三里赤甲城是也。’”这首诗系年可以斟酌。此诗既不像刘禹锡长庆四年秋自夔州赴和州道中作,也不像长庆元年至长庆二年正月由洛阳抵夔州作。“远水自澄终日绿,晴林长落过春花。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从季节看应是春夏之交,所谓“过春花”似指已过春天的落花。刘禹锡长庆四年由夔州赴和州任在秋天,而长庆元年至二年正月由洛阳赴夔州任是冬春之交,至多说春天刚开始,谈不上“过春花”。《鱼复江中》一诗写作时间应是长庆二年夔州刺史任上的某次春夏之间的郊游,欣赏初夏鱼复江的美景,虽然有客情乡语的忧愁,但更在“诗意留连重物华”的诗、物交流。

其次,鱼复江也不能指长江。唐诗中写长江的诗句很多,重在开阔、迅疾。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景色是“远水自澄终日绿,晴林长落过春花”。谢朓写江的名句是“澄江净如练”,李白特别欣赏,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长江如练之白,其色彩大家都可以接受。

那么,诗中“远水自澄终日绿”写哪里呢?题目已有答案:鱼复江。奉节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有梅溪河、大溪河、石笋河、草堂河、朱衣河等主要河流。梅溪河是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其与长江交汇处就是闻名遐迩的长江三峡。唐代的夔州城就位于长江与梅溪河交汇的北岸。梅溪河在唐代是奉节(夔州)入江的重要支流,流经奉节县,因其河道在某些地段的形状像鱼腹而得名。鱼复县确实是汉代所置,应是取其形而命名。鱼复,实鱼腹。梅溪河风景如刘禹锡所写,非常优美,因植被好而“终日绿”,成为游览风景区。

其三,“客情浩荡逢乡语”的含义,佐证了诗的作年。初到夔州,“客情”尤重,故注意到“乡语”的亲切。如将此诗放在由夔州到和州的出发之诗,于情于理难洽。刘禹锡《竹枝词》并引云:“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正月,应指长庆二年正月,刘禹锡始到建平,建平即夔州。但诗未必写于正月,有可能是二月或三月。《竹枝词》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里的“南人”似指操吴声的江南之人。为何“动乡情”?因为刘禹锡出生在吴地,懂吴语,后来离开出生地到北方,主要活动地点在江北,扬州、长安、洛阳,更熟悉北方,包括北方话。从身份看,他更愿意承认自己是北方人,故以“北人”自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一般没有解释。为什么“动乡情”?联系“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就能明白。“乡语”即“吴声”。“侬”,吴语中的人称代词。《鱼复江中》不能说是始至夔州之作,但应与这场相遇有关。“吴声”,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确实生活在吴地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刘禹锡的籍贯虽然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等多种说法,但他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并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另外刘写有《踏歌词四首》,其中也提到“南人”:“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两首诗中的“北人”指自己。那么,“南人”指谁?“南人行乐北人悲”,此处南人应指居于朗州的人。南人是一变化概念,《沓潮歌》并引云:“元和十年夏五月,终风驾涛,南海羡溢。南人曰:‘沓潮也,率三更岁一有之。’余为连州,客或为予言其状,因歌之,附于《南越志》。”此处南人,应指岭南海边地区的人。

这首诗因有上述系年的考辨,解读也会不同。首联“扁舟尽室贫相逐,白发藏冠镊更加”,“扁舟”不能下长江,只供在鱼复江中游玩。“尽室”很容易被理解为“全家人”,但是刘在夔州没有家人在身边的记录,“尽室”应指自己和下属,他们休息日一起郊游。“贫相逐”则暗示了他们生活简单和不易。接着,“白发藏冠镊更加”描绘了诗人自己白发苍苍的形象,通过“镊”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形象的在意。长庆二年刘禹锡50岁,诗中或有夸张成分。唐人喜欢镊发,如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颔联“远水自澄终日绿,晴林长落过春花”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远水自澄”和“晴林长落”展现了宁静的自然环境,而“终日绿”和“过春花”则描绘了季节更迭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是写游乐所见鱼复江之水景和岸景。

颈联“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一语,既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复杂情感,又透露出偶遇乡音时的亲切和激动。

尾联“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则以动态的景象作结,诗人似乎在旅途中,希望“风樯”能够顺利前行,而“斜日青帘背酒家”则描绘了一幅夕阳下酒家的宁静画面。贪玩到日暮,杯酒乐归程。

诗中应有耐人寻味的佳句,《鱼复江中》的“诗意留连重物华”具有诗学意义,巧妙地将诗情与风景融为一体,使得诗歌内容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杜甫在《小园》诗中写道“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李商隐在《县中恼饮席》中亦有“晚醉题诗赠物华,罢吟还醉忘归家”的佳句。然而,刘诗所传达的对美好事物的深深留恋以及对诗意生活的无限向往,更令人产生羡慕之情。

《鱼复江中》这首诗,若置于刘禹锡初至夔州的心境之中,其艺术价值更显深邃。结合诗的创作背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我们能感受到刘禹锡在夔州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鱼复江中》因此成为刘禹锡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作者是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州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