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Literary Theory 名家文论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文论•何志平】白露了,归来的是那人,归来的是那心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何志平 发表时间:2024-09-07 17:30

公历每年的九月七日或八日是白露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农历八月)的起始。斗指癸;地球正值处于太阳黄经一六五度。“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最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且阴气渐重,露水亦开始结霜。

中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为大,雁为小,白露一到,寒气渐生,鸿雁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玄鸟即燕子,春分时自南往北飞,此时凉风习习,露重枝湿,于是开始自北往南飞,是为归;百鸟也开始储备食物以过冬,如藏珍馐。白露实际上就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气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这时,走出炎热的三伏天,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转凉,寒生露凝,这也是“白露”名由之一。要成就“白露”,温度要掌握很精准,再冷一点,如果空气降低到摄氏零度左右,透明的露水凝结为固体,一粒粒硬硬的,那就是霜了;只有当温度大约到了摄氏四、五度的时候,露水还未变霜,表面却隐约有一层白色薄膜,露珠的中心还是水份,这个时候的露水,便叫做“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可以说“白露”是冷暖之温,阴阳之炁的一个既妙而又玄的平衡奇点,也是瞬间即逝的自然造化景象,迷倒那么多的文人雅士,诱发他们的诗画赞叹!

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农民最怕“白露”日起风,农谚有“白露日东北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日西北风,十个铃子九个空”。铃子,即锦桃。刮了风,桃子的收成便不好。农家又怕“白露”日下雨,俗谚说“白露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农民说白露日下雨,蔬菜会变苦,稻子会生虫蛀空,影响收成。不过,如果“白露”这一天有雾的话,则稻子容易结实,就会有好收成。总之,对于农民来说,“白露”这一天天气晴朗便再好不过了。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白露”也是桂花飘香之时,桂花独特的清香,往往能使人精神一振。

白露时节的民间习俗有:收清露,十样白(指的便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莲、白茅根、白茯苓参,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食后可滋补身体,驱除湿气。更有喝上一杯白露茶、酿白露米酒;吃龙眼,和吃番薯的传统。

农历八月白露和秋分,是十二“消息卦”第十卦的“观卦”。《观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表象。“观”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看人家,另一方面是被人家看。观察不仅是要我们认识世界万物,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彼此评估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内观看清楚自我的本性。

《观》有三层意思。首先是“诚静”。我们只有真诚、诚心地去做“观”这个动作,端正思想,安静下来,观其奥妙,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深刻的价值和要义。静下来,才能把自己的良心、良能、良知唤醒。

其次就是把已观的“内化”。要用全局的眼光探究本质,才能得到结果。能够在观察外面的事物之后,有所领悟,经过自身的感应,最后在生活中,将其化成自己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内化。要善于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其背后的规律,南怀瑾老师在南禅七日中说,看花,看山水,要把花和山水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睛中来。说白了就是放松,精神内敛。静静的看着,不用收,它自己就来了。这些是无为法,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其中之精神的。一个人懂得内敛,深藏不露,才是真正有气势。收回心神,养成习惯,人的精气神,自然就有了。

最后,就是“行止”。观之后要做出合理选择。观卦有“艮”的大象,就是整个观卦看起来像一座山。山有止的意思。会“观”的人能作出正确选择。面临人生选择时,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更大程度地“观”事物的本质和自己呢?如何能够让自己更全面地掌握信息,了解事物的真相,做到趋吉避凶?“止”就是说,我们看到过所有选择以后,就要作出决定,不必三心两意的再去找其他的了。而观看的目的,是要作出选择。观的时候要有警觉性,做出选择,还要进一步做出行动。

回归祖国27年后的香港,正在风云幻变的国际大局中浮沉着,是无可奈何地准备迎接着暴风雨的冲击,还是自我革命的闯出生天?不要药石乱投的内耗,要观天,观人,观事,观大局,观势!就要诚静,内化,和行止!

白露是一个非常诗情画意的词语。古代的骚人墨客,多次以白露为诗词之题材。唐朝杜甫有《白露》这首诗描写秋天的意境,以叶上的白露清晨时份散于马蹄下开始,至看见秋天的丰实美境,担心幽径蹊路过多收结。杜甫笔下的秋天,意境清凉凄美。

唐朝还有雍陶的《秋露》,白居易的《南湖晚秋》和《衰荷》,李白的《玉阶怨》,及魏晋左思的《杂诗》,都是应白露之境而抒秋寒之情怀。其中最古老亦是最特出的,是《诗经》里《秦风》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整首诗借着芦苇与白露起兴,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意境,反衬出那种痴迷的思念情怀,蒙上了一片寻找着失去亲人的迷惘,与恨不能早日归来感伤的情调。

二十七年前,“伊人”是深圳河以南的同胞你我。今天的“伊人”,可就是海峡彼岸失散七十多年的兄弟们?是香港在2019年恋殖失落了年青的一群?还是今日还在缠恋着昨天的香港人?

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分外的想念你们啊!

【名家简介】

何志平,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议员、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前局长。

医学博士、国际著名眼科教授、香港杰出眼科教授,曾同时担任中国内地十三所知名大学、医院、研究所的荣誉教授、顾问和导师。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著名社会活动家,香港资深时评人。

1994年起,先后出任中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特区政府临时市政局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及香港太平绅士等社会公职。

2002年开始组织创办一系列的“粤港澳文化高峰会议”活动,为粤剧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工作;2003年开创每年在港举行的“亚太地区文化合作论坛”,向国际社会展示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崭新状态,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贯彻实施,作出了杰出贡献,荣获金紫荆勋章。

2008年,在香港成立香港中华文化学院。2010年,出任获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香港民办智库“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一带一路”故事。

2013年,国务院委任为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2014年7月,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邀请,担任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顾问,并于2014年起与联合国共同组织每年一届的联合国国际能源大奖。

2023年6-7月,担任北京大学港澳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