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asters’ Talk 名家说岭南
云上岭南 Lingnan on the Cloud
【名家说岭南·江冰】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话剧《钢铁战士》,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英雄”
来源:羊城晚报 云上岭南 作者:江冰 发表时间:2023-12-13 14:09

意料之外的英雄!这是观剧后冲出我胸腔的一句话。催人泪下,感动!也许,十三号大院小剧场此刻有一种殊异氛围:

台下半场海军官兵,英雄麦贤得夫妇也在台下观看。

生活的原型与艺术的形象,相隔半个多世纪,在这个夜晚奇妙相遇。

话剧的成功取决于美学风格的把握,以及对于英雄人物的刻画。

全剧节奏完美把握:先抑后扬。

开场简洁明了介绍英雄1965年“八六”海战的英勇表现,之后四次大手术过程——完成了英雄事迹名扬天下的环节。

随后,特殊的历史日子里,英雄被安放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英雄的光环消失了,英雄的身份被质疑,英雄的精神迷惘,甚至拒绝吃药。

一旦“英雄”名号失去,麦贤得生命支柱也就不复存在。

此时,军人的信念、老艇长的话语:“英雄的一生就是打不完的仗”,英雄流血不流泪——勇往直前的军人信念,不停回响。

此刻,生命的顽强被再一次证明。

站在英雄身边的,只有他至亲的妻子——患难与共,用一生的奉献来照顾英雄的李玉枝。

image.png

在“假英雄”几乎击倒麦贤得的艰难日子里,妻子的信念:“祖国不会忘记我们,下一代依然会记着我们”——支撑着英雄坚强地活下去。

编导相当清醒地把握一个塑造原则: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行为。

英雄已然定位于严重脑外伤患者:颅内有材料植入、脑神经受损患颠痫症、大量服药引发烦躁易怒等。

甘蔗林被几个小混混群殴的场面,以及夫人怀抱中癫痫发作,让英雄跌到了谷底。

但正是在这样一个阴暗的谷底,军人的精神与信念如朝阳般冉冉升起。

仿佛一束光芒照耀在那个灰暗的年代,也把观众成功引入共情境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人生谷底的缓缓升腾,使得观众情感随着剧情汹涌澎湃。

一对儿女不了解英雄的父亲,认为他是一个神经病——英雄被埋没了,英雄奖牌蒙上历史灰尘。

终于等到了1986年,媒体重新恢复英雄的名誉。

但此时英雄并没有一丝改变。

剧末,他站在海军战士队伍前面,发出掷地有声誓言般话语时,我们的共情达到了顶点。

瞬间,台上台下心意相通。

当下的中国,紧紧联结英雄的生命,英雄得到了共和国的支持。

人民的军队人民爱——通过妻子李玉枝的形象,用一生践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全中国百姓大众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关系。

最为难得是,编导艺术定调始终在:低调与压抑之中。

此种选择相当笃定:既符合麦贤得的人生历程,又给全剧最后的精神高扬铺垫积蓄了长长跑道与巨大能量。

也许,这些凡人,甚至比凡人更平凡的残缺者英雄的身上,我们反而加倍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信念。

而这种信念一旦与中华民族相连,就会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英雄塑造是当代文艺的重大课题。

大型原创话剧《钢铁战士》做了有益的探索。其编剧、导演、舞美、灯光、服装、造型、视频、作曲等多方面的艺术探索,均值得总结,理论探讨。

值得特别一说的还有麦贤得妻子——李玉枝的形象塑造。

剧本没有回避广东本土特色的汲取,此点我尤为赞赏。

潮汕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在那里积淀了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爱慕英雄军人是新时代风尚,而婚前“开脸”是当地风俗。潮汕女子的坚韧、内敛、仁义、温柔、舍己、奉献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女性完美融合。

李玉枝形象亲切温暖,若英雄身后高山大河,恰到好处地呼应了麦贤德英雄失而复得的人生历程。

可以说,也是这出话剧最光辉耀眼的艺术形象。

演出谢幕后,原型与演员上台拥抱,尤其是麦贤得夫人李玉枝与扮演者演员拥抱,令我怦然心动,一时哽咽。

细想原由:李玉枝比英雄更平凡,于日常生活中付出,更舍己,更艰难,而无一丝光环。

或许,看似寻常最奇崛,艺术感动的力量就在平凡事物之中,就在日出日落的日常生活之中。

李玉枝呼应了英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真是一位“意料之外的英雄”:

被委屈的英雄,失而复得的英雄,钢铁战士的英雄,与我们的大时代共命运的英雄,与千千万万百姓大众共情的英雄。

风来过,花知道。

艺术再现历史,艺术呼唤英雄。

建议向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颁发一枚军功章!致敬英雄麦贤得,也致敬所有台前幕后的演职创作人员,你,你们,亦是英雄!

我们需要英雄,中华民族需要英雄!

(文内部分照片由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2023-12 广州

image.png

江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酷青春》《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岭南乡愁》等。