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图/受访者提供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文艺
在首次印行之后33年,学术名著《广州历史地理》一书近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包括陈永正先生在内的一众岭南学者力荐,引发关注。
该书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地理学界泰斗”曾昭璇先生的专著,初版于1991年,是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从历史立场叙论广州城市地理的专著。
一座海洋城市历经三千年不淹不淤,中间有什么历史地理成因;番山、禺山、兰湖、菊湖、西湖,这些历史上曾存在的地名和景观为何会消失;广州河南是怎样随着珠江平原的淤积引来移民建村,并逐步发展起来……
作为地道“老广”的学者曾昭璇从身边出发,将爬梳古籍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解答了一系列“何以广州”的城市之问。这本书虽是学术专著,但却受到了广大年轻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并在豆瓣获得9.5分的高评分。
来自陈永正教授的再版建议
此次再版的《广州历史地理》,被广东人民出版社收入《岭南文库》丛书。责任编辑谢尚告诉记者,此书再版是出于著名学者、古文献学家陈永正教授提议。
“我在跟进陈先生一本著作的出版过程中,他力荐了这本《广州历史地理》,强调其完全值得再版、嘉惠学林。”谢尚说。
那是谢尚第一次听说这个书名,陈永正先生的再三推介,让她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先生这么看重这本书,肯定有它的独特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初版《广州历史地理》已经无法从市面购得。于是,谢尚从旧书网淘来一本。翻开书后,她就被里面丰富的史料吸引了。
“成书的20世纪90年代,不像现在,不能用电脑搜罗文献。可以想象,曾昭璇先生当时收集这些古文献是多么艰难!他只能一页一页翻阅古籍,然后动手一条一条地抄录引用,而且亲手画了那么多张地图和示意图!”
在《岭南文库》编辑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谢尚和她淘来那本二手的《广州历史地理》。准确地说,那是一本早已“散架”的书。由于没有原文件,谢尚和团队只能将旧版书一页页拆开,然后扫描转化为电子版,再进入后续的校对等流程。
谢尚表示,本次重新出版内容大体一仍其旧,尊重作者,遵照“慎改”原则,只对原著文句明显语法错漏、别字等略作修改;有疑问或引用古文疑误之处,尽量以按语说明。原著地图个别地名和界线印刷不清,经过辨识后,在不改变地图原貌的基础上,邀请地图专业绘制编辑修补。
同时,出版社还邀请广东省地方志专家曾新进行审读。
“点点滴滴积累”得来此书
“父为画师,携余旅行,遂喜舆地,耳濡目染,所知所学,乃成斯篇。”三十多年前,曾昭璇在《广州历史地理》序言中介绍了他写这本书的背景。
曾昭璇(1921-2007)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曾广衡是清代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翀的弟子。因此,他从小研习国画,跟着父亲外出游历山水写生,十分爱看《徐霞客游记》。
“曾先生的父亲很希望他能继承画业,但他的兴趣不在于此,而在地理。应该说,是游山玩水的经历为他打开了地理这一扇窗。”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黄少敏曾这样回忆,他从学生时代就跟随曾先生进行科学考察,曾昭璇于他亦师亦友。
1991年《广州历史地理》出版时,曾昭璇先生已是70岁高龄。他的妻子,国际知名的珊瑚生态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梁景芬教授提及:“我与曾先生虽然相伴数十载,但专业不同……能感受到的是(他)平时爱看书,且涉足面很广,故《广州历史地理》一书他确是从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而来。”
出版33年来,这本书已经成为广州历史地理科研的基石,书中的观点被地理、历史、考古、城建规划等多个学科在区域研究中广泛引用。
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首席专家李庆新告诉记者,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与曾先生结识,时常就珠三角历史地理变迁、岭南史地等问题请教先生。
他说:“曾先生博学多才,为人十分谦和热情,乐于助人。早先曾有记者将先生的形象概括为‘诗人的气质,哲学家的辩证,数学家的严谨,探险家的精神’,我深以为然。”
李庆新还指出:“《广州历史地理》是广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里程碑,也为国内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树立了一个学术标杆。它出版后30多年以来,虽然考古和学术都在取得进展,城市变迁速度加快,但是这本著作对广州城市历史地理的基本概貌、发展脉络与主线,对城市发展的特征与时代特色,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等提出的一系列论述和观点,大体上并没有过时。而且后来的不少新资料、新成果都证明曾先生的观点和论述是正确的。”
独具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研究视野
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看来,曾昭璇先生是一位富有人文关怀的地理学家,名作《广州历史地理》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这一特质。
“很多自然地理学家在做学问时完全不考虑人的因素,只研究纯粹的自然变化。曾先生虽然是研究地貌学出身,但涉猎极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也是一个文人。他热爱历史古迹,关注身边的自然地理,再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自然地理。”
其实,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1934年,顾颉刚发起成立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基础。并称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三驾马车”的谭其骧、侯仁之和史念海,都曾是顾颉刚的学生。
刘云刚介绍,在“三驾马车”及其各自弟子的带领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形成了三大流派,并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成立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影响一直持续到如今。
“曾昭璇教授则是广东本土的,并非三大流派传过来的弟子。但他独创性地从历史立场解读自然地理,为历史地理学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开创了历史自然地理这样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分支。”
刘云刚进一步解释:“三大流派就像源头,岭南地区属于下游,上游不断向我们输出,而曾先生自己开出了一枝花,这是完全本土的。”
2021年是曾昭璇先生100周年诞辰,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设“曾昭璇讲座”和“曾昭璇基金”。刘云刚表示,其目的在于弘扬曾先生对地理学的热爱精神,以及他传统的、踏实的研究范式,“曾先生跨越自然人文学科分野的地理学研究综合视野,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研究特点,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
——访谈——
著名学者陈永正:
广州城的居民、建设者、决策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羊城晚报:据说《广州历史地理》的再版跟您有很大关系?
陈永正:对,前两年我的《梁鼎芬诗词笺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也问我还有什么关于广东的好书可以出?我马上就想起了对我影响甚大的《广州历史地理》这本书,作者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辈学人曾昭璇先生。
羊城晚报:能讲讲您与这本书的故事吗?
陈永正:1960年我进入当时的华南师范学院读书,就知道曾昭璇先生是很出名的地理学者。199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曾昭璇教授这本《广州历史地理》,我立即买了,而且之后把它当宝贝一样放在案头,作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书,一直到如今,用了三十多年。
羊城晚报:为什么您如此重视这本著作?
陈永正:我们从上小学就开始学历史、地理,但一直没把历史和地理连在一起。后来我才知道有个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是新的学科,近百年前才在中国兴起。其实,历史地理的资料两三千年来非常丰富,古代所有的史书都涉及地理,比如各个朝代的地理志。这些史书既是地理书,也是历史书,历史与地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曾昭璇先生这本书把历史和地理连起来做成学问,而且专门梳理广州的历史地理,这就更加重要了。它不仅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普通人来说也有很高的阅读观赏价值。我们学人都把它作为研究学问的一个参考。
羊城晚报:它对您的研究和学问具体有哪些帮助?
陈永正:最近四十年来,我在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建立起岭南文献研究室,长期关注历史上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学、岭南诗歌。在笺注岭南文献、整理岭南诗歌的时候,免不了要查阅研究历史与地理的书,追寻古人足迹,探看地方山水的古今变迁。
例如我笺注陈白沙先生的诗文,白沙先生曾在江门一带游历,或沿着西江一路直上,在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诗文。要笺注这些诗文,就必须看很多书,《广东通志》《新会县志》,以及《广州历史地理》等很多兼顾广东历史和地理的书,才能够把事情讲清楚,也正说明了历史、地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羊城晚报:对于广州来说,这真是一本宝贵的著作。
陈永正:是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对广州有特别的感情。应该说无论是老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都应该热爱广州,热爱广州的历史,懂得广州的地理。曾昭璇先生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作为生活在广州城的居民、建设者、决策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羊城晚报:在野外调查和学术研究中,曾昭璇先生最强调“到现场”,最重视“亲自去”,这能给当下学界带来什么启示?
陈永正:曾先生是地道的岭南学者,学问非常务实。所谓务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总结理论,再用理论去研究实际问题。
当然,这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了。不过,现在也有不少学者是从理论到理论(比如研究古文的不懂得写古文,研究诗词的不懂得写诗词),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了……曾昭璇先生是典型的岭南学者,他的每一个理论都是有用的,从实践中来,不是虚对虚的,他身上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岭南学风,今天应当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