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说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不让癌症患者绝望的好医生,让中医药登上世界舞台。”
一头干练的短发、总是满脸微笑,是大家对林丽珠的印象。在上个月过去的中国医师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获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2024年“最美医生”,为广东唯一入选的个人。
留在离病人最近的地方
“吃了你的中药,我感觉好多了。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头皮里的小疙瘩也消失了。”8月2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四区病房,来自广东惠州的欧阳大叔,一见到林丽珠带着团队来巡房,就笑着向林丽珠报告自己的“进步”。
“你不光要吃中药,也要吃西药。不用担心,继续努力。”林丽珠回以爽朗的笑声,并在巡房专用的笔记本上为欧阳大叔写下调整的新药方。
这是林丽珠最日常的一个工作瞬间。从医38年,林丽珠已医治患者超10万名,其中危重患者近万名。
“每次开诊,她几乎是全病区最后一个关诊的。常常是上午的门诊‘直落’到下午2点才吃饭,下午的门诊看到晚上9点多。”林丽珠的学生、医院肿瘤中心四区副主任陈汉锐说,“每天的午餐,林教授尽量在我们病区的走廊休息区吃,边吃边听我们汇报病人情况。她有自己的办公室,可以休息得更好,但她说在这里离病人最近,有需要时直接就带着团队去查房。我们病区建立至今近15年,一直如此。”
“作为一名中医肿瘤科的医生,我不一定能保证患者生命的长度,但我有信心拓宽患者生命的宽度。”林丽珠说,医生与患者之间,理解、尊重、共情非常重要。这不仅关乎医患关系和谐,也关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医生医术的精进。
“中医优势在临床。临床疗效、病人认可,从来就没有空中楼阁,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说起实干,林丽珠表示,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四处叩听,每个医生都要从细节发现问题,“现在检查检验科技发展很快,开检验单更快捷。但我认为,医生不能仅仅依赖科技检验。无论是多大名气的医生,都要在一线亲手触诊。这样才能赶在指标出现之前留意到需要干预的征兆,及时判断处理。这是我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目前AI或者是程序化的标准问诊机器取代不了真正医生的原因。”
临床科研并重
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对于救治患者,林丽珠从来没有门户之见。中医不能只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林丽珠坚持以中为主、中西结合。但有的患者只相信中药,林丽珠会耐心劝说患者,不要放弃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哪怕有的患者在外院进行靶向治疗,来咨询林丽珠时,她也会大方给出适合患者的建议和方案。
林丽珠表示,中医治肿瘤不是简单的“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医生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了解西医治疗肿瘤的各种方法能起什么作用、会有什么副反应,才能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叠加优势,给肿瘤病人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正是这样“让患者获益最大化”的实干精神,令林丽珠的中医肿瘤诊疗技术得到业内认可,作为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入选专家被评为“2022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
中医科研很难,因为要用循证医学的话语体系重新阐述,研发新技术新药。“但中医科研深具原创性,如果不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那太可惜了。”林丽珠说,到现在她每每翻看《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都能得到新启发,“像我们近两年承担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关于肺结节人群的研究,就与《内经》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呼应。”
“科研必须来自于临床,再以科研总结提升指导临床,这就是实干。”多年来,林丽珠主持中医药研究课题近40项,主持、参与肿瘤新药研发项目近百项,填补国内外肿瘤中医药标准化诊疗空白近十项。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刘苡婷
图|记者 邓鼎园
海报|黄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