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罗钰涵
图/学校供图
在五一劳动节前夕,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名单公布,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珍芳上榜。中国人一年要吃掉7亿头猪,生猪种源的自主可控和作物同等重要,从事生猪育种工作长达25年的吴珍芳,就将“养猪强国”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吴珍芳长期从事猪遗传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专业养猪”25年来,发表论文210余篇,获授权专利42项,培养研究生120多人。他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回忆入行经历,吴珍芳笑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并不了解畜牧专业学的是什么,只觉得很“高大上”,“一提到畜牧学,我脑海中莫名出现在大草原上骑马的场景,不由得心向往之。”懵懂入行后,他开始意识到养猪是事关国民经济的大事,在年复一年与猪“打交道”中,他也真正爱上了这一行,决心将“养猪强国”作为终身追求,让老百姓实现“猪肉自由”。
最初实验条件十分艰苦,科研瓶颈随时出现,产学研并重的压力很大……多少年来,他每天的日子几乎就是吃饭、睡觉和工作。为了“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吴珍芳带着科研团队下足苦功夫。
吴珍芳和团队成员提出“兼用品系”和“一优先两同步”等猪育种新理论,创新四元和五元杂交育种、基因组选择、体细胞克隆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瘦肉型猪育种方案。
“外国种猪价格高昂,每头猪约需花人民币2.5万元至3万元,关键是买来的还不是最好的。”吴珍芳说。为此,他主持培育了“华农温氏Ⅰ号猪”和“温氏WS501猪”2个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并得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仅有通过国家审定的2个高效瘦肉型猪新品种。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培育中国特色种猪
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的创建,是吴珍芳职业生涯中遭遇的一大挑战。十多年前,国内种猪的基因检测要采用进口的基因芯片,价格十分高昂,他便有了寻求其他技术替代的想法。近10年来,团队总共研发了三代技术、创制了两代芯片,自主创建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育种芯片技术垄断。2022年,吴珍芳团队被委派组建中芯种业创新联合体。据测算,中芯种业投后估值超过100亿元,“猪芯片”跑出估值百亿的种业密码。
如今,猪育种技术已经进入了分子设计育种阶段。“只需要在刚出生的小猪耳朵上取一滴血,通过基因检测,就可基本判断小猪日后长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这样看似“科幻片”的场景,在吴珍芳团队的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
“外国品种,不一定完全适合国人的消费需求。比如四川人喜欢吃回锅肉,猪肉要带点肥;广东人喜欢煲汤,骨头价值大,这都需要不断改进猪的品种。” 为此,团队选育出更符合国人需要的、瘦肉更多的高效瘦肉型种猪,瘦肉率达到65%-66%,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种猪新品种在全国23个省市550余家养猪场应用,累计出栏肉猪1.5亿余头,创产值3200余亿元,带动农户增收330余亿元。
作为广东省生猪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他还长期坚持带领团队深入猪场、农村开展养殖技术服务,先后对接30余家养猪场、120余户养殖户,转化实用技术30多项,年培训农技人员1200多人次,为养猪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核心种源自给率已达到95%以上。现在种猪不需要依赖进口了,我们的猪育种工作不比国外差。”
安排学生首份工作在种猪场实习2个月
在吴珍芳所指导的华农22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研究生李政看来,吴老师就像一位大国工匠,在生猪育种领域脚踏实地向下深耕。对于学生,他倾囊相授科研技巧,生活上也关怀备至。
吴珍芳常常在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温氏集团两头跑,学生们时常在深夜还看到他在亮着灯工作。如此忙碌的他却从不拒绝学生的“聊天邀请”。“我们有时想向吴老师咨询有关学术或者生活的问题,他都会空出时间,特别是经常在饭堂中餐时轮流与我们大家一起轻松讨论问题。”李政说,“不仅如此,从刚入学是否适应实验室的氛围,一直到毕业后的工作,他都会关注。”
在学生培养上,吴珍芳特别注重对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和注重实践的引导。在研究生刚入学时,他给同学们开第一堂课,不仅详细讲解专业方向,更是鼓励学生们要有理想抱负,为实现我国生猪种业振兴多作贡献。他安排同学们的第一件工作是在种猪场学习锻炼2个月,不断提高大家的专业意识、职业素养和实践精神。
五一小长假已开启,吴珍芳的安排却一如往常,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诚恳地说:“这是很大的荣誉,我感到很光荣。但学校里勤奋的人还有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工作,把我们的猪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