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亮眼广东春节节目,北方朋友告:英歌舞,飒!属于真正的根红苗壮。
理由有三:
理由一,根系中原。依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不但有鼻子有眼,而且李逵打头阵救卢俊义一场,确凿无疑;
卢俊义在《水浒传》中是个有趣人物。先是被梁山好汉拖下水,众英雄大战卢俊义的场面,印象深刻;
众好汉下山劫法场救卢,更加惊心动魄。其中打头阵的黑旋风李逵,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虽算不上家喻户晓,人人捧读,但其中的梁山好汉众多人物却长期活在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构成了中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潮汕英歌舞恰好在民族集体记忆上,吻合了来自古代的文脉,亦呼应了潮汕作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事实。
理由二,与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潮汕组建义军有关。卧薪尝胆八百年,蓄势待发。
回望岁月,潮汕历史于南宋末年也有浓重一笔。文天祥组建义军以及“皇帝菜”等传说,虽然正史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绵延不止。
我在一个小视频中就看到潮汕某地——众青年练习英歌舞,领头人大声说:
我们英歌舞就是战歌,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就要像当年文天祥组织义军那样精忠报国。
让我感动的是,类似的话语或许已经重复了几百年,若一种信念穿越元朝明朝,直到英歌舞于明朝中期逐渐定型。
文天祥的遗迹就在潮汕:
其子文道生一脉至今在凤凰山繁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泽茂介绍:
如今汕头潮阳和平镇是当初文天祥屯兵所在,原名蚝坪寨,因文天祥经日操劳难以入睡,但到了蚝坪寨却能安然就寝;有感于这里地气古朴平和,题书“和平里”,此地遂改名“和平”。
毫无疑问,文天祥南宋勤王义军亦成为潮汕乃至广东岭南种族记忆的一部分。
我在阳江,就看到有“南宋遗存文化研究会”挂牌。
由此亦可见,南宋末年“水上朝廷”在广东一两年的岁月里,给广东留下了多么深切而伤痛的记忆。
记忆或许因为久远而沉入历史河床底层,但,千年伤心事,已然成为广东文化岭南文化最深刻的篇章。
学者们注意到,广东文人反清复明坚持时间最为顽强,时间亦最长,恰恰与南宋王朝句号划在广东有关。
历史记忆若一把利刃,划过心头,伤痕累累,千年时光,难以冲淡。
理由三,与明清两代中原朝廷政府建立广东屯兵卫所城相连。卫所功能为防御海盗与倭寇,其武德雄风犹在。
明清两代为了防御倭寇、巩固国防,朝廷在广东建立了几十处屯兵站,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卫所”的兵营,有“海上长城”之称。
如今,这些兵营大多寂寂无名,却悄然地融入广东大地。其武德武风,也已作为文化基因融入岭南文化。
考察卫所的遗迹,不难看出与当地文化交流的明显痕迹。比如方言,比如民俗,比如民风。
历史就是如此奇妙:
犹如一条大河,泥沙俱下,却在日积月累中积淀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既便草灰蛇线,亦是伏脉千里。
所有的文化元素都不会凭空消失。
风流云散,薪尽火传。军事力量、军人气质、军功荣誉,也在岭南大地植根发芽、开花结果。
简而言之,所有这些都在英歌舞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一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那么异彩夺目。
追根溯源,恰恰在于潮汕大地“天时地利人和”的滋润与赋予。
风来过,花知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水流漫患而逝,似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真的没有痕迹?
历史河床一直忠实地履行着其积淀使命,并在恰当的时刻,以恰当的形式,奇妙地呈现。
以此看来,英歌舞光采熠熠的每一缕光芒,都是历史积淀的折射,亦是先人魂魄的完美显现:
军魂不变,精壮依旧,完美如初。
看看英歌舞吧!谁说岭南无文化?唐宋风流千年存留,中华文明活化石矣。
2024-2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