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通讯员 王海丽 张萌
图/通讯员供图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接待大厅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见到了来接他回家的亲人,漂泊无依之苦和对亲人的愧疚、思念等种种感情瞬间交织在一起,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我们一直在找你,做梦都想你能回家呀。”老人的哥哥几度哽咽,弟弟失去联系20多年,他们这个大家庭就痛了20多年,如今,这个大家庭终于团圆。
这不知道是老魏工作室工作人员第几次见到这样感人的场面,一次次拥抱、一场场重逢中包含着太多的故事、期盼和思念。这一天,他们再次被这重逢的场面感动,同时也深感欣慰,又一个家庭因他们而重新圆满。
21年 团圆的故事遍全国
“老魏工作室”有什么来头?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老魏工作室”初建于2021年,是帮助受助人员重返社会、回归家庭的重要平台,目前有15名成员,其中6人是党员。54岁的魏润能就是“老魏”,他是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也是一名有着22年党龄党员。
自2003年负责寻亲工作以来,魏润能每年护送受助人员返乡十余次,尤其在早些年,远、难、重的护送任务多是由他带队。“有一次去新疆,光乘火车就花了差不多10天,一次来回就接近10000公里。”在没有动车、高铁的年代,魏润能就是这样一趟趟把受助人员送回亲人身边。
在实践中,魏润能摸索出了“望、闻、问、切”的四步寻亲工作法。他善于从关键点切入,打开受助人员的心扉,帮他们化解心里的坚冰。
一个“拥抱一下”的建议,让赌气离家的小易和父亲拥抱,让小易终于放下10多年流浪的倔强,答应和父亲回家。
作为受助人员的兼职“Tony老师”,魏润能发现,受助人员在理发时情绪放松,趁机引导便可获取很多有效的信息,“剪断‘烦恼丝’、理出新线索”成为老魏的看家本领之一。2008年至今,魏润能每月都为受助人员理发,一边理发一边聊天,和他们分享身边的趣事,倾听他们生活中的乐事,获取寻亲线索帮助他们踏上回家路。
2023年以来,魏润能和老魏工作室的其他成员已成功帮助703名受助人员返乡。
双管齐下 助力每一个寻亲与就业的梦
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也换来了一句句真心的感谢。受助人员和家人对老魏工作室团队的感激,不仅体现在一句句真诚感谢的话语里,也体现在一面面锦旗中。
在魏润能工作室,锦旗挂满了整整一面墙。“我们收到的锦旗至少有100多面,还有很多没地方挂,就收起来了。”“这些锦旗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不断激励着我们。”老魏寻亲工作室的成员说。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科技和信息手段让寻亲效率大大提高,但反复求助的问题,也让老魏工作室的成员们陷入了沉思。他们正寻求突破,以实现高质量救助。
共性的根本性难题有哪些?老魏工作室团队成员们开始深入挖掘,与受助人员及亲属、属地各部门、社工组织等深入沟通。
对于返乡受助人员来说,他们返乡后遇到的困境主要有家庭、居住、基本生存保障、户籍注销重新落户等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老魏工作室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源头治理。
通过积极沟通,2023年以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先后与云浮市救助管理站、贵阳市救助管理站等11家省内、外救助管理机构签署《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双向合作机制协议》,细化了包括身份核实、寻亲送返、资源链接、信息共享、定期回访等5大类协作内容。助力实现受助人员快速寻亲送返、动态管理、响应需求等目标。
对于在外求职类受助人员,老魏工作室探索出“六破法”解决困难人员就业的新方法新路径,构建起全方位解决受助人员就业思想、资格、能力、身份、方向、渠道等问题的工作体系,为受助人员就业打通“关口”、畅通路径。
2023年以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已经与8家爱心企业建立就业帮扶合作机制,并且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定期回访、开设流动学堂等方式,惠及受助人员2254人次。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7名人员考取保安证、健康证。
一直以来,老魏工作室扎根在救助一线工作岗位上。他们“脑勤”,从未停止过探索尝试提高救助服务的新方法;他们“嘴勤”,一直与受助人员、社会各界积极沟通,发现需求、链接资源;他们“腿勤”,祖国大地,无论多远,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不辞辛苦、排除困难,护送受助人员返回家乡。“救助圆梦”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