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董兴宝】茶叶传入欧洲——广州十三行系列(17)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董兴宝 发表时间:2024-06-22 15:25

茶叶,作为当时“广州十三行”最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全国各地的茶叶,运送到广州,出口到欧洲各国。那么,中国茶叶是什么时候传入欧洲,又是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流行的呢?

中国茶叶何时传入欧洲?

“17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茶流行于欧美。”这是《广东通史》中的记载。但对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应该在更早的时间,只是欧洲人普遍饮茶、大量需求中国的茶叶,则是17世纪中叶以后。

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的书籍记载中,茶叶何时传入欧洲的呢?

曾在广州洋行工作的美国人亨特在其著作《广州“番鬼”录》中说,“东印度公司船只最初到达广州是在1650年至1660年之间,而到1666年英国人才开始喝茶。”他还说,英语 tea(茶)这个词起源于中文,本来是福建方言讹音,该省最先输出茶叶到欧洲;从广州口岸运出茶叶已将近250年。

亨特1829年加入美商旗昌洋行,1837年成为该行的合伙人,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广州自1580年或更早的时间,已经有茶叶出口到国外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早期时候,茶叶的出口非大宗物资,还是数量比较少。

瑞典人彼得·奥斯贝克在《中国和东印度群岛旅行记》则说:“茶叶,欧洲人学会泡茶喝是在15世纪,从那以后各国花费大量的钱竞相向中国购买茶叶同其他一些受欢迎的东西。”可见,瑞典人记载中,欧洲人从15世纪就学会喝茶了,比美国人亨特记录的还要早一些。

虽然在15-16世纪,茶叶已经陆续传入欧洲各国,但作为大宗物资出口,还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例如,英国人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说,17世纪80年代,中国清朝解除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这使得茶叶、瓷器和中国糖的出口量猛增。

英国人弗兰科潘的说法,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广东通史》记载“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当局就建立起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洋货行,俗称十三行”。广州十三行代理的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就是茶叶。

通过对比广东史志和外国人的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确定:茶叶传入欧洲,应该最早是在15-16世纪,而如《广东通史》及多个外国人的记载,欧洲人普遍饮茶及中国大量出口茶叶到欧洲,还是17世纪中期,或者广州十三行设立以后的事情。

客观地说,中国茶叶传入欧洲,让欧洲人普遍消费茶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非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

中国茶叶为何传入欧洲?

在历史上,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悠久,在唐宋时代,茶文化就盛行。例如,唐朝时期到中国旅行的阿拉伯人写成《中国和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

对于中国的茶叶如何传入欧洲,一直没有权威的说法,但肯定与14-15世纪的欧洲人到中国传教、旅行人士有重要关系,他们记录和出版了各种书籍,向欧洲人推荐茶叶、介绍中国人的饮茶习俗。

在到中国旅行的欧洲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元代时期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但他并没有更多关注和记载中国的茶叶。

“有两三样东西是欧洲人所完全不知道的,我必须简略地加以说明。其中,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日本人和他们的邻人叫做茶的那种著名饮料。”这是《利玛窦中国礼记》中的一段话。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82-1610年在中国广东、北京等居住和生活过,详细观察和记录了中国茶叶。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年代里,多数欧洲人并没有饮茶的习惯,因此,他甚至认为“茶叶是欧洲人所完全不知道”。因此,他还细致的观察了中国的采茶、饮茶:

中国人春天采集这种叶子,放在荫凉处阴干,然后他们用干叶子调制饮料,供吃饭时饮用或朋友来访时待客。在这种场合,只要宾主在一起谈着话,就不停地献茶。这种饮料是要品啜而不要大饮,并且总是趁热喝。利玛窦还特地强调,经常饮用也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

曾在广东潮汕地区被关押和旅行的西班牙人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于1625年出版了《中国纪行》一书,作者根据他的观察写到:

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们不洗碗,倒上煮熟的水,里面放上我说过的那种草,水很烫,他们一边吹一边喝水。不管是吃饭时还是其他时候,他们都不会喝冷水,如果有人喝了,那就是件很奇怪的事,甚至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在平时不吃饭的时候喝冷水。

西班牙人笔下的“那种草”,就是茶叶,也说明当时的西班牙或欧洲人,并茶叶并不熟悉,与利玛窦的记载相互形成印证。

比科尔特斯更早一些的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中,也记录了中国的茶叶,书中说,中国人认为这种饮料对心脏极有好处,因此饮用这种东西已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即使不渴也要喝。

这些西方人细致观察了中国人采茶、制茶和饮茶的情景,并通过中国人的介绍,了解了这种健康的饮料,将其做了记录,并通过书籍介绍给欧洲人,让欧洲人初步认识了古老的东方古国有种“健康饮料”——茶,这是中国茶叶能传入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茶本身作为健康饮品,对于喜欢食肉的欧洲人来说,茶也可以解油腻,也是他们需要的饮品,通过到访中国的欧洲人观察、饮用或体验,再通过口碑和出版宣传,让更多欧洲人逐渐了解了中国茶叶,慢慢地在欧洲流行起来。《马礼逊回忆录》一书中甚至说“有些英国人告诉中国人,说英国人没有中国的茶叶贸易就不能活.....”可以看出欧洲人对中国茶的巨大需求。

茶叶出口的鼎盛与败落

“茶叶是清朝出口贸易中最重要的成分,在1867年它仍然在中国出口货总值中贡献了59%的价值,中国供应西方世界的茶的消费量达90%,处于垄断地位;英国人的茶有百分之九十五是从中国去的。”

这是曾在清朝海关工作的美国人马士,在其著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对中国出口茶叶数据的记载,他利用在海关工作的优势,获取了茶叶对外贸易的可信数据。

他还说,中国出口的茶,从17世纪开始,逐年增加,一直持续增加到1886年,达到顶峰,从此之久后就开始减退了,原因是:世界上增加了从印度、日本等茶的来源供应,到了清朝末期,即在1905年,清朝只供应了29%。

《广东简明史》对于广州茶叶的出口,也有记载“18世纪六十年代初到19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七十年间,广州出口的茶叶增长了10倍”。

广州茶叶出口猛增时期,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兴起及发展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大量的茶叶聚集到广州,例如,福建的红茶,浙江的龙井茶,安徽的绿茶等。这些茶叶通过行商卖给外国洋行、运往欧洲及世界上更多国家。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茶叶为什么全球市场份额缩减、出口量减少呢?

除了日本、印度茶的供应量增加外,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分析认为“资本的缺乏以及在培植和烘制方面的全不留意,足够解释中国丧失茶的主要市场的原因了。”应该说,美国人马士的上述分析符合实际情况,清朝时期,茶场、茶农分散,固守传统农业种茶、制茶方式,自然渐渐丧失了竞争力。

虽然清朝末年从广州出口茶叶的量锐减,但广东人饮茶之分却兴盛起来。根据《广东史志》的记载,在清朝时期,“迎客先奉以茶”日渐成为清代广东新风尚,一直沿习至今。广东茶商为应中外消费者的口味,增加了茶叶品种,有用花薰制的花茶,特制的红茶、乌龙茶等。外省产茶区的茶叶如武夷茶、安溪茶等汇集广州。在市场导向之下,广东人嗜茶之风因而大盛。

对于广东及全国各地的饮茶之风,《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也有记载:茶一直是他们从早到晚的饮料。他们在家里总是准备有茶,来客进屋时都奉上一杯,临走时再奉一杯。许多地方都有人在大路旁摆上茶,一到三个铜板卖给过路的旅客。

在饮茶文化兴起的过程中,广东本地种茶、制茶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68-1872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其中包括在广州、清远、韶关等地考察,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中做了茶的记载“中国人一般喝绿茶。但是外国人却偏爱红茶,对此的需求逐年增长,因此红茶的种植面积在中国越来越大。”

虽然李希霍芬在记载中未明确说看到了广东本地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事实上,广东潮州、英德等种植茶的历史悠久。例如,“英德红茶”是中国五大红茶之一,时至今日,英德市茶叶种植面积大,是著名的红茶之乡。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沿着当年广州十三行兴盛时期的进出岭南最重要的商路——北路,即沿着北江而上,开启广东茶文化之旅,寻找当年茶叶广泛种植、大量出口的点点历史印迹。

名家简介:


董兴宝,山东潍坊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广东工作6年,曾担任广东清远市政府文化顾问(2014-2018年)。主编出版过《北江茶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清远故事》(新华出版社2017年出版)和《中华洞河之道》(广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