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美术学院视频号发布了一批优秀毕业作品,其中,阳江“00后”女生陈海蓝的毕业作品《纸鸢漫游》引起网友关注。陈海蓝将传统风筝融入装置艺术中,赋予了传统风筝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带火了阳江风筝文化。
创作灵感源于家乡阳江
视频中,陈海蓝自信大方地介绍自己“来自广东阳江”,其作品灵感是来源于家乡,这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南鹞”发祥地——阳江。《纸鸢漫游》则结合了装置艺术和传统风筝,通过收放风筝线绳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跟随“纸鸢”穿越时空。
阳江风筝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文字记载至少有340余年。数百年来,漠阳大地衍生出独特的风筝文化,承载着阳江人民共同的情感记忆。在阳江,放风筝不只是重阳节的专属节目,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能看到不少市民在南国风筝场,拽着长长的风筝线迎风奔跑。
“风筝承载着我童年的很多美好回忆。”陈海蓝说,她一直想做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飞行器类作品,带着这样的想法与家乡情感,她的毕业作品敲定了风筝题材。
最大的困难在于互动技术
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流派,创作者需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经过艺术性的选择、改造和组合,实现与观众互动。
因此,陈海蓝直言在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也就是作品的互动技术。比如在风筝的动态呈现上,并不是制作一个随着风筝位置变化而触发的简单动画,它背后的程序需要用到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具有拉扯感的物理风筝线连接着虚拟的线和风筝,并随风互相牵动,模拟实现更真实的飞行状态。
直到开展前10天,陈海蓝还在与老师不断沟通调整,不断完善数字互动体验设计,为风筝文化,提供新的传承与发展可能性。从2023年12月起,她花了5个月才创作完成。
赋予传统风筝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参展当天,置身于赵伯驹的《仙山楼阁图》,在山腰白云横飘中放飞纸鹞的互动体验,吸引了不少观众。观众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能“放飞”阳江灵芝风筝,还可认识10余种风筝样式,当风筝落下之后便会随机变化出新的风筝式样,充满了趣味性。
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这种崭新的体验,对阳江风筝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学四年我学习了许多关于美学和交互技术的知识,希望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赋予阳江的传统历史和民俗文化新的展现形式。”陈海蓝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所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阳江。
自作品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展出后,陈海蓝收到了很多邀约和合作意向。接下来,陈海蓝将融合参展地具体的空间场地和文化历史,进行二次创作,在画面视觉风格上尝试更多可能性,通过作品把阳江风筝这一非遗项目带到更多地方,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