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大营救》:岭南文化史上浓抹重彩的一笔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4-01-16 12:57

看到伍福生著的《大营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我在扉页上当即写下:

写过音乐史的作家来写非虚构的红色历史片段,可否有音乐的飞扬与想象?可否有理解音乐的视角来理解逃亡中的心理?些许好奇,拭目以待。

香港大营救,一个人类奇迹。800余人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安全大撤退。其中艰辛万苦,千难万险,一言难尽。

但作家伍福生没有让我失望。

看到《大营救》这一类红色题材写作,常有两个担忧:

1.写得太正面。陷入史料重述。

2.写得不好读。缺少人物形象与艺术氛围。

伍福生长篇纪实文学《大营救》避开了两个担忧。作者没有使用壮丽高亢字眼,却生动地呈现了这一壮举。在看似不经意中,以潜在结构完成了作家的红色使命。

值得肯定的有以下三点:

1. 描写场面的文学能力。

开场小说的笔法再现历史,具备现场感。注重写战乱中的各类名人:霍英东、何鸿淼、张爱玲、陈香梅等等。名人回忆录,成为现场的写照。其中融入的分寸把握的比较好。

比如,港九地下交通员李健行,接受东江游击队政委尹林平下达的任务,务必在3天之内打通九龙至港岛的交通线。第一批把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人接到九龙。

李健行接受任务后,便沿九龙深水海堤,寻找渡海的船只,他趁乱混进乘客中登上小船。不料小船遇上日军巡逻快艇,李健行赶紧把信塞入嘴里嚼食吞进肚子里。

2. 人物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塑造。

比如,柳亚子见萧红的场面,就写得颇具人情味。作品节奏把握得较好,介绍人物时没有延缓紧张气氛。

再如,潘汉年利用情报网,在日军与国民党之间周旋,帮助大营救,让整部纪实文学有了传奇色彩。

日军铁骑,香港沦陷,场面写得颇具吸引力。而短枪队黄冠芳、抗日英雄刘黑仔,以及踏雷而行铺平撤退之路的曾洪文,利用江湖关系打通道路,力压各路匪首,精彩纷呈。

撤退道路遭遇日军的女明星王莹的场面,以及梅兰芳、胡蝶等明星的故事,颇具诱惑力。萧红死在香港,临死前的不甘,30岁谢世令人动容。

叙述的生动性一直维持到第九章“最后一个撤离”。

在大营救行动中,许多默默无闻的中共党员、游击队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一批批地脱离险境。

3. 结构上的把握。

值得肯定的是,全篇在结构上注意到结尾的精神高扬:

主要是写狱中的廖承志,以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文斌的牺牲。其中兼顾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写出巨作《沁园春·雪》,让全书在境界上达到高潮,使主题得以彰显。

纪实文学在我看来有两个功能:

一是还原历史真相。

二是把历史的人物,从神与英雄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

但既然是文学,必有卓越不凡之处:那就是将日常的人与神性与精神与英雄的境界连接起来。

精神一旦汇入肉身就可能产生神奇的作用,而这“神奇的一笔”——就是作家需要久久追寻的境界。

我寄望于作家,找到“神奇的一笔”,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

茅盾将这次营救行动评价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此次获救的人员,有数十人参加了1949年制定国徽、国旗、国歌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当中产生了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三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位国务院副总理、四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五位国家文化部正副部长、一位外交部部长、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曾参与大营救的游击队员,后为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的杨奇曾说:

“如果这场营救行动不成功,整个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都将被改写。”这些评价恰如其分。

先辈披荊斩棘,后人值得铭记。

香港大营救的成功,已然成为岭南文化史上浓抹重彩的一笔,可歌可泣,百世留芳。

致谢作家伍福生,祝贺新著。

2024-1 广州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