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后不久,我收到了从泰国曼谷寄来的一包书,很是纳闷:谁寄来的呢?
打开一看,原来是泰华作家协会寄来的四本《泰华文学》杂志。居然,第74期上有我的一篇旧文——《茶浓,情更浓》。我想起来了,2015年6月底有个参加泰国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 “潮州:从原乡到异乡” 学术研讨会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在泰国的杰出校友陈汉士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泰华作协要邀请我去座谈。想来,他们是在提前做准备了。我想,我也得做点功课了,因为在《茶浓,情更浓》这篇散文里的最后一段,我写道:
喝吧,亲爱的乡亲们!下一次到泰国去,我将给你们带去潮州的凤凰单丛,
让泰国的工夫茶更加香醇,让乡情更加浓烈,让中泰友谊万古长青!
看来,是兑现这许诺的时候了!
著名泰华作家司马攻先生
再仔细看看《泰华文学》的主编,就是泰华著名前辈作家、潮阳籍的司马攻(马君楚)先生和澄海老乡、著名散文家梦莉大姐。1992年在汕头大学举办“首届潮籍华文作家学术研讨会”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那个时候,我才30多岁,年轻气壮;司马攻先生50多岁,年富力强。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叫《从<轻风吹在湄江上>看泰华文学作品的方言特色》,分析了这本泰华8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小说和诗歌合集的语言特色。我很喜欢司马攻先生的散文名篇《明月水中来》,在《茶浓,情更浓》一文中,还专门引用了,并赞美了他怀念故乡的高洁情怀和淡雅从容的优美文笔。一转眼之间,我已年过半百,他已是“80后”人士了。我在脑子里想像着我们23年后重逢的场景。
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主编的文学杂志《泰华文学》
时间到了2015年7月1日上午9点半,在汉士大兄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曼谷华尔街大厦19楼的泰华作家协会。本来约定的是10点钟开会,但会议室里已是高朋满座了。我们一进门,司马攻先生马上认出我来。我看看他:面容清秀,精神矍铄,仍然是那样地文质彬彬,一点都不显老。我们握手寒暄之后,他把我们带进一间小会议室,在会议桌的一头,已经摆出了一套潮州工夫茶具。我连忙呈上我带来的潮州手拉壶和凤凰单丛茶,20多年前的许诺终于兑现了。看着乡亲们有滋有味地品着工夫茶,我心里也美滋滋的,甘甜无比。
左2,司马攻先生,右2:《泰华文学》主编梦莉女士
十点钟,座谈会正式开始,《轻风吹在湄江上》的8位作者来了过半数:司马攻、梦莉、范模士、陈博文、白翎……,但多数鬓发斑白,已经是耄耋老者了:有的腿脚不利落,有的耳朵重听;还有老羊等作者,不能来了,因为去了天国写作。但高兴的是,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地坐了30多个人,有三、四十岁的,也有四、五十岁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老羊的女儿杨玲小姐已是泰华作协的副秘书长了。还有几位来自北方的西安、山东等地的文化人,也参加了座谈。因为他们从中国来泰国之后,也活跃在泰华的文坛上。看来,湄南河奔腾不息,泰华文学后继有人。我曾经说过,母语(方言),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里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澳大利亚的华文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庄伟杰先生说,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汉字,就是生命的原乡。他写道:“痴迷汉字,落笔成乡。在文字里蹈舞,如同流连于文化原乡,我可以把故国家园连同我的文化抱得紧紧的。”(《羊城晚报》2015年6月30日B4版)
是的,泰华的作家们,你们就尽情地在这片汉字原乡里舞之蹈之,创作出与原乡文化紧密相连、与原乡乡亲血脉相连的好作品来,我们等着阅读欣赏,也在“唐山” 等着你们的到来!
左1:司马攻,左2:梦莉,左3:泰国著名企业家陈汉士先生,左4:林伦伦
泰国华文作家协会的会长司马攻先生少年是曾经在家乡潮阳、汕头读书,16岁回到泰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从此走上“亦商亦文”的道路,70年代已驰名泰华文坛,那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明月水中来》即发表于1976年的泰国《新中原报》的文艺副刊“大众文艺”版。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明月水中来》、《司马攻散文选》,杂文集《冷热集》、《挽节集》、《蹄影集》,特写集《泰国琐谈》、《湄江消夏录》,随笔集《梦余暇笔》、《人妖·古船》,微型小说集《独醒》、《演员》、诗集《挥手》,文学评论集《泰华文学琐谈》、《司马攻序跋集》以及《司马攻文集》等。他还主编了十卷本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泰国卷》文集(1998年)和《泰华作协千禧年文丛》32册(2000年)。1985年,他被聘为“泰华写作人协会”顾问,后被选为第4届副会长。1990年,“泰华写作人协会”更名为“泰国华文作家协会”,司马攻被选为会长,为泰华文学创作的组织、繁荣和发展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司马攻先生的美文《明月水中来》,我实在太喜欢它了。不但自己讲课、写文章经常提到它、引用它的金句名段。最近一次是我在2024年5月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广播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方言广播节目部讲《如何做好海外方言传播》的时候,我向他们建议利用侨批、著名侨领的故事、华人作家的著名作品等题材来制作节目,以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受众的关注度。再一次,又不经意地提到了司马攻先生的《明月水中来》。我把下面的片段放在PPT上,请这些著名的主持人、播音人朗读了一遍:
“明月水中来”紫砂壶
我有一把小茶壶,宜兴出品的朱砂小壶,壶底刻着“明月水中来”五个行书。小时候,我每天都见到祖父用这把小茶壶冲出四杯浓浓的茶来……
三十多年前我到泰国来,这把小茶壶便被带着同来。这里喝工夫茶的人很多,就同故乡一样的普遍……我的茶瘾似乎越来越大……有时,我也要我的儿子喝喝茶。可是他只喝了小半杯,就把杯子放下:“哎呀!这么热,这么苦!我不要啦!”做个鬼脸跑了……
有一天,我外出访友回来,当踏进客厅时,我大大地吃了一惊:我那个十多岁的儿子,恰好坐在我经常坐在那儿喝茶的地方,用他生硬的手法,拿着这把小茶壶,正在冲他的工夫茶喝。……
我这时心中的笑意比脸上的笑容还要强烈得多,我坚信这把小茶壶不会寂寞,它已将有小主人了!
“明月水中来”这轮明月,我看得分明:她是故乡的那轮明月。
这明月我将留给我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
那些著名的主持人、播音员们都被司马攻先生怀念故乡的高洁情怀和淡雅从容的优美文笔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太感人了!方言广播节目部领导也觉得这样的题材实在很好,一周后他们便跟我联系,要把《明月水中来》改编为微广播剧播放,还要采访司马攻先生。就在今年的中秋节,节目制作小组还专门从北京来到汕头、潮州录制中秋节的视频,准备用作微广播剧的背景视频。看来,央视总台真的是下功夫来做这期反映海外华人在国外保护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节目了。
节目组的老师让我问《明月水中来》是何时发表的,司马攻先生秒回:是1976年发表于《新中原报》的“大众文艺”版。由此可见,饱含深情的文学作品,不但作者自己记忆深刻,其强烈的感染力也不会因作品发表的年代久远而褪去。反之,它像陈年的老茶,年份越久,越是醇香,甘于回味。
是的,司马攻写的不仅仅是一只紫砂茶壶,而是他对哺育他的家乡的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颗心。《明月水中来》,就是这样的陈香型作品,它将成为泰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与潮人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在世界华文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名家简介】
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