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ulture Trends 南国风起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永庆坊·名家访谈:“塑”见未来,许鸿飞畅谈“肥女人”的“出海”历程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马思泳 陈秋明 荔宣 发表时间:2024-03-29 22:1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肥女人”与许鸿飞如何结缘?3月29日,永庆坊·名家访谈系列活动第七期——“塑见未来: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艺术的对话”在永庆坊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访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作为访谈嘉宾。许鸿飞从雕塑艺术角度出发,分享了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艺术。


在荔湾西关结缘“肥女人”,打造专属艺术符号

在荔湾的沙面岛,有一件“肥女人遛狗”的雕塑坐落,这是出自许鸿飞之手的作品——《阳光下》。“曾经有市民以这件雕塑记录孩子的成长。”许鸿飞分享道,有一位市民曾让孩子和雕塑作品的“狗”合影,分别记录孩子5-6个月大、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成长历程。这个案例让许鸿飞感触颇深:“能让雕塑和孩子共同成长,这就是艺术留给城市的文化记忆,也希望城市能有多一点留给城市记忆的艺术作品。”

谈起对“肥女人”的创作缘起,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许鸿飞大学毕业,在他还没找到艺术方向的时候,他不断坚持制作雕塑,东莞、广州等城市都曾留下他的创作痕迹。然而,有些作品却找不到许鸿飞本人的名字,他认为:“限定主题制作的物件,应该被称为工程,不是艺术作品,我一般不会在工程物件写自己的名字。艺术品应该是可以被收藏的,应该是原创的,而非限定的主题,只有自己真正创作的艺术品我才会署名。”


“肥女人”从何而来?许鸿飞回忆,“肥女人”是他于1998年在荔湾西关遇到的一位身形肥硕的女士,以此为灵感创作的人像雕塑。1999年,许鸿飞遇到知名画家黄永玉,后来在与黄永玉的一来一往接触中,许鸿飞从黄永玉得到启发:“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许鸿飞甚至还曾住在黄永玉的家中,在日常交流中得到黄永玉的指点,“黄永玉老师提醒我,可以多做一些好玩的东西,有趣的作品也可以。”

在广州,许鸿飞对黄永玉的一次来访记忆犹新,“有一次黄永玉老师突然打电话告知,准备要来广州,我十分紧张,6点起床,7点开始不停地创作。当黄永玉老师来到后,他对我的作品提出建议,认为我不够大胆,可以再跳出学院派的风格,要把人的造型、创作想法通过雕塑语言表达。”


携“肥女人”多次“出海”,传播东方艺术

目前,“肥女人”已和许鸿飞走过20多个国家。谈起“肥女人”的“出海”经历,许鸿飞要从2013年说起,“展览‘出海’,必须从中国走出去,我选择从中国美术馆迈出国门。”

中国美术馆排期长,某天,许鸿飞突然收到可以布展的消息,但需要在一周内将展览布设完毕,许鸿飞一口答应。展期有了,但在哪展出?室内还是室外?许鸿飞坚定选择中国美术馆的室外空地,然而这一请求曾被拒绝。

许鸿飞说:“我和相关负责人沟通,让他们先看看我的作品,在户外展出,能将作品和地标场景融入,别人一看就知道在哪里……后来,经过讨论,室外布展的请求被接纳,也打破了中国美术馆在室外设展的先例。”


从中国美术馆出发,许鸿飞陆续将“肥女人”带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广场、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法国巴黎卢浮宫、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英国伦敦市政广场……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开设展览,让许鸿飞心里备感压力。展览开幕时许鸿飞对当地的大区议会主席的一句评价记忆深刻,“我们佛罗伦萨一出生就生活在满城艺术品的城市,我们已经麻木了,看到一位东方艺术家,他的作品像一股清风一样惊醒了我们。现在东方有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作品,他的优点是我们没有的。”

在海外的系列展览中,许鸿飞发现,不同信仰、种族、年龄的市民被他的作品吸引着,大家和作品拍照打卡,也说明作品是世界的、全人类的。

“以展促创”是许鸿飞取得艺术进步的动力,“世界很大,展览是不会停的,是需要坚持的。我不是在做展览,就是在做展览的路上,正是因为能同时开设展览、持续开设展览,我才能积累多个作品,这是金钱买不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