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GUANGDONG 广东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惠东九龙峰:名山钟灵秀 游人纷沓来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杨锦强 陈超 发表时间:2024-01-19 15:38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锦强 通讯员 陈超

图/九龙峰旅游区提供

南粤有奇峰,其名为九龙。九龙峰位于惠州市惠东县莲花山脉西段,距离惠东县城14公里。相传,曾有9条龙飞到此处的山脊盘踞,故人们将这九条蜿蜒如龙的山脊称为“九龙峰”,又因其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笔尖,又称为“尖笔峰”。

九龙峰山上古木参天,绿林成荫,池清山碧,幽谷流溪,整体景观有“秀、清、逸、媚”之说,可谓是集岭南秀美景色之大成。山中庙宇错落有致,古朴无华,别有韵味;山下古村悠悠数百年,人文古迹众多。

古往今来,九龙峰延绵山脉中不仅蕴含丰富且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深藏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充满神秘色彩,不禁让人寻幽探胜,流连忘返。因此这里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登高采风、祈福纳愿的好去处,并逐渐在国内外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香客游人慕名前来。

因谭公扬名万里,数百年香火不断

在惠东本地人的记忆中,逢年过节,往往都要去九龙峰上香,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以说,九龙峰是惠东县香火最为旺盛的地方之一。而这里之所以香火旺,缘起当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谭公,其故事至今仍在惠东民间广为流传。

据史志记载,谭公真名为谭德,生于元代,归善县红花园谭阁地人(现大布村管属)。相传他3岁时父母俱丧,跟随多祝麦田村的外婆放牛,后经高人指点,7岁能“呼风唤雨、伏虎驯蛇”,13岁时在九龙峰北面山下大石处得道。

据传,谭公得道后,经常回到九龙峰,路见不平必相助,救民于水火、为民消灾,造福了一方百姓。于是,有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流传开来,当地百姓为感其恩德,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九龙峰其得道之处建起“得道亭”,供乡民纪念。随着时间推移,谭公的故事被百姓世代口耳相传,流传甚广,可谓是家喻户晓,如“好心好报”“翻缸”“篓草千担”“变牛”“火烧脚骨”“稔叶化鱼”“杯茶化雨救粮仓”等神话故事,更是引起后人对谭公的尊崇。后世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在九龙峰的山腰建成谭公祖庙,并在此举办庙会祭祀祈福。

据考,清咸丰年间,谭公被朝廷敕封为“襄济谭公仙圣”。自此,“谭公仙圣”声誉日隆,当地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具有特定礼仪和程式的传统庙会(打醮)活动。随着历史推移,九龙峰谭公庙醮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祈福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

据了解,九龙峰谭公庙醮会是一种道教活动,又称为“太平福醮”,按照传统习俗,每隔4年举行一次(逢丑、巳、酉年举行)。该醮会的活动期为七天八夜,活动开展之前需选出醮会的主持、组建醮会运作机构等。醮会程序讲究,仪式庄严隆重,包括出神、放水灯、祭孤、放生等环节。其中,放水灯意味着醮会进入高潮,之后便是祭阴施孤、酬神环节;散醮之后,还要举行开荤仪式,寓意接福、纳福。

历年以来,每次举行谭公庙醮会均热闹非凡、场面盛大,不仅惠东本地百姓热情参加,还有来自珠三角以及东南亚一带的信众积极前来赴会。在醮会举办期间,附近的村庄还到处挂横额、吊灯笼、竖彩旗等,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09年10月,九龙峰谭公庙醮会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谭公醮会是本地民间组织的一项祈福活动,具有民办、民助、民议、民管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对于本地群众增强团结、和睦相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也是研究岭南民俗的一把钥匙。”九龙峰旅游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庙宇亭台隐山中,登高可览众山小

九龙峰因谭公祖庙而增名,谭公祖庙因九龙峰而添灵。据悉,九龙峰谭公祖庙是系列古建筑群的简称,主要有龙峰祖庙、得道亭、石戏台、龙通寺、文昌宫、志荫亭等。

在九龙峰旅游景区入口处,建有一座气势恢宏、三门结构的牌坊,门顶上均有精美立体的龙模型,下方石板刻有遒劲有力的金字名称“九龙峰谭公祖庙”,中门两边的大柱和门上方雕刻有龙的图案,左右联曰:尖笔描苍穹祈得千秋祥瑞,九龙盘福地护荫六合安宁。

入口不远处,有座亦亭亦庙的古建筑,立有“谭公得道古迹”石碑,亭联为“道协天人早岁乘龙从此去,情深桑梓今朝跨鹤定归来”,这正是九龙峰最古老的建筑——得道亭。该亭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后多次修葺,至今古韵犹存。

从得道亭拾级而上,便可来到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龙峰祖庙,也是九龙峰古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经多次修缮后仍保留下原来的建筑基调。庙宇梁上檐下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整体呈正方形格局,边长为20米,里面分为三间殿室。正殿摆放“谭公仙圣”塑像,两边安放其童年时代结义兄弟的塑像,右殿为谭公得道后的报信人杨大伯公像,左殿为镇守山寨的山神三山国王像。

在沿着石阶而上的途中,可以看到两棵特别挺拔苍劲的古松,似乎是在护卫谭公庙。据传旧时古松不多不少,正好九棵,与“九龙”相对应,有400多年的树龄,但现仅存两棵。

龙峰祖庙左前方是龙通寺,又称“观音庙”,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1986年按原格局重修。曾有诗曰:“龙山不鸟秋山寺,直耸云端瑞气浓,青青缘水西来意,翠竹黄花古佛心。”龙通寺旁有两棵200多年树龄、高约200米的橄榄树,一雌一雄,传说在200多年前由一位老太婆所种,后雌树经乾隆皇帝抚摸始得开花结果,而雄树只开花不挂果。

龙峰祖庙右前方则是文昌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成,1984年按原建筑格调进行大规模修缮。宫里安放有“万世师表”的孔子塑像,左侧是历代尊孔圣贤孟轲、颜渊、曾参、程颢、朱熹的塑像,右侧摆放“魁星点斗”,是文人拜祭孔子及五大圣贤,以求文化昌盛的地方。

志荫亭位于龙峰祖庙左侧,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当地乡宦陈铎出资兴建。陈铎人称“陈百万”,他看到前来祖庙上香的骑马要员络绎不绝,为供远道来客拴马之用而建此亭,因此又称为“马亭”。

龙通寺对面是石戏台,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亭台式四角重檐结构,舞台用条石构造,设有内间和化妆室,整座建筑艺术精巧,雕梁画栋,玲珑剔透,乃是广东省内少有的保留完整的古戏台。

这些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的古建筑,古色古香,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九龙峰的山中,逐渐形成了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庙宇群落。这里是香客游人旅游观光的理想“打卡”场所,年接待香客游人约220万人次,且常年香火鼎盛。

此外,在龙峰祖庙后方,还有一条深受登山爱好者喜欢的登山道,由石条砌成的道路从“洞天福地”牌坊蜿蜒直上峰顶,台阶足有3180级,途中建有凉亭长廊供人小憩。上得峰顶眺望,可一览众山小,远处无限风光,近处古村悠然,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画。

奇峰下古村悠然,经年月古韵犹存

由于九龙峰拥有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还是个山清水秀、风景旖旎的地方,在古人看来是块宝地,因此他们聚族而居,沿山建起了古村,掩映在葱郁密林之中。

这些古村历经数百年沧桑,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积累了厚重历史文化,遗留了众多人文古迹。其中,颇负盛名的当属田坑古村,因为村内有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且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有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世人称之为田坑古城。2008年,其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于次年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

为何称之为古城?据田坑村《陈氏族谱》记载:“有信公启绪于田坑,是为始祖,原居广东南雄石井村珠玑巷,因避乱难入惠州府归善县系。居长坑涧头坑,又志老田坑,吉塘,三栋屋,八传至西峰公,卜居新田坑,志琰等建宁静两公祠,成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三月(1773年)”。经过数代后人的努力,古村逐渐演变成围龙屋架构、巷道式布局,四周筑有坚固围墙,建造了七个炮楼(望楼)。鼎盛时期,古城内共有房厅400多间,能住下100多户、700多人。

时过境迁,田坑古城昔日热闹繁华早已不在,如今古城内基础格局保存尚好,保留有200多间古韵犹存的古建筑,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亟待修缮。目前,当地已对古城现状进行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初步的修缮保护方案和后续开发设计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正在修缮。

位于九龙峰不远处的凤岗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村落有一座山岭的峰顶酷似凤凰的头冠,故取名凤岗。该村是个民风古朴、独具特色的古村落,还是惠州历史上唯一一名“会元”吕龙光的故里。

据记载,吕龙光“少负隽才,博通经史,援笔千言立就”,年未弱冠即补弟子员,是学校里最有名气的才子。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吕龙光乡试中举,后在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会试高中“会元”。他一身正气,不阿谀奉承、趋附权贵,在外放到四川永宁、峨眉做知县期间,一直为百姓谋福利,被当地人评价为“邑侯吕公,望隆北斗,品著东堂,归善名贤”。

相传,吕龙光在朝为官时,与相差21岁的同乡萧凤来结成忘年之交。为激励族中学子见贤思齐,好学上进,萧凤来将自家书室题名为“龙光书室”,吕龙光则把凤岗村的书室命名为“凤来书室”,这在当地传为佳话。时至今日,凤来书室现只存遗址,但吕龙光的传奇故事仍在凤岗村盛传,村民也将吕龙光勤奋苦学、达济天下的精神视为“龙光精神”代代相传。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丰富的古村落散落在九龙峰山下,如角峰村、大布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