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陈晓楠 何文涛 实习生 叶恩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刘畅
名家活动,历来是南国书香节最受读者欢迎的部分。2024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可谓星光熠熠——8月18日,葛剑雄、王立群、阿来、马伯庸、祝勇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文化名家,在琶洲主会场开设讲座、举办读书分享会,与读者零距离分享阅读经验与人生心得。
名家的到来,让今年的书香节格外热闹,周末的大雨也阻挡不了热情的读者。举办名家活动最密集的8号会议室,更是成了书展的“香饽饽”,活动开始前几个小时就已大排长龙。不少读者怀抱着书籍,期许着与名家的见面和互动。在这场读者与作者的双向奔赴中,书香弥漫,阅读的意义和价值也得以彰显。
葛剑雄:“华”亦作“花” “华夏”相当于“美丽中国”
8月18日上午,2023年度中国好书《品读中国》创作分享活动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举行。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家齐来到现场,向读者讲解充满干货又富有趣味的中国历史。
“中国”国名由何而来?中华民族如何形成?中华文明如何由微而盛、浩荡蓬勃地发展?葛剑雄指出,现今发现最早载入史册的“中国”二字出现在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距今已有三千余年。他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在古代,“夏”与“诸夏”原本是指代中原地区的人民,后来逐渐延伸为其文化的象征。而“华”字则源于“花”,形容中原人有章服之美。“‘华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美丽中国’。”葛剑雄说。
随后,曹家齐带来一场关于“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的精彩分享,介绍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交通制度“驿传”。
王立群:读懂《史记》 就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
8月18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携新作《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做客南国书香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在场读者走入司马迁的《史记》。
在王立群看来,《史记》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从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
“读懂《史记》,就能理解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尊重与传承。它提供的历史智慧,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指导未来,对每一个现代人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王立群说。
阿来:好故事有腔调 我一直在倾听内心的声音
8月18日上午,“穿越时空的文学经典——《尘埃落定》30周年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活动现场,《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讲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当年为了写出满意的作品,阿来在“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召唤下,走向自然,走向大地。在翻过一座座山,见过一群群人后,阿来找到了人和自然的联系与感应,也找到了写作的方法。
“好的故事是有腔调的,我一直在倾听自己的内心,那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书写了。”阿来称,当年写《尘埃落定》时,正值五月,杜鹃花刚刚开放,大地生机勃发,几只画眉在窗外声声叫唤,让他找到《尘埃落定》叙述的调子和方法。
马伯庸:每次到广东 都像回家一样
8月18日,作家马伯庸《食南之徒》新书分享会暨读者见面会在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行。新书是继《长安的荔枝》之后,马伯庸创作的又一部聚焦古代岭南地理与风物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创作的灵感源自马伯庸早前在南越王博物院参观时看到的南越木简。因为父亲曾在广州花都工作,马伯庸每年都会回广州待一段时间:“每次到广东,我都感觉像是回家一样。”
活动现场,有小读者提问:为什么你总是写小人物,而不是写历史中的大人物?在一片笑声中,马伯庸回答称,因为他自己也是小人物,读者大部分也是小人物。从小人物视角出发,大家才会发现这些历史的丰功伟绩背后,是无数个小人物的支撑、付出和努力。
祝勇:在文字里 将故宫这座早已建成的城重造一遍
8月1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祝勇的《故宫建筑之美》新书分享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我试图在文字里将这座早已建成的城重造一遍,材料不再是砖石、楠木、琉璃瓦,而是文字……在重建里,我还动用了无数次的寻觅、追思与想象,因此这重塑不只是借助文字完成的,还要借助情感、生命与血肉。”在分享会上,祝勇谈及他感受到的故宫的鲜活。
“有一天,我去冰窖餐厅参加晚宴。从厨师那里得知,他们每年冬天还在内金水河上采冰,存入冰窖,在夏季用于冰镇餐饮。”祝勇说,此后,每当在凛冽的寒风中走过太和门广场,听到冰镐的声音在浩大的广场上发出空旷的回声,“(我)都会清晰地意识到,内金水河是一条历史的河,但它不是死掉的、只能用来瞻仰和凭吊的河,它也是一条现实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